钟凌云
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者通过梳理、分析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与法治发展的进程,对我国民主政治与法治的关系、我国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提出一些思考和见解。
关键词: 民主政治 法治发展 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早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列宁曾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1]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要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谋求经济上的平等和政治上的民主,实行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政治。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系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就是民主政治。
民主作为政治范畴,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同时也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包括国体和政体,国体体现国家的性质,政体体现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法治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提出和论证了中国所要实行和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社会主义中国搭建了基本的政治制度框架[2],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的科学论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治的新道路。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治发展的实践进程。党的十六大以后,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这些思想观点的落实,进一步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把人民当家做主作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把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基础上,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发展,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发展的新境界。
一、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我国民主政治的探索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对发展新型的民主政治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54年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法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1956年党的八大及时提出了进一步扩大民主,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任务。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3]同年7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4]的观点。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探索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问题局限着毛泽东的探索,产生了失误。一个就是他始终没有明确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一个是他的探索始终贯穿着革命思维和斗争思维[5]。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产生,使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严重挫折,留下深刻教训。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总体来说,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在探索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样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民主政治制度方面是成功的,已经被实践证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显著特征,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这一时期,实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的民主实现形式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适应,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它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在全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它在制定国家各种制度中起著决定性作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
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团结合作。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而不是多党竞争。政治协商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一种民主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所谓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享有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的权利。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在积极稳妥的政治体制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人民民主内容不断扩大、形式不断丰富、实践不断深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但得到进一步健全,而且随着民主政治的丰富和发展,党又创建了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的十七大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与前面的三大政治制度一起作为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实现形式[6]。邓小平用改革和发展的思维,积极探索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道路,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深刻而精辟地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科学论断,强调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和法制化,成功地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结合,有力地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促进了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保持了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和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endprint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7年7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7次会议,这表明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已经召开了37次会议,每次会议都会审议通过一些改革意见或改革方案,这些意见或方案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方面都做了顶层设计,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不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制度层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而且,在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方面让人民感受到了更广泛、更丰富、更实在的民主政治权利,提高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主人翁体验感。
二、我国法治发展的进程
(一)我国法治发展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后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巩固人民政权,二是废除国民党政权的法律制度并建立社会主义法律制度[7]。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党带领人民进行了不懈探索,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和条例,比如《婚姻法》、《选举法》、《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尤其是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第一部宪法及组织法,为我国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新任务。党领导人民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从1957起,“左”的错误思想滋长,党的八大确定的正确路线没有得到落实,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我国法制建设逐步陷入停滞状态,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反复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要靠法治,他明确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8]开始下大气力全面扭转法治意识淡薄的社会现象。党的十五大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第一次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和法治发展的里程碑[9]。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凸显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这一基本方略。党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0年,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任务。2014年是我国法治建设史上非常有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第一次用全会的形式研究法治建设;这一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的重要战略思想,全面依法治国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更上一层楼。
(二)我国法治发展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68年以来,我国法治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三位一体”的法治建设“中国模式”。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法治发展模式,充分体现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中国实践为基础的科學理论体系,是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直接理论依据,是引领和指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权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国家法治软实力、硬实力和巧实力的重要学理支撑[10]。
(三)我国法治发展的特点
纵观新中国建立以来法治发展的历程,可以把我国法治发展的特点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这一特性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法治应当体现党的主张,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同时,法治也应当反映人民的共同意志,维护人民的共同利益,并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党的领导与人民的利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是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二是善于继承我国传统法治思想精华和借鉴外国法治的成功经验;三是坚持法治体制机制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改革与创新,确保法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科学性和先进性的有机统一,构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科学的法治理论是建设法治中国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将普遍性的法治原理与中国具体的法治实践紧密结合的成果,深刻揭示了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科学内涵和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顶层设计与广大人民的广泛参与高度结合在一起,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要渊源。endprint
三、我国民主政治与法治的关系
民主和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与基本内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治在性质、作用和目标上是一致的,二者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本质上又相互区别相互制约。正确认识民主政治与法治的关系,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一)民主政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民主政治是法治的前提,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法治。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温泽彬在《论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一文中说:缺乏民主的法治,法治就不可能真正实现。[11]民主政治为法治奠定基础,民主政治制度化、法律化,就能从法制上保证民主政治得以巩固和发展,从而使宪法和法律得到实施,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人权得到保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2]。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二)法治是民主政治的保障和深化
建设法治中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保障。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温泽彬认为:“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中,以法治支持民主秩序,并借助民主来完善法治。”[13]因此,要保障人民民主,就必须建立适合人民政权性质的法律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使之具有制度上、法律上的权威,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深化。
四、我国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
1.民主政治的制度化
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形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体系,这些民主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不断发展,相信对民营企事业单位职工和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的人权会有更加完善的、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制度。
2.民主政治的规范化
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是一个过程,这些政治制度还需要人在实践中实施,为了保证政治制度运行时不走样、不变味,就要有相应的标准,也就是让民主政治制度在动态运行时有秩序,这就是民主政治的规范化。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对民主政治的内容做出了规定,而民主政治的规范化则是这些规定有序运行的重要条件。
3.民主政治的程序化
程序是指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顺序、方式和步骤,民主政治的实现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只有按照程序实现民主政治,才能防止主观任性和非理性。民主政治的实体的正义,与程序的正义密切相关。党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要让权力按照程序运行,因此,民主政治的程序化其实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
4.民主政治的扩大化
党的十八大把“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之一,表明了我们党坚定不移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的信心和决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民主政治的内容和形式都将得到不断丰富,我们可以而且一定能够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二)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趋势
1.党的执政地位将更加具有法律保障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國是高度统一的”[14]。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作了明文规定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明了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指明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趋势,就是法治中国的建设将使党的执政地位更加具有法律保障。
2.人民主体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15]。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体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宪法规定的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将得到强有力的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充分体现出来。
3.法治思维将得到普遍尊崇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16]。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随着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不断推进,“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治基本要求必将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社会主义法治目标必将得到实现[17],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思维将得到普遍尊崇,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将进一步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崇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局面将在全国形成。
参考文献:
[1]刘洪英.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理论的现实意义[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2).
[2]吕红波.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6).
[3]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A].毛泽东文集(第七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九五七年七月)[A].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5]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6]张慎霞.试论人民民主实现形式的发展与创新[J].人民论坛,2013(26).
[7]范明霞.论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经验[J].党史文苑,2016(12).
[8]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三日)[A].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王家福.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求是,1997(24).
[10]李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J].求是,2015(3).
[11][13]温泽彬.论民主与法治的关系[N].重庆日报,2012-2-2.
[1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党建,2014(11).
[14]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做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N].人民日报,2015-2-3.
[15]徐显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J].法学研究,2014(6).
[16]梁平,李少军.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状况及其培育机制研究[J].河北法学,2016(12).
[17]汪文庆.法治是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抉择——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J].中共党史研究,2014(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