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强
摘 要: 地域民族文化资源与当地的文化传统相关联,是人们对故土家园的归属与认同的精神纽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借助各个地域的民族文化资源,以此为媒介,让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心理上增强亲近和认同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百姓行为息息相关,立足地域民族文化资源,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挖掘爱国主义传统,利用民俗文化引导各族群众树立公正、守法的意识,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彰显民族地域的特点和活力。
关键词: 河池 地域民族文化资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提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而地域民族文化资源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是一项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需要立足地域民族文化资源,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
一、地域民族文化资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地域民族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各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独有特征的文化,包括物质层面的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文化,尤以精神层面的文化为主。地域民族文化因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人们日用而不知的方式影响着当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地域民族文化资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深厚的人文根基和力量源泉。任何一个个体的成长过程都离不开他所生活的文化环境,并在其所处文化环境的浸染中实现个体的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借由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倡导达到培育和践行的目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停留于口号式的宣教。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尤其是用好各地独有的地域民族文化资源。
任何一种社会价值观都必然与此价值观所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资源相关联,更与本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相关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不能自说自画。地域民族文化资源以丰厚的历史积累和独有的地域特点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二、地域民族文化资源是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的滋养
地域民族文化资源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资源,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地植根于地域民族文化资源中,将来他们才有可能以最小的阻力进入当地公民的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中,成为公民日用而不知的自觉的基本遵循,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任何人都处在各自不同的文化区域之中,个体长久地处在特定地域文化氛围的包裹之中,也就耳濡目染地不自觉地受到该地域民族文化的熏陶,自觉地对该地域民族文化产生与生俱来的亲近感。那些留存在本地域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反映这些历史与风情的遗迹、文物、博物馆、烈士陵园和杰出人物等都成为一种极富地域特色与感染力的文化资源。深入发掘存在于地域民族文化中的思想和教育资源,利用这些思想和教育资源,融合爱国、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社会主义国家,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民族文化。广西河池市地处广西西北边陲、云贵高原南麓,是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长久以来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特点的河池民族文化,拥有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如红色文化、铜鼓、白裤瑶文化、丹文化等,它们是河池地域民族文化的代表。
(一)红色文化,筑核心价值观。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河池作为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河池既是中国共产党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又是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还是中国农民运动三大领袖之一——韦拔群的故乡。不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河池各族人民都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在新中国1955年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17名广西籍将领中,河池籍有7人。河池全市有9个县市108个乡镇属于革命老区,现今全市保留的红色革命遗迹有:东兰县革命委员会旧址──东兰武篆魁星楼、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红七军二十一师师部旧址、东兰革命烈士陵园、金城江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如此众多革命遗迹和遗址,无不彰显着河池地区各族人民丰富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厚重的红色文化,与“富强”、“平等”、“爱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每一处革命遗迹都能映射出革命先烈们的崇高理想与信念及伟大的爱国情感。这些既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更是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红色文化的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要以红色文化为依托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开对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传承而孤立地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丧失领导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铜鼓、白裤瑶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地域民族文化资源体现了优秀的民风民俗,是民族精气神的集中反映。作为“铜鼓之乡”的河池,保存铜鼓有1458面,占全世界传世铜鼓数量的6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铜鼓之乡。铜鼓文化蕴含了河池各个少数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既是河池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今时今日,古老的铜鼓习俗仍然是盛行于河池各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民俗传统,如白裤瑶民族的打铜鼓、壮民族的青蛙节打铜鼓求雨仪式等,都是体现河池民族地区铜鼓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河池市“壮族铜鼓习俗”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河池市“铜鼓习俗”被列为国家文化部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备选项目。铜鼓,既是祭祀的重要乐器又是指挥战争传送信号的重要工具,既是权力与财富的象征更是团队与合作精神的象征。铜鼓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友善具有重要意义。endprint
白裤瑶民善良憨厚、勤劳勇敢,能歌善舞,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其中以奇特的服饰文化、铜鼓文化、陀螺文化、婚葬俗文化等最具民族特色。河池南丹县境内的白裤瑶民族,其传统服饰独特,展现着白裤瑶民族的风情。男子服饰上穿黑色长袖衣,下着及膝白色大裆裤。女子一年四季穿着蓝底绣红边的百褶裙,冬季上穿黑色长袖衣,夏季上穿斑斓的花挂衣,挂衣图案因宗族而异,挂衣前胸后背各为一块方布,肩布相连,下摆相扣,挂衣后绣有一个正方形图案,形如印章,体现了白裤瑶服饰的独特魅力。白裤瑶服饰工艺制作全过程为养蚕——纺纱——跑纱——晒纱——梳纱——织布——在粘膏树上采粘膏——蜡染描图——蜡染布,其服饰从原料到成品需经过几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独特的工艺和制作流程,完全由手工制作而成。一套瑶裙从纺线到成裙,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2006年里湖瑶族乡传统工艺制作的白裤瑶服饰,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河池白裤瑶族甘河民俗风情旅游村对外开放后,做工精、式样新的白裤瑶服饰以其唯一性、独特性,突破了地域之限,成为世界民俗学界普遍认同的古朴文化之一。当地政府已建立的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为使独具地域特色的白裤瑶传统文化有效传承保护、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条件。
河池独具特色的铜鼓文化和白裤瑶文化,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民族地域的富强、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丹文化。
河池南丹简称“丹”。“丹”,即丹砂,是红色之中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正直和精忠的精神象征。因此,“丹”在中华文化中一向都是积极正面的象征,由“丹”引申而来的人的性格,诸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喻示着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不计个人安危的忠贞与美好,由此也象征着南丹人文精神领域里忠于职守的特质。“丹文化”是指南丹地域文化的总称,包括南丹的历史风情、非物质文化遗迹、传统习俗和民间节庆活动等,这之中尤其以具有影响深远的土司文化为重。土司文化对“丹文化”的发展影响最深远。“土司文化”,是指北宋年间,壮族土酋莫洪纳土归宋后,北宋政府赐新印“南丹州印”钦定莫氏为世袭土司,管理南丹。自此之后,土司制度在南丹延续了近千年,莫氏一族——作为南丹最原始、最古老的家族之一——对“丹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丹文化”是河池地区多民族在长期聚居与融合之中形成的地域民族文化。在河池地区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南丹境内各民族文化长期共存,相互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孕育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丹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有一致性,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每个人的心灵。
三、利用地域民族文化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共中央在凝练中国各个地域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升华而来,又必将透过各个地域民族文化资源而体现并传导出来。各个地域的民族文化资源,博大精深,都与当地聚居民族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是当地聚居民族形成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精神纽带。因此,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势必要充分发掘当地的地域民族文化资源,以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作为切入点,让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心理上有亲近和认同之感。但是目前各地对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发掘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了解不多,很难在实际中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域民族文化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运用。为了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多角度、多渠道地把地域民族文化资源融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地域民族文化资源,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承认多元但还是要立主导,承认多样但在多样中还要谋共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地域民族文化资源。只有有效地利用这个深深扎根在当地人民心中的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才能从精神层面的“认知”落实到人民的实际行动中。
(一)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挖掘爱国主义传统。
在发掘各民族地域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借助本民族主要英雄人物的故事、历史人物的爱国事迹,引导本民族群众爱惜业已形成的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友爱的民族关系,传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河池地区聚居的8个少数民族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1977年,都安九楞山洞发现了距今2—6万年的4枚史称“九楞山人”的人类牙齿化石。1990年—1992年,广西文物工作队在河池区域内发掘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打制和磨制石器。2004年,广西文物工作队在对都安瑶族自治县北大岭遗址的发掘中,共发现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战国、汉代、宋至明清5个时期的大量文化遗物。此外,河池的铜鼓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由此观之,河池地区的古代历史就是围绕着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这一主线开展的。
利用网络等宣传工具,围绕民族地区的地方革命历史策划一系列公益专题片,利用本土的民族文化资源,提倡愛国、自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明朝中叶以来,河池各族人民为保家卫国开展了一系列的爱国斗争:明正德年间,东兰州第二十二任土司韦正宝、第二十三任土知州韦虎臣先后奉调率东兰、那地、南丹土州狼兵,驰赴广东惠潮等府剿灭侵犯我东南沿海地区之日本倭寇;嘉靖年间,韦虎臣子韦起云奉调狼兵,在与倭寇血战的江浙会战中,取得胜利;隆庆年间,东兰州第二十五任土司韦应龙奉命率狼兵在南海卫扫除了倭寇残部,此次平倭战役也标志着明朝抗倭战争的结束。近代以来,河池各族人民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封建斗争:1925年,韦拔群在列宁岩开办了广西第一所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广西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农民运动干部。1929年,邓小平等领导发动了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并建立了右江革命根据地。抗战爆发后,河池各族人民率先在广西成立抗日救亡组织,组建抗日自卫队和游击队开展敌后对日斗争,配合全国的抗日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又领导桂西人民解放军,先后举行了万冈起义和凤山起义,对推进中国的民主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endprint
(二)利用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法治的意识。
用各民族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品牌,借助其民族文化品牌优势传播核心价值观,铸造各地域之民族精神,树立各地域之民族形象。瑶族史诗《密洛陀》就诞生于河池地区。“密洛陀”被布努瑶族人民崇敬为人类的创世女始祖,她有神通,创天地、造房子、开土地,是属于开天辟地的创世主,为瑶族建立了不朽之功勋。此神话史诗反映了先民原始的想象力和思想,歌颂了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穷创造力。在河池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长河中,刘三姐歌谣更是熔民间传说、民间歌谣及小戏、说唱文学等体裁于一炉的民间作品的典型代表,其从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岁时农事、社会生活到伦理道德、恋爱婚姻等各个方面,真正是地域民族文化资源多样性的“文化宝库”。
利用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借助民俗民约、伦理禁忌积极引导各民族人民树立诚信、友善、公正、法治的意识。河池各地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如壮族的“蚂拐节”、毛南族“分龙节”、苗族“芦笙踩堂”、仫佬族“走坡节”和“依饭节”、水族“端坡”等。另外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舞蹈,如壮族蚂拐节、壮族春榔舞、瑶族铜鼓舞、苗族芦笙舞等。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中无不蕴含着本民族的民族习俗和道德禁忌,民俗文化作为少数民族特有的精神家园,积极把这些民俗文化资源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中,既能有效加强各族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寓教于乐。
(三)借助对外文化交流凸显地域民族的优势和活力。
河池地区是各个民族交错聚居的汇合之地。河池地区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相互交流与多元文化杂糅共处中形成了彼此尊重、团结友善、平等和睦的生存之道。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互联网技术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的多样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随着河池建设的快速发展,河池与外界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会面临主流价值观引导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积极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中,要全方位、多层次地传递河池信息,传播河池声音,以展现河池各民族的文化建设成果为鹄的,发挥河池民族文化在桂西北地区的头部效应。其次,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资源,同时强化地方政府在其中的引导和监管。对待外来文化,既要兼容并包又要有所甄别,用体现正能量的先进文化引导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最后,凸显河池地域民族的优势和活力。河池各個地域的民族文化以独特的务实性和人本性,处处彰显各民族的乡土气息。
总之,实现河池各个地域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需要社会各界和各界群众及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采风等形式充分发掘各地民族地域文化资源,发挥创新思维,经过长期的、细致的、大量的、艰苦的研究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各地域民族文化资源之中,成为各个民族群众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N].人民日报,2014-02-26.
[2]张庆松.用好地域文化资源,践行核心价值观[N].云南日报,2014-08-10.
[3]祁道林,覃秋燕.论河池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4]温远涛.白裤瑶服饰文化的意义与象征[J].河池学院学报,2006(2).
[5]杨龙文,韦克俭.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创新发展县域文化——南丹“丹文化”初探[N].河池日报,2011-09-28.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双创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6SZ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