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羌民歌在演艺团体及旅游市场中的应用

2017-10-21 23:16邓思杭刘奇琦
牡丹 2017年29期
关键词:演艺民歌团体

邓思杭+刘奇琦

藏羌民歌在以演艺团体与旅游市场为代表的地区文化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现实中存在许多制约它们发展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既是对民族艺术传承保护的思考,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探索。

一、藏羌民歌、演艺团体和旅游市场

立足于中国当前的文化产业视野,人们可以发现,现代民族艺术产业较之传统,更加体现出综合属性:以商品属性、社会属性与文化属性等为代表。这样复杂的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多样性,对少数民族艺术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目前,藏羌文化产业的消费热点主要涵盖:演艺消费,以歌曲、剧目、民俗表演等为代表;旅游及文化体验消费,以旅游观光、民俗体验等为代表;文化实体产品,以唐卡、羌绣等手工艺术品为代表等。藏羌民歌产业面临很多发展问题,这在相关演艺团体的运作和旅游文化市场的实际运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藏羌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始终都离不开演艺团体。演艺团体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社团,从其主要特征来看,基本都具有较为正式的结构和相应制度,团队成员之间有着较为统一的艺术追求,具有极为相似的利益诉求与目的——组织者可以基于这样的特征,聚合一批演艺人士参与其中,最终形成一个演艺团体。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组织结构、有较为固定演员,并表演藏羌民歌的演艺团体多达数百个,这类以藏羌艺术为主的演艺团队数量众多、分布很广、来源繁杂,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顶尖演艺团队,也有县区级与乡镇级的基层演艺团队;有市场性较强的演艺公司,也有高校与研究机构所组织的艺术团体;此外,还有许多自发性、公益性的演艺组织。这些团体为藏羌民歌提供了重要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也为其传承机制与创新机制的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旅游市场是藏羌民歌“生产性自救”与“保护性发展”的最佳切入角度之一。随着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转变,文化资源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愈发得到重视。目前,很多藏羌文化旅游区存在大量使用藏羌民歌的案例。例如,四川最具代表性的九寨沟旅游景区,有许多藏族传统民歌、传统舞蹈的实景演出等,形式丰富;西藏自治区所呈现的大型原创剧目《文成公主》,歌舞表演气势恢宏、艺术感染力极强,已然成为当地旅游市场的一张文化品牌……研究旅游市场对于本地区藏羌民歌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研究这些民歌如何在旅游市场及文化产业中发挥作用,这对于藏羌民族地区整体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挖掘深层次的发展潜力、实现多维度的综合性价值都有一定帮助。

从许多地区的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演艺团体的运作还是旅游市场的实际运用,藏羌民歌依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影响藏羌民歌乃至其他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本文旨在以部分田野实例与市场调查信息为源,简要梳理这些演艺团体的发展现状,并结合部分实例进行对策分析,为藏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二、应用中的现实问题

不管是传统民间歌舞的表演,或者是新作品的创作,抑或是原创歌舞剧目的艺术表现,原生民歌在演艺团队以及旅游市场中均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化市场的极大扩充为演艺团体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环境,而互联网与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演艺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随之而来的是大众审美观念的变化、艺术市场的混乱、产业化运营程度过高、过度强调艺术市场的经济价值、无法厘清团体的定位和分类等诸多现实情况,一些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也相继出现。目前,藏羌民歌及与之相关的演艺团体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市场定位不明

大部分演艺团体与旅游市场的定位不明,运营管理方式仍有很多问题,对于藏羌民歌的应用方式雷同,质量参差不齐,造成了文化资源的浪费。

笔者在对四川省阿坝州某藏羌艺术团进行调查研究时,发现以下问题:该团作为当地政府主导和扶持的社会演艺团体,以公益性演出为主,较少接触合理的创收性商业演出,其生存与发展基本靠政府的补助和企业的赞助,艺术演出的质量也因为缺少市场竞争而逐渐下降。此外,许多藏羌地区的旅游景点自身定位尚不明晰,发展模式相对固定,如旅游市场使用的藏羌民歌。所选择演唱的歌曲过于单调,没有考虑到根据不同受众审美去做相应的调整,也没有考虑到整体文化环境的实际就去随意拼贴、滥用原生民歌。例如,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旅游景点随意开展娱乐活动,演唱原用于庄重的宗教祭祀场合的原生歌曲,极为不妥。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旅游市场的发展定位不明晰、缺少文化认知深度等问题。对于演艺团体和旅游市场而言,二者是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应该清楚自身具体的定位——如果是以非营利性为主,那么应该在基本实现社会功能的同时考虑如何拓展商业收入、优化资源配置,保障自身长期活态发展;如果是以营利性为主,那么也应仔细思量除了商业运作之外,自身是否还保留重要的艺术追求、作品质量。

(二)资源分配不合理

演艺团体和旅游市场在產业化发展中存在很多资源分配问题,如资金和政策倾斜不均、基础设施薄弱、价值转化效率低等,直接限制了藏羌民歌的多维度发展。

许多“国字头”“省字头”的藏羌艺术团体和5A级景点所获得的资金相比一般民间艺术团、小景点要高出许多。一般而言,藏羌民间艺术团体和许多旅游景点相对而言尚未受到过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基于最大众化的民间文化生态环境,它们本应成为服务于基层大众与藏羌民歌传承的重要载体,但囿于缺少政府与企业的重视、缺乏稳定而丰厚的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不够等问题,其多个方面落后于大型团体和大型景点。另外,大型团体与大型景点普遍得益于政府与企业在政策方面的倾斜,资金充裕但又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于是,不同演艺团体与旅游市场之间的两极分化情况就这样形成,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三)人才流动性较大,质量参差不齐,艺术视野相对狭隘

在旅游市场和民间的藏羌文化演艺团体中,人才流动性较大,质量参差不齐,表演者的艺术视野相对狭隘,藏羌民歌的演出质量得不到保证。endprint

旅游市场中的藏羌民歌表演者和民间演艺团体中的演员多由本地民众组成,部分演员的文化程度和艺术素养不高,艺术视野相对狭隘,无论是创作还是表现都缺少较为科学和统一的标准,艺术表现中集体思维与创新思维缺失,艺术表现内容较为局限,难以满足本地区外的大众审美需求。很多演员完全靠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艺术表演,固然这会保留一定的原生文化特质,但总体缺少科学的引导和训练。很多优秀的藏羌民歌演员被资金雄厚的大型演艺团体和旅游市场所吸引,人才大量外流,不仅会导致一般民间团体演出实力被削弱,甚至会直接造成这些演出组织架构被破坏、演艺团队运作瘫痪等。

总之,这些问题都影响藏羌民歌乃至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本质上来看,其实也反映出藏羌民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如何权衡、抉择其文化价值或商业价值的问题——这些民歌处于“保护性破坏”“生产性发展”与“唤醒文化自觉”之间,各方利益的角逐、现实条件的限制、自身发展规律都影响到它们未来的走向。

三、处理对策

结合上述问题,根据本文针对藏羌文化为主体的演艺团体现状(尤其是将藏羌民歌作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团体)所做的田野调查与资料研究,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强化政府的政策、资金等支持力度

首先,应该放眼于整个文化大背景中,整合各方资源,明确资源产业化运作中的政府角色,所有的旅游市场以及演艺团体都需要得到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政府对于民族地区旅游市场以及演艺团体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各级政府应该制定更多切实有效的政策去保护与发展藏羌民族文化,制定科学高效的整体发展规划纲要,强化与相关企业和团体的合作,把藏羌民歌艺术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融合到全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这不仅能使藏羌民歌为整个文化产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也能让整个产业反哺民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可以根据演艺团体与旅游市场的发展实际,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补助,通过免税、资金补助、规范竞聘市场、引进管理制度等手段指引和扶持藏羌地区民间演艺团体(文工团、演出队、社区文艺工作小组等)的建设,并将其有机融入到当地旅游市场,实现藏羌民歌在原生文化生态圈的“生产性自救”。

大部分藏羌民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和产业化水平不高,文化消费水平普遍偏低,当地人文化消费理念的落后直接限制了文化市场的发展,难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消费理念成熟的文化群体。但是,这些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扶持藏羌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各级政府对旅游市场的开发、相关政策的支持都为藏羌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整合这些资源,可以为藏羌民歌的发展提供很好的资源平台:一方面,演艺团体可以直接参与当地旅游市场的剧目创作、实景演出,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打造地区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藏羌民歌依然可以作为民俗艺术表现形式,在当地某些小型表演、文化体验中有所使用,成为“活态”的、别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展现形式。例如,四川省汶川县羊角花艺术团,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建设的号召,立足于震区灾后重建的发展机遇,借助各级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规范自身的管理及运作模式,获得了许多场地、资金、政策方面赞助,打造出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兼有创新的艺术精品,在本地的旅游市场、社区开展了大量演艺活动。同时,该团积极参与国内外重大演出和比赛,真正提高了团体的影响力,让自身的运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让演艺团体挖掘到更多藏羌民歌的文化资源,获得更多维度的綜合价值。

(二)优化资源配置,消除两极分化

整合行业优质资源,按照产业化规模经营的要求进行优势互补,消除两极分化的发展模式,加强人才交流与艺术体验交互,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更重要的是通过藏羌民歌的综合运用,加强民众文化自觉性,让他们认识到传承、保护这些原生文化的重要性,建立有序的传承与保护体系,在保持传统文化特征的同时尝试将新鲜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唤醒全民文化情感,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魅力,让优秀的文化遗产发挥更大价值。

藏羌演艺团体和旅游市场的发展极为不平衡,这主要是由于资源的分配不均造成的,如果能够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将会极大推动藏羌文化及演艺团体的发展。例如,四川音乐学院花儿纳吉合唱团,团队不拘泥于传统合唱团的运营模式,一方面大力引进多学科、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除了基本的声乐演员之外,还有音乐学学者、演奏员、词曲作者、音乐剧导演、编剧、舞台监督、营销及宣传人员等);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多项学术活动、重大赛事,与多个顶尖演艺团体进行深入合作,极大增强了团队的综合实力。另外,合唱团与各地文工团、科研机构、地区高校、民间艺人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曾多次深入藏羌原生文化生态环境,做过大量田野工作,挖掘、整理、创作、表演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歌作品。同时,合唱团积极前往藏羌地区、各类社区开展公益演出活动,很好地普及与推广了藏羌文化,对于唤醒本地民众的传承意识、生产性自救意识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合唱团还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在四川音乐学院的指引下倾力打造了一部羌族大型原创音乐史诗《花儿纳吉》,初步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化特色、民族文化特色、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文化品牌。

(三)借助互联网搭建信息交互平台,拓展受众群体

立足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与文化营销,人们可以以藏羌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开拓与发展为契机,用互联网搭建一个信息交互平台,着力于受众的渠道拓展和文化的推广途径,提高藏羌原生艺术的影响力,助力于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许多当地群众都会演唱原生民歌,作为主要的艺术文化传承者,他们是如今藏羌民族文化的传播者。要想让当地的民歌、演艺与旅游市场获得更大影响力与关注度,提高本地演员的艺术水平,为原生艺术提供更好的原生文化发展环境,这是扩大传播源影响力的基础。从传播过程来看,藏羌民歌艺术的地域性较强,互联网方面的营销、推广工作尚未完全运用,所以在具体的实操案例中应当打破这些限制,运用好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更为广阔的信息推广平台,加强自媒体、移动终端信息端的结合,进一步提高演艺团体的文化知名度。另外,演艺团体和旅游市场的传播接受者——观众(受传者)则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所以拓展受众群体非常重要,既要稳定忠实受众与固定受众(如藏羌民歌忠实簇拥者、文化研究爱好者),也要给偶然参与的观众提供更多文化审美及体验维度(如流动性较强的游客、对藏羌民歌了解不多的爱好者),挖掘与发展潜在受众(尤其针对非传统受众群体),最终为藏羌民歌、区域及民族文化、旅游市场乃至整个地区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结语

藏羌民族地区以演艺团体、旅游市场为代表案例的文化产业正在高速发展,本地区原生民歌等民族艺术的未来发展将会获得更多的发展契机,但这并不说明其产业化过程就一定会顺利。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演艺团体、企业、民众等应共同协作,努力挖掘本地区旅游市场和演艺市场的民族文化资源,树立和打造出优秀文化品牌,真正实现藏羌地区文化产业创新的预期目标。笔者希望以上分析可以为藏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使藏羌民歌乃至其他民族文化在整个地区文化生态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具多维度、综合性的现实意义。

(四川音乐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四川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藏羌民歌的创新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15TD0035);2017年四川音乐学院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当代音乐策划与呈现——新媒体国乐音乐会之交互式体验项目”(项目编号:201710654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endprint

猜你喜欢
演艺民歌团体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2020年《演艺科技》总目录
生态学视角下得演艺产业——评《演艺产业生态学刍论》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艾玛·斯通:为演艺而生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