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伯贵+陈效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初中学校的办学规模已经从顶峰时期逐年滑落到了低谷,而且还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随着生源锐减等原因,农村初中学校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农村初中将何去何从?这是我们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一个非常沉重的课题。近日,笔者参加了湖南省长沙县教育系统北京师范大学高级研修班,结合所见所闻,就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作了一些探讨。
一、农村初中的现状与困境
1. 农村初中教师的执教信心不断下降
执教信心的下降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当前农村教师的一种状态。随着生源数量的萎缩,优质生源的外流,班级生源整体质量的下降,教师的执教信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我们一部分有经验的老师,几年前提出同样难度的问题,学生回答踊跃,师生互动效果很好,而现在可能是知之甚少,甚至无人问津,这对授课老师的执教信心就是一种打击,教师便会失去对课堂教学的热情,没有激情的课堂是低效的,是失败的。现在的农村初中不在少数,尤其进入初二初三年级更为明显。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老师会在课后付出更多的精力来弥补,就会产生身心疲惫的感觉。以前我总认为是老师缺乏敬业精神,缺乏工作积极性,其实应该是农村初中学生質量下降带来的教师执教信心的下降,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
2. 农村家长对农村初中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缺乏信心
家长普遍存在着对城区初中优质的硬件条件和重点高中高升学率的向往,对本地的农村初中逐渐失去耐心,开始大批涌向城区学校,流动学生的年龄逐渐向低年级过渡。现在的农村家长,只要稍有条件或者更重视教育的,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转入城区就学,而且情况日趋严重,剩下在农村就读的学生以问题家庭、留守儿童家庭、低收入家庭居多。这样的学生无疑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难度更大,久而久之便会产生恶性循环。
3. 农村孩子对自己的信心不足
在农村初中就读的学生,看着身边的一些同学都转向条件更好的城区学校,这些同学可能曾是他们学习、生活中的榜样或是好朋友,剩下的这些学生无疑会产生一些失落感甚至是自卑心理,对学习成绩以及前途缺乏自信心,导致初中阶段问题学生较多,表现为意志消沉、厌学、沉迷网络甚至产生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在学校中所占的比例有逐步扩大的趋势。通过平时的观察,在一个班上甚至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对课堂教学完全失去了兴趣,学习是应付了事。
二、农村初中的发展和出路
生源的锐减,优质学生的外流,教师执教信心的下降,农村初中教育教学的生命力正逐渐衰退,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农村初中的发展将走向何处?在当前环境下,如何让农村初中的教育教学工作焕发生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北京师范大学之行让我有机会去接触、学习教育最前沿的先进理念,让我能真正抛开日常繁杂的工作去思考、去体会,也尝试着用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些先进理念来解释当前农村初中的困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理论支撑,来适应当前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农村初中重新焕发活力。
1.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家长满意的教育
(1)坚持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这次专家教授的讲座中,吴年翔教授提出的《从“德育为首”到“立德树人”,看教育改革与创新》和刘沪教授的《全人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将“德”作为人生成才的首要条件,更将“立德”与“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学习,我对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坚定了“德”对于学生成长以及终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留守儿童逐渐增多,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变得尤为重要。我在担任学校德育主任的过程中,与家长的交流非常多,不少家长更关心孩子良好品德的养成,有着“不成才要成人”的心愿。我们要纠正重成绩、轻品德的误区,坚持“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不断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来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并将德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农村初中的学生有着纯朴、勤劳、善良的本质,缺乏的是引导和熏陶,需要教育工作者去雕刻和塑造。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间,引领学生在多元化的活动中进行体验发现,锻造健全的人格,美化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使学生拥有自由和谐并富有创意的生活,为他们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2)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师生的积极性都不高,缺乏激情与活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这种文化学科的学习当中,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学习完全是一种被动的甚至是压迫式的接受,久而久之便会非常消极,丧失对学习的信心,甚至产生逆反行为。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李晓辉教授的分科分层走班式教学,给了我一些启发。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层次在一些科目实行分层走班的教学模式,也许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在课程设置上,分层次的班级开设的课时有所侧重,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各不相同,相应的,教师授课方式上也有所不同。这种教学方式,既保持了原有的班级格局,又对学生的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会有很大的帮助。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学习成绩较差层次的学生,倾注更多的精力,让他们既发展兴趣特长又愉快自主地学习,通过兴趣爱好的发展,带动学习兴趣的提高。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我认为初中阶段的知识,只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达到合格以上层次并不困难,关键是要变被动为主动。分层走班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同了,学生会学得更加轻松,特别是对他们合格率的提高将有很大的帮助。
在北京亚太实验学校的跟班学习期间,他们的领导层更多提到的是他们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关注的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很少提到如何提高学习成绩。如果品德、能力、习惯等方面是果树的土壤、空气、养分的话,良好的条件自然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进行一些大胆的尝试,不能专注于这枯燥简单的文化知识教学当中,而应创造性地进行一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引导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endprint
(3)实行小班制教学。小班制教学有利于提优补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为师生之间的交往提供更多的机会,形成良好健康的师生感情。农村初中有着得天独后的优势,应该全面试行小班制。并做好积极的宣传发动,让家长充分认识小班制的优势,从而愿意将子女放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这将成为农村初中的一大优势。
(4)定向师范生培养的政策为农村初中注入活力。近年来,教育局的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为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增加了高素质而且相对稳定的人才,成为教师队伍中一股不可缺少的力量,他们能迅速进入角色,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同时,这一政策也为留住学校的优质生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5)增加重点高中的到校名额,提高农村初中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近年来,教育局不断增加重点高中的到校比例,这将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农村的优秀学生将愿意留在农村初中读书,这有助于逐步消除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生,缓解薄弱校生源流失、师资流失、升学率低等发展困境,提高其办学积极性,打破优质初中持续“独占”优质教育资源的局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在每个学校分别择优录取,改善因竞争起点不同而造成薄弱群体难以公平获得优质高中教育机会的现象,这符合不同学习背景下学生“机会均等”的公平原则,是教育公平的内涵所在。只要保证了重点高中升学率,相信农村的家长非常愿意将子女放在身边学习。
(6)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培养优秀教师,打造学校名师,增强家长对教师的信心。①学校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教师在社会上良好的形象。②给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培养学校的名师,并进行广泛的宣传,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并获得家长的认同。③发挥学校高级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评为高级教师不应是职业生涯努力的终点,而应是另一个平台新的开始,学校应予以高度重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做好传帮带,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 提升学校品位,打造学校品牌,办社会认可的教育
(1)加快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美化校园环境。高标准的教学设施、优美的学校环境是学校的一张名片。教育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对农村初中投入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农村初中将拥有与城市同样的硬件设施,这也为提高学校竞争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传统美德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德育建设,提高了学校的发展层次,形成了具有浓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出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处处是教育之地”,力求让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体现出学校文化特有底蕴的校园建设原则,激励着师生拼搏进取;让同学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时刻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设置一些学生作品展,展示了学校教育的成果。润物细无声,墙壁会说话,花草也赋诗,设施能启智,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知识的载体。通过精心设计,把教育目的和科学文化知识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3)坚持特色之路,努力打造学校品牌,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一所好学校必须是一所有品位的学校、有特色的学校。走特色之路,创教育品牌,是素质教育对每位管理者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农村初中应充分挖掘本地的德育资源,努力形成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特色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使每一个孩子拥有博大的爱心、乐观的情绪、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崇高的理想追求,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实现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我始终坚信:“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做到学校从硬件设施、校园建设到教育教学质量各个方面的不断发展、不断提高,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家长、社会的认可,才能展现出学校教育的勃勃生机。
3. 更新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办学生喜欢的教育
(1)教师观念更新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我经常和老师讲,20年前我的老师是这样上课的,20年后我们的老师还是用同样的授课方式给现在的学生上课,时代进步了,教育教学设施不断提升了,我们的教学观念却停滞不前。在当前形势下,需要改变的是我们教师。教师观念应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意识,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是现代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师必须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从课程改革入手,建立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教师应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做学生的朋友。
(2)学校应增强服务意识,让学生愉快地学习生活。一个缺乏服务意识的学校不能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更不会被学生喜爱。学校的各个部门都要放下架子和所谓的权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为师生的教育教学服务,来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学校应切实加强校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做到取信于民,树立学校良好形象,增强学校的软实力。我深切地感受到:在我们挂职的北京亚太实验学校,他们的食堂无论饭菜的品种还是职工的服务,都让师生有家庭般的温暖,体现了一种很好的服务理念。
(3)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常情况下,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能从言谈举止中直接分辨出来,这是因为城区学生普遍有着较好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环境氛围的熏陶,农村学生大都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需要更多的学校教育来弥补。因此,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受益终身。同时,农村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也远逊于城区学生,农村初中的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和提升。北京师范大学蔡晓东校长最常提到的一句话:基础教育一定要为孩子们的一生发展打下基础。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通过开展校园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学生张扬个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课外活动能使学生的个性、智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人才的发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能使他们的个性、智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显露和施展。教育者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智慧和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从中及早发现“天才”。
(5)带领学生更多地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近年来,农村初中學校流行封闭式管理:学生不回家,不出门;远离了家庭,也远离了大自然,被“圈养”在学校里。学生仿佛被加工的零件,在教育的流水线中被程式化和机械化,他们不再拥有完整的家庭教育,不再对这个世界感到惊奇,不再对大自然的绚丽景象感到喜悦,不再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种教育把知识的学习与人的精神建构分离开来,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割裂开来,从而“销毁了学生的有机生长”。生命个体的成长过程,不应该脱离社会、脱离自然。作为农村初中,可以在做好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开展一些亲近自然的教育活动、亲近自然的旅程,想必孩子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他们用亲身的体验去感受这个真实的世界!他们的惊呼声串起了美好回忆,他们的好奇心写满了自己的旅行日记。旅途中的一草一木,都是最好的生态教材,每一步都刻着淋漓的汗水与难以忘怀的记忆!
教育应该是对学生生命个体的优化、引导,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注重“立德”与“树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愉快地享受生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定基础。这样,才是家长满意、社会认可、学生喜欢的教育,农村初中的教育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县开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