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而异 探求语言的最佳训练点

2017-10-21 06:19蒋利娟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体语文教学

蒋利娟

【摘要】语文教学应从不同的文体出发,依托文本、超越文本,让学生在语言的实践和训练中丰富语言的表达、提高语言的积累,加强语言的运用,让教材真正为学生所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体 语言训练点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理解,是运用。整个小学阶段是学生积累语言、形成语感的关键时期,因此语言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单一的重复的甚至是作秀式的语言训练在我们的语文课中还是比比皆是,有些训练脱离了文本,脱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训练而训练,所以常常事倍功半。

苏教版12册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选择的,每一篇文章都独具个性,每一篇文章都有它们独特的语言密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找寻、探求最佳的语言训练点,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加强学生的语言运用,给学生带来最丰富、最真实、最有效的语文实践,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要追求的目标。

一、童话——理解内容。学习语言

《北风和小鱼》《小松树和大松树》《蜗牛的奖杯》……在苏教版中低年级的教材中,童话故事因为它生动的情节、丰富的语言赢得了学生的喜爱。童话故事在表达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拟人化。有人就有角色分配,有人就有语言训练。很多童话故事都是以对话的形式推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那么,在这些对话中,发掘语言训练的点,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课文用童话的方式告诉了小读者骆驼身上的器官在沙漠中有很大的作用。学完课文后,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但是老师又出示了一篇《沙漠之舟》,这是一篇说明文,语言简洁、严谨、准确。老师让学生阅读后,用上文章中“骆驼的……是……样子的,在……情况下能起到……作用”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这一训练结束后,教师又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让学生用“多亏……如果……”的句式再次巩固课文内容,加强语言训练。教学的最后,老师还让学生感知这两篇文章介绍的内容相似,但是语言的特点却不相同:一篇把骆驼的身体器官的作用介绍得简洁明了;一篇用童话的方式介绍得生动有趣,什么样的文体使用什么样的语言。这三组训练,步步深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还初步让学生感知了文体的特点。

当然,不同的童话故事可以探求不同的训练点。《蜗牛的奖杯》可以指导学生转换人称进行复述;《小稻秧脱险记》可以训练学生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间及提示语在后的标点符号的使用;《三袋麦子》可以指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語言、动作、神态续编故事。这些都是对语言的训练。关键,我们的语文老师要练就一双“慧眼”,深入文本,走到语言文字的背后,学会分析、学会提炼、学会设计,让童话故事为学生的语言发展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

二、诗歌——拓展思维、丰富想象

诗歌和国画一样,讲究适度“留白”。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常常把很多的意思隐藏在文字之中。读诗歌,先要尝试将它们读长了,读胖了,读丰满了。我们的语言训练,首先可以从这方面下功夫,创设生动的语言表达的情境,设计贴切而实用的语言训练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放飞他们的想象。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多诗词歌赋,都能发挥学生想象,读出一幅幅画面。在《江雪》一课的教学,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画面,想想这是哪首诗描绘的场景。“瞧,瀑布就像是一幅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高处直泻而下”,这是《望庐山瀑布》中的画面;“远看,山中的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近看,枫林如火,比二月的花还要红”,这是《山行》中的画面。有了这样的训练铺垫,学生就能自然地感受“漫天飞雪,一翁独钓”的画面。教学结束,训练继续,教师出示满池挨挨挤挤的荷花荷叶:“自古以来,描写荷花荷叶的妙词佳句层出不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刚才我们把一首诗读成一幅画,现在我们由一幅画写成一段文字,你能试试看吗?”此时此刻,在学生的脑海里,画面和情感互相交融,表达的欲望也自然而生。

在《示儿》这首诗,字字带血,句句是泪,把一个重病缠身、忧国忧民的陆游的内心独白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首诗重点描述的是诗人的语言,但是由于诗歌的篇幅限制,陆游临终的动作、神态都没有具体的描述,此时此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刻画“寒风呼啸、一灯如豆”的草屋中陆游的神态、动作以及他是如何向儿子交代临终遗言的。写话的训练,加深了学生对陆游这份拳拳爱国之心的认识,也让他们学会了用细节刻画人物的表达方式。

三、状物——抓住特点、了解顺序

状物类的文章一般都是围绕“物”来展开描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燕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都属于这类文章。事物的特点是文章的灵魂。另外,状物类的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当然,很多情况下,作者都不是为写物而写物,借物喻人,借物抒情的文章在小学教材中还是很多的。了解了状物类文章的特点,找寻恰当的训练点就比较容易了。

《燕子》这篇课文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来对燕子展开描写的,文章抓住了燕子羽毛、飞行的姿态和尾巴的形状把燕子写得栩栩如生。在教学这一环节后,老师设计了这样的语言训练:先是出示了白兔、公鸡等小动物,然后指导学生用“____,这就是____的

”的句式进行仿写,让学生了解描写事物的外形的时候,最好抓住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表达。

在《夕阳真美》这篇课文中,老师先是出示了三组词语,其中一组是“西斜、下沉、落山”。学生读完后,教师告诉学生第一列的三个词语,告诉我们太阳落山时候的不同位置,谁会用“夕阳先是____,接着____,最后

”这样的句子,把太阳落山时候的位置讲清楚。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在复习词语的过程中,通过练习说话,明确文章的脉络,理清学习思路。

四、叙事——拓展提升、迁移运用

叙事类的文章在苏教版的教材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但是大致来说可以分为写人和写事两类。这样的文章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挖掘和发现文本的特质,也就是文章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事件、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关注环境描写关注特别的描写,在这些重点关注的基础上,我们再去发现语言训练的点,让学生不仅知道文章写什么,怎么写,还要了解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在教学《詹天佑》这一课时,教学一开始,老师就把“怎么写”作为整篇文章教学的主轴线。学完三个事例后,老师问学生:“在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开山、架桥、把陡坡铲平等,为什么这些事情不写,而就写这三件事呢?”显而易见,这三件事最能体现人物特点,是典型事例。聪明的老师并没有在这里让教学戛然而止,而是马上针对刚才的教学设计了训练环节:“张老师想写一篇文章叫《勤奋的小画家》,谁来替我选材。”屏幕上,打出了五六个事例:1.听讲时总爱咬手指;2.课间一有空就用手指来比画;3.绘画作品荣获国际大奖……因为有了刚才教学的铺垫,学生们很快选出了适合这篇文章的典型事例。这样的语言训练,对高年级学生作文中的选材是相当重要的。

在《钱学森》一文的教学,语言表达是文章的一大特色,通过教学我们发现,钱学森的两段话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说的,这就是语言的背景,语言的铺垫,了解人物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话对我们学习语言有什么帮助呢,通过教学我们发现,它能强调表达效果,让语言最自然、最真实的流露。教学这一环节结束后,教师马上组织学生练笔:让学生在“____这水真甜呀!”这句话前创设写作背景。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在前面铺设了体育课后的酣畅淋漓,也有的描述了在沙漠中的饥渴难耐。小小的练笔,让学生了解到语言背景的铺垫对于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当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类型还有很多,说理文、语文实践活动等。在教学中,我们老师要依托文本、超越文本,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让学生参与到语言的实践和训练中,积累语言、重组语言、表达语言,让教材真正为学生所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体语文教学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旅游景点介绍的文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