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华
摘 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游离于化学教学之外,沦为知识和能力的陪衬与附属,业已成为严峻的化学教育现实。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内涵及其形成特点为依据,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进行目标设计,教学中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立足课堂积极实践,不断丰富教学案例,总结归纳出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化学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路径
在传统化学课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维度体现在课程目标体系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价值,将其作为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并列的维度。此举期望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能获得深刻的内心体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1]。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感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无从下手,缺少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和环节,教学过程很大程度停留在资料的罗列、空洞的说教层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游离于化学教学过程之外,久而久之成了化学课堂的附属品[2]。笔者所在团队在多年积极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路径,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情由境生”,感知情境,激发兴趣并生发出情感。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创设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教学情境要贴合学生生活,体现充分的人性观照,走出简单枯燥的知识层面。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引导学生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查询“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共367个城市)、“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小时报”(共367个城市)以及“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共38万多个历史记录),让学生根据数据分析、联系日常生活归纳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让学生置身于全国范围空气质量研究的真实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利用化学实验 养成科学态度
人们将化学看成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对于从事化学研究的工作人员来说,应该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否则将无法认识化学世界[3]。对于化学教学而言,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一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比较“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是通过两个独立的加热实验对比实现的。但经过分析便知两个实验中酒精灯的火焰大小、两次实验时的外界温度、加热时间的把握等对比因素不太明确,导致实验结果缺乏信度。可引导学生设计如图1所示的“套管实验”来弥补这些不足,提高实验结论的说服力。通过化学实验的设计、改进,逐步养成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设置问题驱动 生发学习愿望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问题驱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设置问题驱动,犹如将学生置于一个偌大的可以自由活动的领域,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思考、小心求证。教学中要立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继而生发出强烈的学习愿望[4]。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氨 硝酸 硫酸”中,学生观察发现等质量的铜片与等体积均过量的浓硝酸、稀硝酸反应,所得到的溶液前者呈绿色,后者呈藍色。部分同学认为这可能是Cu2+浓度差异的结果,另一部分同学查阅资料提出溶液呈“绿色”是因为硝酸铜溶液中溶有NO2,蓝色的Cu(H2O)42+与棕黄色NO2混合色为绿色。课堂设置问题:你同意哪种观点?如何证明你的观点?学生在问题中展开目标明确的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合作探究。
四、关注社会热点 提高责任意识
台湾一位高中教师说:“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引导学生突破应试教育的视野,关注社会热点,以化学学科的专业眼光审视社会热点,通过不断的“化学社会化”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从媒体中关注到这样一则新闻。2015年4月15日上午,江苏省仪征市一家自来水厂发生氯气泄漏事故,附近两所学校及周围居民共千余人被紧急疏散。据知情者透露,事故起于氯气钢瓶阀门故障,共有350公斤左右氯气外泄。事发后,当地消防等相关部门及时介入处理,事故并未造成人员伤亡。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发展犹如打开了的潘多拉魔盒,在利用化学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时刻警惕化学可能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五、联系生产生活 赞赏化学贡献
2011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化学年”,其主题为“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以此纪念化学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由于自然界所能直接提供的物质的品种和数量无法满足人类增长的需求,而只有化学才能担负起既要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又要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的要求。所以,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化学,应当由衷地感激化学。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预习准备中,要求学生课前搜集以乙烯为原料所合成的各种物质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在班级展示。学生经过充分的准备,总结出乙烯制品在衣、食、住、行、购物、娱乐、文化、运动、美容、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各种用途。“生产生活化学化”,让学生从内心里赞赏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5]。
六、开展合作学习 适应未来挑战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这不只是在课堂上多一些学生间、师生间的讨论与对话,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尊重别人,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如何在分享成果时既肯定他人,又表现自己,培养一种公平友好的竞争精神,以适应未来的挑战[6]。endprint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铝的重要化合物”中“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属传统教学难点,单靠学生个体力量难以完成。教学中将此处设计为学生充分自主前提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帮助学生有效达成学习目标。具体设计为:请你应用下列提供的试剂,写出4种可以生成氢氧化铝的实验方案(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试剂:Al2(SO4)3、NaAlO2、NaOH、NH3·H2O、CaCO3、HCl。小组成员间相互展示实验方案,分析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并从实验步骤最简、实验控制最易、原料消耗最少、实验污染最小等方面比较哪种方案比较合理。
七、研究化学史料 陶冶科学情操
化学史料有助于还原化学发展的历程与全貌。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曲折和反复,可以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情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探究化学奥秘;化学史料中,也有科学家在困难面前如何思考、如何探索最终达到目的的故事,可以使学生精神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化学史料内容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过程的艰辛和科学家追求真理的不懈精神。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志趣与信心。
例如,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查找关于元素周期表发展史的相关资料。历程从门捷列夫時代之前的四重积累,到1869年2月门捷列夫发表第一份元素周期律图表手稿,再到门捷列夫之后100多年来出现的700多种不同形式的周期表。恩格斯的高度评价是:“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个勋业,这个勋业可以和勒维耶计算出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轨道的勋业属于同等地位。”
八、实施课堂展示 收获学习成就
“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就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学习中重要的内在推动力。教学中要创设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感受获得成功的愉悦,满足学生得到师生认可的心理需求,最终攀上“自我实现”的金字塔尖。学生展示的行为方式主要有口头表达、实物展示、角色扮演、媒体演示、实验操作、模型搭建、板演、展板、墙报、表演、演讲、论文、辩论等。
例如,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中“有机合成”学完后,引导学生从“准确审题”、“合成思路”、“科学表达”(其中的重点“合成思路”又包括“对比原料和目标产物”、“合成步骤”、“合成顺序”、“合成条件”、“官能团保护”、“有无副反应”、“是否经济”等环节)等方面归纳有机合成的一般方法,并制作思维导图(见图2)。要求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在学习小组内或全班展示学习成果,收获学习、探究的成就感,不断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7]。
九、展开社会调查 坚守和谐理念
STS教育的目标强调从个体的发展出发,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和主动参与,注重个人责任的落实。STS内容的学习方式也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学习和主动体验是其最核心的特征,方式包括:阅读理解、交流讨论、查阅资料、实践操作、撰写论文、调查参观、课题研究等[8]。通过这些方式,让青少年坚守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理念。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能与电能”,教学中要求学生调查以下项目:常用化学电池的种类、名称、形状、电极、电解质、电压、可否再充电、价格、存放期、特点、用途、回收途径等。列表进行比较或写成调查报告,然后在全班展示(如墙报形式)或座谈交流。可采用以下调查形式中的一种或两种:①到图书馆或上互联网查阅资料;②到附近商场进行调查;③在家庭或到附近单位及社区进行调查。学生经过调查还发现,全国的电池年消耗量为30亿只,因疏于回收而丢失铜740吨,锌1.6万吨,锰粉9.7万吨。另外,普通干电池里含有镉和汞两种元素,这两种元素若污染了土壤和水源,进入人类的食物链,就会发生“水俣病”(汞中毒)和“痛痛病”(镉中毒),甚至致人死亡。为防止悲剧重演,我们应该把废旧电池与其他垃圾分开,集中回收,无害化处理。
十、开发主题活动 形成哲学观念
教科书中安排了众多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学生会比较感兴趣。比如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去了解这种角色的心声,然后进行交流,可以提高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此外,还可开展演讲、演唱、辩论、表演、写作等诸多有益的活动形式。这些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逐步形成哲学观念。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安排角色扮演“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假如你是以下人员之一,对这一问题有什么看法?请查阅资料并做准备,然后选择角色,进行活动。可能扮演的角色:开采铝矿的工人、生产铝质饮料罐的工人、饮料公司的老板、售货员、消费者、环保局的官员、回收公司的人员等。考虑时可能涉及的部分因素:铝的性质适宜制造饮料罐、铝矿的储量较丰富、铝废弃后会污染环境、使用铝质饮料罐很方便、开采铝矿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可以用玻璃瓶代替铝质饮料罐、我需要工作、可以循环使用铝质饮料罐等。让学生在这些“两难”问题中作出判断和抉择,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当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绝不是靠某一节课、某一阶段就能达成的,更多的是在日常教学中坚持创造性地充分利用化学课程资源有效渗透。通过持续的积极体验,将学生个体的内心世界与化学教学联系起来,通过个体的深刻内省去洞察、解释与领悟世界,逐步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毕华林,亓英丽.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1-32.
[2]吴敏.上海教育科研[J].上海教育科研,2008:86-88.
[3]翟慕衡,魏先文,王正华,等.化学实验赏析[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4.
[4]董军.高中化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8-51.
[5]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33.
[6]李春华.合作教学操作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3-5.
[7]高胜利,陈三平,谢钢.化学元素周期表使用指南.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
[8]王秋,等.高中化学新课程专题教学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