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永宝+++郭增波
摘 要: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众多的现实困境,本文拟从构建“社会性德育”的理念出发,探索整合学校和社会的有效资源来实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开创高职德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高职院校 德育困境 社会性德育
课 题:2015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五年制高职德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以菏泽家政职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53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为在高职院校德育一线工作的教育者,深刻领会并认真落实习总书记上述重要讲话的精神,努力开辟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成为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现实中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一、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1.学生个体性差异给德育工作带来挑战
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逐渐显现,初、高中毕业生数量连年下降、新建高职院校大量涌现、高考扩招、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教育的认识片面等诸多因素导致高职院校招生困难、生源不足。为稳定生源数量,高职院校不得不降低入学门槛,这直接导致学生整体质量下降,个体差异拉大。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招生现状更不容乐观。为保证学校生源规模,学校对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过分迁就和宽容,对德育工作产生重大影响,进入恶性循环。
2.高职教育功利化导致德育工作处于从属地位
有些高职院校片面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曲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涵义,过分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和專业技能的培训,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德育”和“智育”两方面,既没有做到“德育为本为先”,也没有做到“德育”与“智育”两手抓、两手硬,常常是硬了“智育”软了“德育”。这使德育课成为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公共课,沦为高职教育的附庸。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短板,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3.德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不能满足新时期的需要
部分高职院校对德育的内涵理解不全面,只是简单地把德育理解为政治教育或思想品德教育,忽视了学生行为、心理素质和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培养和培训。学生在自我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抗挫折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德育的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然而现在的高职德育却不能触碰学生的心灵,引起道德情感的回响。讲台上的教师慷慨激昂,讲台下的学生冷若冰霜。原因在于德育教学在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缺乏创新,未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充分运用于德育教学中,未实行全程和全方位德育。仅靠开设几门德育课、开展几次德育活动,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德育教学,无法引起学生心中最神圣的道德法则的共鸣,致使德育教学缺乏实效性。
二、“社会性德育”理念的构建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单凭一些人的努力是不够的。根据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员参与和全方位实施德育工作。因此,提出构建“社会性德育”理念,是要将孤立的德育课程、德育教学和德育活动加以延伸和拓展,使德育不局限于学校的德育教学和实践,而是将德育置于整个社会。这不仅是对德育本质的回归,也是对教师职业本质的回归。“社会性德育”理念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实施主体的“社会性”
德育的目标是加强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为此,德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德育过程不仅是德育工作者施教的过程,更是受教者主动接受和参与的过程,将自身的德行与所获“知”的高尚标准进行对比后不断修养、不断接近的过程。《周易》有言:“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因此,高职院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有义务对学生做出正面影响、导向和示范作用,都承担了德育育人的神圣使命。
2.德育范围的“社会性”
德育环境不限于教室、校园,家庭和高职学生的实习实训场所也成为德育“课堂”。要营造全方位德育氛围,学生在就读过程中与其相关并能够对其产生影响的都归于德育育人环境,要实现学生从入校到离校的德育实施的全过程。教室是传统德育教学的主阵地,主要职能是培养学生对德育“知”的掌握;校园则是德育课堂教学环节的延伸,是德育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团学活动、校园文化和校园网络建设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家庭和实习实训期间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空白时段,往往被德育教育工作者忽略。因此,德育的范围应纳入这两部分。
3.德育内涵的“社会性”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法律素养、心理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只有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德育的内涵建设要在传统的政治、思想、道德三大教育板块的基础上体现“社会性”特点,构建更加细化和更具可操作性的德育课程体系,包括道德、政治、经济、社会、哲学、法律、就业与创业指导、心理八大领域。
所谓“社会性”德育,即在“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和“全方位德育”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家长和实习实训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整合德育资源,占领德育阵地,拓展德育渠道,丰富实践教学,使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提升德育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高职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为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自觉成为有德之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通过对社会性德育理念的构建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实中面临的众多困境,希望笔者的上述努力会有利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新局面的开辟。
参考文献:
[1]叶雨婷,王治国.多省高职院校招生困难,生源出现“冰火两重天”[EB/OL].中青在线.http://article.cyol.com/news/content/2016-09/12/content_13952330.htm.(2016-09-12).
[2]余亚明.树立“大德育”观念,构建和谐的中职教育环境[J].教师,2012(2).
[3]陆经伟.论高校德育效果的形式、特点与测评[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1).
[4]聂磊.论大德育体系效果评价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2).
(作者单位:菏泽家政职业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