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朝辉+++刘彦华
摘 要:本文对技工院校综合管理的内涵与特色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当前实施综合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结合技工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对科学构建技工院校综合管理体系方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技工院校 综合管理 建设策略
技工院校综合管理,是指对学校的各个部门、各类人员和各项工作进行统一领导、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合力推进的一种层次分明、和谐有序、上下贯通、联系紧密的网络化体系。它是技工院校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化的标志,也是变条块分割的单一管理为横向一体的系统化管理。实施技工院校综合管理,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建立现代职业培训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教育改革、提升管理效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对于推进技工院校可持续发展,进而打造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技工院校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应具有的内涵与特色
职业培训新常态下,技工院校的综合管理首先要在管理思想上树立大管理的理念,在行动导向上凝聚校内外多方力量,在管理措施上突出强调整体性与综合性、创新性与引领性、价值性与实用性等特色。因此,技工院校综合管理体系的架构,应统筹协调好教育与教学、服务与管理、党建与人事、校园安全与风险防控、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社会培训与招生就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办学模式改革、实训基地管理与教学模式创新等构成因素和工作内容,并体现出如下特色。
1.管理思想的先进性
技工院校的办学定位,必须建立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特殊“服务”上,不但要考虑这种“服务”的数量与规模,更重要的是考虑“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因此,管理思想的先进性,是指技工院校的综合管理在指导思想上,要围绕培养目标,突出管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一致性。它要求管理者要在熟知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市场经济学等现代管理理论,以学校的基本任务为导向,建立一套主动反映社会需求的办学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的有效利用率和组合效应,争取最大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2.管理制度的配套性
刚性、配套的管理制度是打造技工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须从自身办学目标出发,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把握教育教学、招生就业、培训鉴定、财务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的关键点,对各项工作进行宏观调控和全面把握,对学校办学过程进行全方位、全程性的管理监督,防止出现管理空白而导致“蚁穴溃堤”现象的发生。进而形成一整套保证学校发展目标实现的上下连通、前后协调、左右平衡的保障体系,切实形成凡事有人管、人人有职责、分工具体明确、责任清楚明晰、相互支持协作、管理效果明显的综合管理格局。
3.管理方式的网络性
技工院校是培养数以万计高素质劳动者的主阵地,是向涉世不深的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场所,必须遵循德育为首、技能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这就决定了校内各方面工作的渗透性和管理方式的网络性。管理方式的网络性,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必须把学校视为一个多结构、多层次、多因素组成的整体,并从整体目标出发,合理组合各部门、各层次、各因素的力量,以求達到最佳的管理效果。用一个管理网络覆盖师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的整个空间,力求把学校的整体效能与各部分效能的关系,由简单的相加关系,变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倍增关系。
4.管理体系的开放性
管理体系的开放性,是指在职业培训新常态下,技工院校早已不再是仅仅从事教育教学、与社会和企业毫无关联的纯粹型教学单位,而是与用人单位共生共荣、相伴而存、利益共同、协同发展的办学实体。这在客观上要求技工院校必须坚持开放性的办学思维,不但不能脱离社会,而应主动与社会这个大系统相连相通,仔细研究社会大系统中各因素对学校的影响,并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从而自觉调整好学校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关系,选准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准确把握与社会联系的结合点,积极融入社会、主动适应社会、自觉服务社会。
二、当前技工院校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就规范技工院校的内部管理、学制学籍、资助管理和督导评估等综合管理问题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对推动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技工院校结合规划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关键环节、健全管理体系、提升管理质量。目前,技工院校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的管理制度不完善,高效的管理体系不健全
有的技工院校缺乏规范系统、流程清晰的规章制度,学校职能部门工作职责边际不清,工作接口衔接不畅,工作内容模糊,工作指标虚化,工作标准矮化现象严重。学校内部规章制度在具体操作和贯彻落实上遇到瓶颈、约束不足,致使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成为“华丽的摆设”。
2.职工岗位职责交叉过大,可度量性、可考核性差
有的技工院校在制度架构上,工作职责交叉重复,导致管理难度加大、工作效率不高,各部门普遍存有“推一推动一动”和推诿扯皮、揽功推过等现象。管理人员的责权利缺乏整体性、统一性、层次性和明确性,常常需要校长“一嗓子喊到底”,使院校综合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3.各项管理制度刚性约束不足,配套性、可遵从性差
一些技工院校部门绩效考核标准缺乏针对性和精细化,可操作性和可度量性差,评价方法简单、评价模式单一、评价结果应用乏力。管理制度刚性化和可遵从性的缺失,造成“有人无岗、有岗无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突出,导致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和发展规划落实难达预期目标。
三、技工院校综合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构建技工院校综合管理体系,要在总体思路上以“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办学主业、管理理念先进、管理制度完善、管理职责明晰、管理手段有效、监督考核严密、绩效评价科学”为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以教育教学管理为核心,以师生队伍管理和行政后勤管理为支撑的关联紧密、衔接顺畅、互为促进、运转有序的三大管理体系。在具体策略上应把握好以下内容。endprint
1.弘扬工匠精神,创新管理理念,保证管理思想的先进性
一是弘扬工匠精神,突出职业培训管理文化。“境界决定眼界,思维决定出路”。弘扬工匠精神不仅是技工院校综合管理的方法论,更关乎学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现代职业培训管理文化。不仅是技工院校服务于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要求,也是新时期技工教育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长久需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搞好制度顶层设计,培养广大师生自主认知、正确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和努力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自觉意识,进而为全面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创新管理理念,树立大管理的思想意识。推进技工院校综合管理,必须树立先进的管理思想,进而转化为全体师生的行动自觉,这是实现综合管理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学校领导要由过去的单一管理、局部责任管理向整体管理、群体管理观念转变,树立办大职教、求大发展的进取意识;各职能部门要由过去的各自为政向互相协作观念的转变,树立大局意识和整体意识;全校教职员工要由过去的只做本职工作、不关心校内事务,向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做表率的观念转变,树立精益求精、教书育人的思想。
三是制定发展规划,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作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施技工院校综合管理,必须使师生赶有目标、干有奔头。为此,技工院校必须按照《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要求,制定方向目标明确、立足学校实际、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接轨的发展规划。实施综合管理必须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管理作用,坚持问计于民,这是保证规划实现的制度基础。教代会是技工院校实行民主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便于集中集体智慧、体现全体师生共同意志、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能够为构建综合管理体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教学中心,确保管理制度的配套性
一是建立健全全方位和配套性的管理制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施综合管理必须坚持用制度管人、管钱、管物,用制度约束师生的工作行为、工作态度、办事效率和生活秩序。建立健全包括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产业管理、风险管理在内的全套规范。进而制定出体现全体师生共同意志、保证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落实、广大职工参加学校重大问题决策管理的基本制度,使校内各个部分、各个环节,权责明晰,有章可循,促进综合管理的正规化和规范化建设。
二是要强化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学校管理工作是多方面的,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管理过程中需分清主次、区分缓急,抓好带有中心性、全局性的工作,形成一个以教学管理为主,带动起职工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基建管理、项目管理、大赛管理、风险管理等各项工作,发挥出综合管理制度的合力作用,以促进学校管理整体目标的实现。此外,要建立强有力的教学指挥和管理系统,健全以教学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系统,努力形成学风浓、教风严、校风正的发展氛围。
三是建立和完善保障管理制度落实的监督机制。要在完善现有监督体系的基础上,及时对综合考评指标和绩效考评办法进行修改补充,建立健全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群团组织监督以及自我监督体制,并从综合管理目标出发,本着有章必循、违章必究的原则,加大监督和奖惩力度。各部门还要在学校总的管理制度指导下,制定本部门的目标管理办法和监督检查细则,使管理制度不断精细、充实和完善,形成一种管理科学、监督有效、符合客观实际、操作更加便捷的制度体系。
3.优化职能设置,明确岗位职责,形成网络化的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规范有序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要按照技工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目标管理的要求,重新梳理教育教学全部工作和全部内容,再造教育教学流程和标准,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工作衔接机制,形成接口顺畅、能够保证教育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操作规范。要按照职业培训发展新常态下校园综合管理的要求,对教师岗位职责进行细致分析、规范明晰,重点解决好“干什么”的问题。同时,要对教师的岗位职责进行精细化延伸,明确每项教学工作具体的要求和操作方法,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还要对每项教学工作的尺度进行量化,明确考核指标、考评方法、质量评估和奖惩措施,解决好“随意干”的问题。
二是建立支持有力的师生队伍管理体系。按照队伍管理与学校工作相適应的原则,结合学校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岗位设置、职工现状、学生素质的数据分析,科学设置和合理调整各工作部门职能,确保职能部门设置的合理性、工作人员职责的确定性和责权利的有机统一性,保障各项工作有机配合、同步运转。此外,要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准确把握综合管理岗位职责的包容性的内涵,形成学校工作人人参与、学生教育人人有责的管理体系。例如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德育课、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群团组织的各项活动、专业教学等多个领域。因此,担负上述职责的各部门,都要围绕德育任务和目标,各有侧重地开展特色教育活动。
三是建立顺畅高效的行政管理保障体系。要在学校财务、总务、人事、保卫等行政后勤部门推行管理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期满考核,优者上,庸者下。在选人用人上,坚持举贤任能,尊重人才,打破论资排辈的旧习惯,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充实到领导岗位。推行工作岗位内部聘任制,依据工作表现和业务实绩考评结果,优者低职高聘,劣者高职低聘,使全校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趋于科学。此外,坚持有效管理人力、物力、财力,做到知人善任,勤俭办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严格科学的考核为基础,拉开不同人员分配档次,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
4.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与社会互动,建立开放性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开放性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既是现代技工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技工院校建立开放式办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现代职业培训的发展,不但要求学校必须在办学模式上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共建共享,以期实现为企业“量身打造”技能人才;还要求学校必须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高效运行机制、学生就业机制和责任分担机制,最大限度地吸引企业直接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拟订、一体化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校企融合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都必须依托学校开放式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和支撑。
二是建立健全社会化培训的制度保障体系。目前,技工院校大都注重“双轮驱动”办学策略,一方面办好学制教育这个“主业”,另一方面依据国家政策开展各类培训。尤其是随着“政府花钱买培训”的常态化,技工院校普遍开展了“金蓝领”技师培训、企业在职职工培训、特种作业培训、职工岗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乡村居民职业技能培训等,一方面使学校的综合性、多功能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也致使技工院校社会培训工种规模化、培训标准复杂化。学校必须在管理制度层面上实现与人力资源市场和用工企业对接,健全与在校学制教育相衔接的培训管理体系。
三是完善技工院校服务社会和企业的综合管理制度。近年来,技工院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管、以赛促学”的原则,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同时,也将承办企业职工技能大赛作为提升教学质量、锤炼师资队伍、服务社会需要、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抓手,发挥了服务社会和企业的辐射功能和组合效应,提高了办学的社会效益。承办政府、社会和企业技能大赛,一方面需要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竞赛准备工作,做到赛事安排全面细致、人员配备精干高效、安全管理和谐有序;另一方面,需要技工院校必须坚持统一安排部署、统一工作进度、统一指挥协调。而满足这些标准和要求,必须要有分工明确、流程清晰、开放有序的制度体系作为根本保障。
加强综合管理是办好技工教育的重要保障,是打造技工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对于盘活人力资源、激发队伍活力、加大执行力度、破解管理困局意义重大。同时,技工院校综合管理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如何构建支持有力、配合顺畅、高效运行、无缝对接的管理体系和常态化的运行机制,仍需要广大技工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创新思维,拓展视野,细化研究,深入探讨。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高级技工学校;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