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对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点在于学生的职业化成长,目标是“双师四维九能教师”,路径是“三格三室三工程”,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师层面的“学徒制”培养。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 师资队伍建设 校企合作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而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对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加快人才与师资队伍的建设步伐,有效提升人才与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与整体实力,更好地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科技开发、社会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需要,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奠定扎实基础,本文试图从职业院校教师成长的基点、目标与路径等几个方面,定位他们专业化成长的轨迹,以利于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强化自身专业化发展。
一、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点:学生的职业化成长
1.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化成长是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逻辑起点
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必须有一个明确的逻辑起点,解决“为了什么”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个逻辑起点就是学生的职业化成长。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应该围绕学生的职业化成长实施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也就是说,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其指向是学生的“职业化”。对于个人来说,职业化是职场立身之本,每一个身处职场或即将踏入职场的人都需要用最短的时间把自己职业化。职业教育应该为学生的职业化做好准备。所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就是要把职校学生培养成“优秀职业人”,这个过程就是“职业化”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对社会有用,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有利于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为此,笔者提出了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化培养模式”(见图1)。
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化培养模式”有以下特征。
第一,“职业化培养模式”的目标导向是把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成为优秀职业人,这个过程即是“化”的过程。
第二,“职业化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就学生(培养对象)而言,是“职业化成长”;对学校与教师(培养实施者)而言,是“职业化培养”。“职业化培养”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职业能力培养”,二是“职业素养提升”,其中既有职业化的工作技能、职业化的工作形象这两个显性方面的训练,也要重视职业化的工作态度、职业化的工作道德这两个隐性素质的开发和培养。
第三,“职业化培养”的实施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的,虽然还涉及家庭、社区等,但是由于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职业化培养突出了校企合作的特色。
第四,“职业化培养”的框架主要包含了确立培养模式、制定培养方案、明确培养机制、完善育人队伍、构建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
第五,“职业化培养”的实施,必须立足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要强化适应学生职业化成长的课程体系建设,打造适应该模式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加强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切实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要开展符合学生职业化成长的特色活动,如学生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等。
2.建立基于职业化培养的职业院校新型师生关系
既然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逻辑起点是学生的职业化成长,那么,职业院校的教师就应该从学生职业化成长的需要出发,以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为起点,引导学生分析形势,认识自我,学会主动、独立生活和不断发展的本领,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才观,为走上职业岗位、进入职业生涯做好思想上和能力上的准备。并且为学生的生涯发展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立足于职业化成长,让学生重新期待,让教师重塑新人,从而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是基于职业化培养的职业院校新型师生关系。
基于职业化培养的职业院校新型师生关系有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和目标是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基于职业化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以育人為本”,立足于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一切以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为核心展开。
第二,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对于学生而言,是“职业化成长”,对教师而言,是“职业化培养”。“职业化成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身”,一是“立世”。立身之本,是指学生的养成方面,体现在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两个方面;立世之本,主要是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而教师则要围绕学生的“立身”“立世”开展两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即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德育活动,和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活动,这便是“职业化培养”。
第三,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坚持以“育德树人”为宗旨、以服务就业为导向,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中学会学习、学会协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化培养,及时给予援助和辅导,不时加以修正以免学生偏离生涯轨道,使学生能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奉献社会。教师的职业与人生价值也因此得以实现,真正实现职校师生的和谐发展和共同成长。
二、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标:双师四维九能教师
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应从“双师型”的角度去研究。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中提到以“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为重点,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endprint
那么,“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标准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职业院校的优秀教师应该具备“双师素质”“四维资格”“九种能力”,并构建了“双师四维九能教师”专业化成长目标(见图2)。
1.双师素质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跨越了企业与学校、跨越了工作与学习,也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的疆域。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遵从教育规律、认知规律,还要遵循职业发展、职业成长的规律。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师一方面要懂教育,必须具备“教师”的素质,拥有职业院校的教师资格,一方面要懂职业、懂企业,必须具备“技师”的素质,要拥有相关专业的高技能职业资格证书。
2.四维资格
“四维资格”是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进一步丰富,除了“教师”与“技师”的资格,鉴于职业教育的要求与职校学生的特点,职业院校的教师还应具备“职业指导师”(或“创新创业培训师”)与“心理咨询师”(“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资格。
3.九种能力
是指职业院校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九种能力,是“双师素质”“四维资格”的具体化。
一是职业道德能力,指教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学校规章制度的能力和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能力。
二是学生管理能力,指对课堂秩序的管控能力、对学生行为的管理能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的能力、校内外学生活动的组织能力等。
三是课程设计能力,指制订、开发、实施和评估课程方案的能力,包括制订和开发、评估实施性教学计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开发校本教材和相关教学内容(项目)等。
四是教学工作能力,指设计教学方案、组织实施教学、反思评估教学的能力,包括信息化教学能力,即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
五是学生鉴定能力,指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鉴定的能力,包括撰写鉴定计划,开发鉴定工具,搜集鉴定信息,利用鉴定标准进行鉴定,并能检验鉴定的有效性。
六是职场安全能力,指保障教育教学场所安全的能力和对学生进行职场安全教育的能力,能够对安全隐患进行有效识别与预防,消除安全隐患,对学生进行安全生产规程的教育,在教学中渗透自我保护与职业病的预防教育。
七是交流合作能力,指有效沟通、团队合作的能力,包括校内外的人际沟通,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进行团队管理。
八是行业联系能力,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能力以及为社会、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能下企业进行锻炼,能管理实习学生,能与企业洽谈合作事宜,能承担社会培训任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参与企业新产品设计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创新和科研升级等。
九是专业发展能力,指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国际眼光,提高专业技能,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科研,从而提升专业水平,发展自我的能力。
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路径:“三格三室”——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师层面“学徒制”培养模式
明确了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点与目标,接下来必须探索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路径。经过研究与实践,嘉兴技师学院提出了“‘三格三室三工程——教师层面的学徒制培养模式”,即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为校企合作,模式为“学徒制”,机制为“三格机制”,并且为此搭建了三类工作室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
1.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校企合作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提出要“构建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途径,主要是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优势,完成职教师资的理论教育,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实训条件和技师力量,完成职教师资的实践技能训练。
2.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模式:教师层面的“学徒制”
试行“学徒制”职业院校教师培养模式,是创新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完善教师培养的形式和途径、构建专业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培训体系的有效机制,是培养大批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引領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让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当“学徒”,拜行业、企业的领军人才、首席技师、技术能手、能工巧匠为师,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行业、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生产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结合行业、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切实有效地使专业教师不断提升职业素养,提高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要让职业院校教师到本校或兄弟学校拜特级教师、技能大师为师,结合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通过参与、介入本校与其他先进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学习先进学校和名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科研能力,进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机制:“三格三工程机制”
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格三工程机制”,即基于新教师“入格”培养的“青蓝工程”、基于骨干教师“升格”培养的“砥柱工程”,基于名优教师“风格”培养的“领雁工程”,成立“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工作室”。
一是“入格”培养。按照“双师四维九能教师”建设目标和内容,开展“青蓝工程”,制定新教师结对拜师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在教育教学与研究、进修、下企业等方面提出要求并创造条件、落实措施,对教龄三年内的新教师进行“入格”培养。
二是“升格”培养。按照“双师四维九能教师”建设目标和内容,开展“砥柱工程”,以“请进来听、走出去看”“进学府学、在学校研、下企业练”等方式,对教龄在3~10年的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升格”培养。endprint
三是“风格”培养。按照“双师四维九能教师”建设目标和内容,开展“领雁工程”,积极创设条件,加大软件投入,着力打造职教名师,培养在省市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职业教育领军人才。
4.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三室建设”
职业院校为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有必要搭建三类工作室,即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项目工作室。这些工作室既是教师成长的平台,也是他们发挥才干的舞台,同时是沟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桥梁。
一是名师工作室。全校建设1~3个,由职业院校的名优教师,如特级教师、省市名师、省市级学术(学科)带头人主持,学校相关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参与其中,也可吸纳行业企业相关人员参加。其定位为师资培养与专业建设,重点是发挥名师的带头、示范、辐射作用,指导骨干教师、青年教師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学科研能力。
二是技能大师工作室。全校建设1~3个,由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授予“技能大师”的教师或企业专家领衔,由职业院校主持建设,或从企业引进,学校相关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参与其中,定位在师资培养与技术研发,重点是技能教学研究与实践。
三是项目工作室。每个专业建设1~3个,由职业学校各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或专业骨干教师主持,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吸收一定数量的新教师与优秀学生加入。项目工作室以教学或技改项目为载体,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研发,形成“产、学、研”共同体,以具体的“产、学、研”项目锻炼队伍,同时为技能大赛、创业创新比赛服务。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化成长的保障,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根本。职业院校要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投入,搭建平台,开辟合适的途径,助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基于跨界视域的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沈民权.QV德育:中职学生职业化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6).
[3]沈民权.职业生涯教育视域下中职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J].职业,2009(10).
(作者单位:嘉兴技师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