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琦
摘要:《旅游景区管理》是旅游管理的专业课程,在经济转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下,调整该课程的授课內容与授课模式势在必行。基于教学实践,做出《旅游景区管理》教学改革方案如下:明确教学內容,确定授课內容;激发学生兴趣,注重授课方式设计;注重技能提升,完善考评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旅游景区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8-0080-04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转型发展期,旅游业发展迅速,进入矛盾凸显期。尤其是旅游投资高涨带来的景区建设热潮仍在持续,而市场上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人才,尤其应用型人才较为紧缺。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尝试从课程教学上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改革方案,以期能提高学生能力,促进人才培养与实际应用的对接。
作为一门实践性超强的课程,《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应立足实际,具体从行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人手,着眼于实践,注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目前,关于《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已有成果,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与野外实习教学、教学现状等方面,研究多以具体的学校与专业背景为对象,带有较强的地域特色。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设置,目前《旅游景区管理》作为专业必修课,广泛开设于国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平顶山学院将该课程设置为旅游管理专业必修课,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共设54个学时的理论授课与一周的景区综合实习。就开设现状而言,存在三大问题:
其一,教学内容混乱,重点不突出,课程特色不明显,与《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投资学》《旅游市场营销》《生态旅游》等课程存在内容重合等问题。学生很难准确定位这一课程,造成学生知识体系混乱。同时,教学内容的重叠也在一定意义上浪费课堂时间,降低了教学效果。
其二,教学方式传统,多数高校以传统的课堂授课为主,重点在于强调教师讲授,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加上这一课程专业性强,理论相对较多,理论教学授时过长导致学生思维麻木,难以与实际相结合,导致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低下,学习效果差,能力培养与训练达不到市场需求;同时,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是直接为旅游业服务的应用性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因此,实践教学就成为了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目前,国内有部分高校探索实践教学环节,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平顶山学院开设有为期一周的景区综合实习,环节众多,综合实习设计有待加强。
其三,课程考核方式落后于市场需要。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对于专业必修课的考核大多依赖闭卷考试,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仅用或主要依靠一纸试卷来量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显然难以满足其实践能力训练的考核要求。考核方式欠科学,难以准确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能力的提高程度,导致学生在就业时难以满足行业人才能力需求,引发行业人才流失。
针对以上情况,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文尝试提出基于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与考核方式三方面的改革思考,以期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善有所帮助。
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教学内容,取决于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是所有教学改革的核心出发点,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课程结构的合理与否、教学进程的科学与否与实践教学体系设计规范与否等问题。因此,结合地方发展实践与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双重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而明确课程体系及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大纲,明确各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避免同一知识点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无意义重复出现,协调整顿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提升体系,是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同时,依据行业发展实践,具体分析景区行业人才需求,设计符合时代发展背景与人才要求的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是培养景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支撑与依据。
《旅游景区管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专业性与应用性较强。对于应用型院校而言,此课程的重点应在于学生对景区的实际经营与管理,因此,掌握行业发展概况,了解景区管理内容与重点显得十分必要。以平顶山学院该专业连续三届的学生为受众,进行该门课程学习后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6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48份,有效率为92.5%。问卷反馈结果表明,知识点重复、内容无新意的教學内容如表1:
此外,从试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当前景区行业发展的热点、趋势等了解不多,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去解释、应对景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因此,针对以上分析,梳理教学内容,调整相关课程间的主次知识点,显得十分必要。
三、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
针对以上现状分析,结合国内其他高校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建设情况,立足实际,充分考虑景区管理这一课程的专业性,为突出其课程的特色,将表l中的景区财务管理、投融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删去;将景区标准化管理、解说系统、营销管理设置为景区实践任务与小组讨论汇报任务,通过实地观察与案例讨论进行学习;将景区的空间布局、产品配置、安全与基础设施管理等内容略讲,主要以案例讨论的方式展开学习,以上内容均不再设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同时,确立景区管理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体系如下:
(一)基础理论部分:从景区的发展现状出发,明确景区行业发展的基础理论,包括旅游体验论、地方感理论等,了解景区行业性质与核心产品。在此基础上,学习景区发展史,明确景区发展的促进因素,进而总结现阶段景区的分类与功能。同时,需要了解景区发展所带来的影响,通常意义上包含社会与文化影响、经济影响与环境影响,以此为依据,分析景区发展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与心理,以此明确景区管理工作的对象与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景区管理模式,了解景区管理的主要任务与方法,学习景区管理的、国内外的一般性管理理念与方法。endprint
(二)管理实践部分:分为一般性实践部分与特殊性实践部分。一般性实践部分包含景区运营的日常管理,通常指对客服务及相关部分,包含游客管理、门票管理、环境与卫生管理、信息化管理、解说系统管理、营销管理、绿色管理与标准化管理等,景区分类管理,包含不同类型景区管理的重点有所偏差,以主题公园类景区、历史遗迹类景区、自然风光类景区与工业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园景区等为划分依据,以其主打产品不同而管理偏重点不同,通过案例分析、对比分析、情景设置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景区管理的偏重点,从而明确景区中职能部门分类的差别与岗位职责的异同。
(三)行业前沿部分:分为行业发展背景与行业发展前沿两部分。行业发展背景需要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旅游发展趋势等内容,了解当前景区行业发展的由来与现状,同时结合当前科技发展、信息发展、基础研究进展等,以行业发展的前沿案例为出发点,分析景区以后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明确景区管理工作的变化趋势,结合自身,使学生明确需要提升的技能。
四、课程改革的手段
在明确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对要讲授的理论部分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好坏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基于此,结合景区课程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以实践为辅的教学安排,引入形式各异的课堂组织形式,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促进作用。通过对该专业连续三届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后的访谈与调研发现,教学形式僵化,课堂内容不活泼,学习积极性不高为影响课程学习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情况,设置多样的教学形式、提升学习趣味性、调动学习积极性、合理安排授课的主次内容等,将成为教学过程设计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参考相关的教学模式,并结合以前的课程教学的有益尝试,提出教学过程设计的一些建议。
(一)活化的PBL模式——课堂辩论
设计教学过程时,集合以前的教学经验,在讨论颇具争议性的景区门票等相关问题上,设置教学过程为课堂辩论,正反方就具有情景设置的景区门票存废、涨价与不涨价等问题展开辩论,学生记忆深刻,教学效果显著。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门票管理背后所牵涉的大量且目的各异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同时了解门票经济对当前中国景区行业发展的利与弊影响,以及中国景区行业发展的长远趋势。这一以学生为中心的、跨学科的、弹性时间限制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具有争议性问题、培养自觉学习和自我导向能力,是将项目导向学习模式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活化于课堂教学的较为成功的尝试。PBL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是建构主义教学改革设想当中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采用PBL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将实际问题与书本理论相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对理论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以提高。因此,在教授景区行业发展的理论时,结合教学内容将PBL运用于课堂设计,将会产生较好的影响。
(二)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自2000年出现以来发展迅速,其通过调整课堂内外时间,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与主动的探究式学习等,使得学生上课时有备而来,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因而教学效果普遍优于传统的“满堂灌”模式。教学内容“景区发展的影响”中,就景区发展的利益相关者问题及其相应的纠纷可采用此种模式。实践表明,通过翻转课堂,学生深刻了解到有关景区发展的种种现象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教学效果良好。通过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教师讲授,一部分用于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理清了思路,课堂气氛热烈,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升。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的传递,接受式,引导学生向自学,辅导式和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对景区管理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效果。
(三)现代技术下的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模式有了新的变化。教师可以通过虚拟现实(VR)实验室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景区的日常管理工作流程,使学生能直观立体地获取不同类型景区的实地感受,加深对景区产品与服务的认识,同时也能理解不同类型景区管理工作的异同点。同时,在课下,教师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实验室网上平台与手机APP平台,布置作业与查看学生学习进程与效果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和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情境性教学模式
景区管理案例颇多,在教学时适当引入案例、设置情景等,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案例列举,引导学生以讨论、汇报等形式理清问题的关键,掌握理论的本质,实现对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分类景区管理”中,学生通过对比文化遗迹类景区与主题公园之间、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之间等管理方式的异同,明确不同类景区之间管理重点的异同。在包含了創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效果评价等阶段的情景学习模式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对于景区管理这门课程,理论讲授往往失之形象具体,情景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为深刻全面地理解管理政策与管理行为,有助于启发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对于提高学生实际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五)确立考评体系
建立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考评机制,完善景区综合实习的评价体系,以考核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运用能力为主,综合评价学生适应景区管理岗位需要的能力,这对于实现与市场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相当重要。考核体系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注重学生从事景区行业的素质。从强调学生对景区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到注重学生关心实际、基本技能的掌握,到关注景区行业真实工作为导向的实际能力的提高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般而言,对于景区管理这类牵涉理论与实践的课程通常采取“期末一张卷”的考核方式,这样的考核导向往往导致学生平时疏于能力锻炼,期末死记硬背突击应考,而这不仅无益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会影响其以后从事景区行业的积极性。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向,景区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妨以考查学生理论分析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作业考核,主要目的是形成对学生平时学习行为的评价,以及考查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
2.课程实践,包含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通过实验室、校内实践与景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分析和解决真实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3.期末考试,考评学生对基本理论观点的认知、掌握与运用能力,以学生解决真实工作中的具体任务为考核要点。
本文以平顶山学院为例,从景区管理课程改革为依据,进行景区管理课程考试改革,确立了“3+3+2+2”考评体系,具体指“理论知识(30%)+实践能力考评(30%)+小组理论讨论成绩(20%)+景区综合实习成绩(20%)”。其中,考核评价体系以理论考评(30%)和实践能力考评(30%)为主,理论考评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实践能力考评以校内实践成绩为依据,小组讨论成绩以平时个人成绩与小组汇报成绩为依据,景区综合实习以景区综合实习成绩与景区实践汇报为依据,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五、结语
教学改革顺应时代,势在必行,需从人才培养模式出发,联系实际并服务于实际。基于应用型院校转型和景区课程教学实际,提出景区管理课程改革方案,围绕课程地位与学生能力提高这一中心,确定教学内容,设计理论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过程,最后确定了考评体系,从而完成了景区管理课程的改革思考,而在各个模式下教学效果的量化考核和考评方式的科学性方面,尚需进一步的论证。
[参考文献]
[1]余敏,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LO(06)
[!]吕晓燕,自主学习模式在旅游景区开发管理课程中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
[3]冯晓华,郭海燕,PBL教学模式在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0(10)
[4]苏洁,王金浪,“项目教学法”在《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03)
[5]李平,情景模拟法在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6(08)
[责任编辑:周海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