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蕴薇 孙颖 何淼
摘要:《园林植物基础》是一门专门针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设置的全新课程,教学经验较少。以东北林业大学秋季学期园林植物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讨论了风景园林专业中《园林植物基础》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实践结果表明:《园林植物基础》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需要把握植物形态、植物类群的教学重点,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挑选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设计有效的教学手段,传授有效的植物识别方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植物基础;园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8-0077-03
风景园林专业受课程体系的限制,植物类课程少,对花卉、树木学内容掌握情况不好,学习动力不足。为此,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时,在风景园林专业里增设了《园林植物基础》这门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组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具体分析如下。
一、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
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学习植物基础课程,不但是为后续的相关课程打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热爱绿色植物,热爱植物设计,有兴趣为更科学、有效地营造环境而进行思考和后续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制定的园林植物基础教学目标为:使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学习植物基础知识后,初步了解植物各大类群及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认识植物的基本形态特征及功能,掌握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形态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分类学原理,识别和鉴别植物。为今后学习《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生态学》《植物景观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课程打下基础。
以此教学目标为依据,掌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特点,结合农林院校把植物学课程作为全校的通识课程的经验,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植物基建课程正是介于通识课程和植物学专业课程之间,既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又要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这个“度”的把握显得十分重要。
二、把握教学重点,合理安排学时
《园林植物基础》课程包含理论课32学时,实践课10学时。这对于一门知识点密集、综合性强的课程来说学时较少,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有所讲有所不讲,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在掌握园林植物常用的形态术语的基础上(10学时),重点讲授植物个体发育、繁殖过程(6学时),使学生理解植物体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形态结构,掌握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三大类群(10学时)的形態。以形态为基础,以发育和繁殖为线索,以类群为骨架,搭建植物基础教学平台。此外,要求学生会使用工具书,能够掌握植物种类鉴定的方法和技巧,熟练掌握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学会植物拉丁学名的正确读写(4学时)。以往的树木、花卉课程学习,常常出现教师说出形态术语时,例如:假顶芽、柄下芽、无限花序、有限花序、聚花果、聚合果等,学生感到十分迷茫,不理解,即使部分理解也十分容易混淆。所以教师需要在树木、花卉课程的讲解时花大量精力和时间来讲授形态学基础知识,造成重复讲解、而且学生掌握起来不系统、不全面。在授课过程中发现通过上述内容的讲授,学生在后续的相关课程学习上能够快速进入,快速理解,主动掌握,甚至很多学生在进行树木、花卉课程学习之前,利用园林植物种类鉴定方法,在寒假时间了解自己家乡的乡土树种,回到学校和老师交流、讨论,达到了很好的学习目的。
可以说,园林植物基础课程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植物分类学。掌握植物的形态术语,了解植物重要的识别部位,是植物分类的基础。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进行植物形态学习时与植物学专业甚至园林专业的学生都有极大的区别。因为,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学习目的侧重于植物的景观应用,而不是各个植物的微观形态分析。因此,在有限的学时条件下,我们在进行相关讲解时,以外观为主,解剖学涉及得很少。
实践是验证理论学习是否有效的试金石。园林植物基础的实践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校所在的地区气候及乡土植物。东北林业大学位于哈尔滨市,常绿针叶植物较为丰富,这对于裸子植物特征的讲解十分便利。由于裸子植物的很多形态学术语、繁殖方式和学生较为了解的被子植物相差甚多,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多观察校园内裸子植物,掌握相关器官结构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哈尔滨市的落叶阔叶树种,尤其是秋色叶树数量也较多,这对于学生了解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了解叶色对于秋季植物景观的营造十分便利。因此,虽然《园林植物基础》这门课程设置在了秋季学期,但教师仍可以因地制宜,随时在理论课中间穿插实践教学。但由于地域的限制,很多暖温带地区常见的、优秀的观赏植物材料在哈尔滨无法生长,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材料、蜡叶标本等辅助手段进行讲解和渗透。
三、整合教学方法,重视第一节课
《园林植物基础》是新生入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第一节课讲得好与否,对以后学生能否对园林、植物、景观发生兴趣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植物学习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必须在绪论章节讲述清楚。让学生了解本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了解本课程在园林绿化、景观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对新课程一般都会带有好奇心和探索心,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彩的植物素材、美丽迷人的园林景观展示给学生。也可以以日常生活能接触到的植物叶片、果实为实例,采取设悬念、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去思考。
多媒体教学是进行植物识别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可以摆脱传统教学较为抽象、枯燥的形式,用丰富、生动的图片、视频展现植物之美。植物整体、叶片、花、果实等整体和局部特征也可以不受季节限制,随时展示给学生,弥补学生在看实物时不能同时观察到上述全部细节特点的遗憾。同时,多媒体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把不宜区分的同科、同属植物放置在一起,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掌握其主要差异。
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程度,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授课方式。在理论课部分,多以教师讲授为主,但必须辅以思考、提问、课堂训练,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活跃学习氛围、提高学习兴趣。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多媒体中的每一个章节后面都设置了思考题,一个章节结束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做练习,多媒体的动画技术很好地彰显了思考题的趣味性,因此练习效果非常好,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形式的训练。而且,思考题很好地总结了每章节的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明确本章节的关键,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后总结和复习。endprint
在涉及到实践的部分,则边提问、边思考、边讲解、边对比、边总结。重视比较教学,重视互动教学。如植物的花序,我们可以对比伞形花序、伞房花序的实例进行辨析。如裸子植物的针叶,我们可以对比黑皮油松和樟子松、红松的2针1束、5针1束进行辨析。对于校园内的植物,我们可以在一定的教学学时基础上,采取学生分组的方式,给每小组分发校园植物检索表,让学生利用植物检索表白行掌握校园植物的名称。这种方式能够改变老师“一言堂”的枯燥、单向的授课常规,学生爱学,学到之后有成就感,而且记忆深刻。最后可以由老师做补充、完善和总结,学生的积极扩展和发散思维一定也会丰富教师的知识范围,达到教学相长。
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植物识别并不是知识的传达,而是技能的掌握。因此,实践部分在园林植物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实践能够有效地传达和吸收教学信息,并使学生爱上植物、喜欢了解植物,进而应用植物创造园林景观。课程组将实践课分成室外实践教学(4学时)、植物实验室标本教学(4学时)、整理与讨论(2学时)三类。室外实践教学围绕校园内常见北方地区植物,了解芽和茎的形态、茎的分枝方式;理解叶的形态、组成、着生方式、类型及叶的变态类型;掌握花的结构和结构类型,掌握果实类型;理解种子形态。同时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应用植物分类检索表,室内标本教学则是对室外教学的有力补充,教师将在北方无法见到的植物材料的标本展示给学生,进一步了解上述植物形态学术语,了解南北方植物的主要差异,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花程式和花图式。
实践课需要学生上交实习报告,这是笔者借鉴园林学院的《园林树木学》课程的室外实习要求而制定的。笔者要求学生在做植物识别时,用植物学术语记录植物种类名称,总结其识别要点。课后,整理植物识别记录,每种植物应包括其学名、中文名称、科属名称、识别要点、园林应用形式等。在实习报告中,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特色,要求学生以钢笔速写或白描的形式描绘植物的“典型特征”,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植物的印象,使植物识别的实践教学不至于变为枯燥的植物形态术语讲授。
五、做好课堂延伸,促使学生自我学习
园林植物基础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只通过课堂及实践教学的共42学时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就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进行自我学习。成立课外兴趣小组也是一个很好的手段。教师可以为课外兴趣小组进行指导,定期为其进行专题讲座,布置调查项目,引导讨论话题。例如,如何处理杨柳科植物的飞絮问题?秋季植物落叶现象的生理原因是什么?裸子植物在园林中可以如何应用?等等。课外兴趣小组可以在开展科学探究的同时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极大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对园林植物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依然有很多需要改进、可以探讨之处。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教学要求,掌握该课程特点,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讲出特色,达成教学目标,仍然是主讲教师需要反复思考、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陈月华,王晓红,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实习教程:东南、中南地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林廣思,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
[3]汪劲武,常见树木1:北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周海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