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呼吸异常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2017-10-21 06:48:15谢月梅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21期
关键词:低氧全身血症

谢月梅

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呼吸异常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谢月梅

目的 探索护理干预在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呼吸异常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全身麻醉术后的患者,将其随机化分组,两组各有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分析危险因素后,再分别采用针对性护理和常规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意识恢复时间、疼痛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呼吸异常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呼吸频率,缩短意识恢复时间、减少疼痛率,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整体护理效果。

全身麻醉;呼吸异常;危险因素;护理

麻醉恢复室是帮助手术后患者意识恢复的重要场所,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生命体征、意识、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护,但由于麻醉患者可因手术时间、麻醉药选择等多种因素,延长复苏时间,导致呼吸出现异常现象,而未及时干预,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容易并发呼吸衰竭、呼吸暂停等事件,对此需加强麻醉恢复室患者呼吸频率、心率、意识的观察,以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2]。本文旨在分析全身麻醉后进入恢复室患者,引起呼吸异常的主要原因后,加强不同的临床护理干预,从而统计不良事件发生率,具体可见下文描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全身麻醉术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共有120例,对其随机化分组,分别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患者均在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入选标准[3]:(1)患者均了解、知情、同意本次实验;(2)患者均实施全身麻醉后,进入恢复室,且在60分钟内出现了呼吸异常现象;(3)患者均实施了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监护等措施。排除标准:(1)排除危重症患者;(2)排除合并心功能、肝肾功能不全患者;(3)排除存在精神家族史患者,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

观察组平均观察时间(41.42±6.86)min,平均年龄为(35.16±4.85)岁,均为女性患者;手术类型:16例患者实施了妇科开腹手术,32例患者实施了腹腔镜手术,12例患者实施了乳房手术。

对照组平均观察时间(41.72±6.33)min,平均年龄为(35.41±4.32)岁,均为女性患者;手术类型:15例患者实施了妇科开腹手术,34例患者实施了腹腔镜手术,11例患者实施了乳房手术。两组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在患者完成手术后,便可将其进入麻醉恢复室,此时便需加强患者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的监护以及意识恢复的观察,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便可送回病房(在送往途中,需加强保暖护理),同时在术后可实施用药指导、晨间护理、健康教育等。

观察组通过分析危险因素后,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主要措施如下:

(1)呼吸道梗阻:①喉痉挛:喉痉挛可因各种操作和分泌物刺激引起,比如吸痰刺激引起、呼吸时诱发不完全梗阻,主要是指声带内收,喉部肌肉反射性痉挛收缩,从而引起声门间歇性关闭。对于存在慢性呼吸道疾病或哮喘史患者,需加强喉痉挛的预防,而避免以上事件发生,需加强吸氧操作,将氧流量维持在5~6 L/min,并停止一切刺激性操作,实施辅助呼吸,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若此时症状无法缓解,可静脉推注丙泊酚、肌松药,必要时行环甲膜穿刺;②舌根后坠:常规情况下,舌根后坠常发生于全身麻醉患者,也是导致患者并发呼吸梗阻的主要原因,此类症状常发生于全身麻醉使用过肌松药、拔管后肌松尚未完全恢复患者以及肥胖者。若判断为肌松尚未完全恢复者,可静脉滴注阿托品和新斯的明拮抗。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舌后坠现象,需将软枕垫于患者肩下,保持头后仰,使用舌钳拉出舌体,且维持面罩吸氧,改善患者通气功能。③误吸:为了避免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鼓励患者咳嗽、咳痰,且嘱咐患者多进行深呼吸,对于痰液较为黏稠者,可使用吸痰管引出,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5次,同时保持动作轻柔;④喉水肿:保持室内湿度为50%~60%,温度为22~24℃,且静脉滴注氨茶碱250 mg或地塞米松10 mg,加强患者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观察。

(2)麻醉药物致呼吸抑制:近年来由于非去极化肌松药广泛使用,引起学者重视,虽然效果显著,但容易在拔管后出现呼吸抑制现象,对此需加强患者呼吸频率、幅度的观察,且持续性监测血氧饱和度,必要时,可实施小量拮抗剂,加强呼吸道管理,待患者潮气量及呼吸频率恢复正常后,方可送回病房。在患者回到病房后,仍需加强心电监护、呼吸频率、心率的监测。

(3)通气异常:①创口疼痛:由于腹部手术对呼吸运动造成紊乱,再加上手术应激反应,容易引起患者出现咳嗽、咳痰现象,从而引起低氧血症的发生,此时医务人员需做好解释工作,告知患者疼痛为术后常见症状,无需过度担心,必要时,可适量使用镇痛剂,缓解患者疼痛感,能够改善患者呼吸运动,从而增加患者肺通气量,促进肺扩张;②包扎过紧:胸部包扎过紧,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浅快、限制通气现象,影响呼吸循环,对此需保持包扎带松紧适宜。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复苏时间、疼痛率、不良事件发生率。

两组患者在结束手术后,便可送入麻醉恢复室,在进入麻醉室时第一时间,监测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取平均值,且采用VAS疼痛评分[4],评估患者疼痛感,超过5分便可判定为存在疼痛感。同时在患者意识恢复后,记录复苏时间,送回病房后,可统计直至出院前发生的不良事件。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整体护理效果

表2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n,%)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疼痛率低于对照组,心率、呼吸频率、复苏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呼吸异常引发的危险因素包括[5-6]:(1)低氧血症:全麻术后常见的一类并发症为低氧血症,其主要是由于吸入氧浓度过低,术后肺通气量低,通气/血流比值下降,肺内血流量增加,从而引起的低氧血症,同时术后低心输出量、寒战也可增加低氧血症的发生。低氧血症还可分为两个类型,包括:①带管发生低氧血症;②拔管后发生低氧血症。(2)严重低血压:由于患者具有病情变化快、血压波动大、病情危重等特点,当患者处于麻醉苏醒期时,可因麻醉剂、低氧血症、血容量不足等现象,引起心肌残留抑制,从而导致体温降低、心肌缺血等事件。(3)严重高血压:其可由于膀胱过度充盈、气管插管刺激、疼痛、原有血压控制不当、输液过量等因素引起,若未及时干预,便可影响患者呼吸频率。(4)严重心律失常:当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后,可因各种因素,导致左室高电压、窦性心律失常的发生。(5)呼吸衰竭:由于老年患者容易出现咳嗽无力、呼吸功能退化、支气管黏膜上皮变薄现象,再加上纤毛受损,容易导致呼吸功能恢复缓慢,呼吸道异物清除能力降低,从而引发呼吸衰竭的发生。

通过分析全身麻醉术后患者临床特点后,我院实施了针对性护理干预,其能够降低心律失常、高血压、低血压等事件的发生,改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从而降低潜在风险性[7]。同时针对性护理能够确保护理方案的针对性、全面性、科学性,避免喉头水肿、误吸、喉痉挛等事件发生,且可在无形中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具备高度责任性,确保患者平稳、安全度过麻醉恢复期[8]。

总而言之,导致全身麻醉后,患者复苏期间引起呼吸异常因素较多,而通过加强实施针对性干预,能够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恢复。

[1] 简晓敏,许立新,阮祥才,等. 麻醉深度监测对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的影响 [J]. 广州医药,2016,47(4):36-38.

[2] 卢丽滨,陈窈丽,冯宇峰. 全麻患者术后发生呼吸循环异常的原因与护理措施[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7):166-167.

[3] 陈端. 麻醉恢复室中全身麻醉术后呼吸异常的临床护理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15):1881-1882.

[4] 黄淳茂,王朱,钱卫玲,等. 颈椎前后路同期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护理 [J]. 中国乡村医药,2014,21(21):68-69.

[5] 杨晶晶. 全麻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的临床护理[J]. 当代临床医刊,2016,29(6):2708.

[6] 魏敬妙,崔艳,武力霞,等. 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腹部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效果观察[J]. 河北医药,2013,35(13):2057-2058.

[7] 高丽霞. 全身麻醉手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 心理医生,2016,22(11):218-219.

[8] 马贵娟. 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麻醉恢复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8):3257-3258.

Observation on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With Abnormal Breathing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XIE Yuemei Anesthesia Department, Xiame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Xiamen Fujian 361000,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abnormalities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Methods120 patients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were enroll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June 2015,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fter analyzing the risk factors, respectively,using targeted care and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ResultsThe heart rate, respiratory rate, consciousness recovery time, pain rate and adverse event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ConclusionIt is possible to improve the respiratory rate, shorten the recovery time of consciousness, reduce the pain rate,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nursing effect by carrying out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general anesthesia; respiratory abnormalities; risk factors;nursing

R473

A

1674-9316(2017)21-0187-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7.21.099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福建 厦门361000

猜你喜欢
低氧全身血症
石榴全身都是宝
中老年保健(2021年9期)2021-08-24 03:51:56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7:36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老鳖全身都是宝
基层中医药(2020年9期)2020-11-27 01:55:26
认识高氨血症
论“血不利则为水”在眼底血症中的应用探讨
小恐龙全身都是伤,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低氧促进hBMSCs体外增殖中的作用
瓜氨酸血症II型1例
裸鼹鼠不同组织中低氧相关基因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