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立德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学生对于体育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影响着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开展体育活动,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然后针对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锻炼;心理素质
前言:初中体育教学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出现了心理上的问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体育课是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科目,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能够让学生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同时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策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
1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在我国目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我国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学生没有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得到心理素质的锻炼,这就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效果。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心理素质的高低对于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如果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让体育训练的过程进行的更加顺利,而且也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体育锻炼中的失败和挫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教学的要求和教学任务也处于不断提升的状态,学生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的心里出现一些消极的想法。初中的体育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指导,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2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具体策略
2.1应用胜利法,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所擅长的领域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的文化课的成绩很高,但是身体素质不是很好。对于身体素质本身就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体育锻炼缺乏足够的兴趣,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也很低。很多学生害怕自己在体育活动中不能有良好的表现,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或者影响整个团队的成績,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没有信心。这种错误的心理状态会对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使用胜利法,让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提升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信心。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有充分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轻松的完成体育活动的任务,并且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体育水平。比如,在长跑锻炼中,教师可以为男生和女生设置不同的锻炼任务,让男生跑1000米,而女生跑800米。在教学时,教师也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要尽量对学生做出积极肯定的评价,从而有效的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2.2应用挫折法,培养学生的受挫力。在学生的心理素质中,承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遭受一些挫折,这时候就需要学生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用正确的态度面对这些挫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挫折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设置一些在他们解决能力范围之内的障碍,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学生的受挫能力不断的增强。教师可以用适当的批评为学生施加一些压力,让学生认识到压力和进步是同时存在的。
比如,在进行立定跳远训练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跳到了1.8米,而根据这些学生平时的表现来看,他们完全可以跳动2米。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挫折法对学生说:我觉得这不是你的正常水平,你自己思考一下原因,再来一次。通过这种适当设置障碍的方式,学生会为了证明自己而在下一次的表现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3应用交流法,加强学生的进取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生中的困难有全面的掌控,并且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改变学生的消极心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从而促使学生的进取心不断的加强。
结论:总而言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但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水平,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