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燕芳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在新课改背景下,应用题教学面临一系列的改革要求,数学教师要积极迎接挑战,针对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应用题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解决问题,还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掌握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
前言:应用题是数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题型,相对于选择题、填空题而言难度系数要大一些。很多小学生在解决应用题的时候往往感觉到吃力和痛苦,整体学习效果欠佳。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要通过某一道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利用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
通过对小学生数学应用题练习情况来打,因为未审清题意而失分的情况比比皆是。审清题意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其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关系。由于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时间比较短,加上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中往往隐藏着各种各样的陷阱,小学生很容易在审题这一环节中遇到出错,导致整个解答过程都毫无意义。换言之,学生只有做到充分审题,才能有效辨别应用题中的陷阱,然后理清楚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得出正确答案。因此,数学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此提升学生的读题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条件之间彼此联系的能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这样一道数学应用题:打印厂的打印机每个小时可以打印300份,上个月引进了新型的打印机设备,现在每个小时打印的数量比之前多20%,问现在的打印机每个小时可以打印多少份。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数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带领学生分析题意,通过对这道题进行分析之后就可以看出,题目中存在一个陷阱,即20%并不是新型打印机打印的数量,而是多出来的打印量。所以正确的答案应当是300x20%+300,而不是300x20%。通过这道应用题的分析,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审题的重要性,学会审题,在审题的时候要注意其中的关键字关键词,比如“多”、“少”、“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等。读题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学生掌握这项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2传授学生解决应用题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抱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心态进行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解决当下的应用题,还要引导学生掌握蕴含在应用题中的解题思想,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还能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就笔者教学经验而言,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有很多,比如数形结合方法、单位“1”转化法、假设法等。只有让学生充分掌握这些数学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很多学生在做“火车过桥”的问题时候经常出错,对其出错原因进行分析以后发现,大多数学生出错是因为往往忽视了火车的车身长度。面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将火车看成一条线,而不是一个点。为了避免学生今后再次出错,数学教师可以采取转化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将不熟悉的应用题转化为熟悉的应用题。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桌看成大桥,然后将铅笔视为火车,这样学生就能明白为什们在做“火车过桥”问题时要考虑火车的车身长度。学生掌握转化法之后,在今后遇到同样的题型时就知道如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熟悉的事物着手去解决一些不熟悉的数学应用题。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还要给学生传授数形结合方法,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画出对应的几何图形,将抽象的问题转化成形象的图形,这样就能一眼看出问题和条件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3通过变式练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应用题教学中,数学教师不能仅仅围绕题目本身进行教学,还要通过变式对比练习,以此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问题解決能力,还能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标。
例如,数学教师可以采取一题多变式的训练,这种训练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举个简单的例子,笔者在教学“分数”有关内容的时候,给学生出示这样一道应用题:某校有男生400人,女生500人,问这所学校的男生和女生各占学校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在解决这道问题之后,笔者让学生通过变换它的叙述形式、结构、条件等,在不改变内容的基础上将这道题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出来。部分学生通过改变条件得出如下应用题:某学校有男生400人,已知女生比男生人数多25%,问该学校一共多少人;某学校有男生400人,已知女生和男生人数比例为5:4,问该学校一共多少人。还有部分学生通过改问题得出如下应用题:某校有男生400人,女生500人,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多几分之几等。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训练,问题解决能力也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