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娟
摘要:当前,新课改与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指导高中教学发展的主要原则。高中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关键阶段,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数学是一门高中阶段的必学课程,其课堂教学情况已经成为了教育部门重点关注的教学方面。高中数学课程已经具备了较大的难度和深度,学生已经无法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得到数学成绩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经成为了高中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重要任务。高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创造性思维对促进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前言:数学是高中阶段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对学习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概念,在高中阶段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高中数学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是学生能打破思维限制,从创新的角度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并能主动进行知识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革新传统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其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应该透过数学现象看到其本质问题。在现代高中教育背景下,数学教师需要革新自身的传统教学观念,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讲解到《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一章节时,教师讲解相关定理之前,可以为学生设计一道问题“直线A垂直于平面a,直线B平行于平面a,那么A与B存在什么样的位置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绘画,将题中的直线和平面都表示出来,再通过仔细观察和结合定理的方式得出答案。
2运用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组成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个层面。提问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当中。例如,教师讲解到《集合》这一章节时,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理解“集合”的定义,讲解到这个部分的内容,需要用一些实例帮助学生巩固理解“集合”的定义。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即如何根据“集合”的定义举出实际例子?这样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有的学生认为,学校内30岁以下的教师是一个集合。有的学生认为,一条小河中的水滴是一个集合。当然,这样思维确实具有一定的发散性,但是却并不能满足“集合”的定义,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想法。
3
充分發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项工具,对培养学生行程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体现在对知识形式进行转化,还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展启发性教学活动。例如,教师讲解到《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一章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一个抽奖的情境,教师准备一个纸箱,其中放入200张红色纸条和400张黄色纸条。由学生进行抽奖,第一轮抽奖,教师规定每个学生每次从中抽取两张纸条,只有满足一红一黄才算中奖。由学生在抽奖的过程中计算中奖的概率。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中奖规则,将创新元素融入到抽奖活动当中,再思考其他中奖条件下的中奖概率。
4以教材为基础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
只有学生对某个数学知识点产生探索的欲望,才会真正对其产生疑问,并在疑问的驱使下投入到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当中。质疑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首要环节。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将教材作为基础,为学生设置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师讲解到《统计》这一章节时,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普查和抽样调查之间的区别。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不同的调查方案,比如,全国人口普查,调查某个城市居民对广场舞的看法等实际案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调查活动需要选择不同的调查方式。通过这样设置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结论:综上所述,数学是高中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对于很多数学知识,教师仅仅通过讲解的方式无法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带着创新意识思考数学问题。高中数学教师应该以实际的教学情况作为基础,为学生开展合适的教学活动。通过本文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为促进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