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宝体”看当下青年女性心理特征

2017-10-20 11:15周瑶
丝路视野 2017年3期
关键词:心理特征

【摘要】随着当今世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已经成了万千网友必备语言,2015年走红的“宝宝体”也是一大网络体系,其主要使用的群体是当下90后或00后的年轻女性。“宝宝体”的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她们的心理特征,或张扬个性,或渴求关注,然而对于这些心理特征,可以找到很多复杂相关的原因,但是对于“宝宝”群体,我们也应该慎重对待。

【关键词】“宝宝体”;青年女性;心理特征

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京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中。“吓死宝宝了”成功入选2015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一时,各大新闻和媒体报道头条也相继采用“吓死宝宝了”作为标题。于是,关于“吓死宝宝了”的变体也相继出现,比如“宝宝心里苦,但是宝宝不说”、“累死宝宝了”、“本宝宝”等等,但使用這些网络用语的多是00后或90后甚至是80后的女性群体。那么,这些“宝宝体”到底反映了她们什么样的心里特征呢,本文将作以下几点探讨。

一、“宝宝体”的来源

(一)关于“宝宝”一词的来由

关于“宝宝”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晚期,在这个时候有一个文人叫田艺蘅,在他的《留青日札》中清楚的说过:

今人爱惜其子,每呼曰“宝宝”,盖言如珍宝也。亦作“保保”,人以为保抱护持之义,殊不知“保保”者,元人尊重之称。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现在按照田艺蘅的说法:在明朝时候用“宝宝”来指代小孩子,已经是流行趋势了,那么其源头就不得不追溯到前朝,也就是元朝,那么在蒙元时候,人们口语中的“保保”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尊重之称”。人们互相唤“保保”表达的是尊重、敬重、尊敬之意。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保保”这个词流入到中原地区演变成中文的“宝宝”,为何演变成“宝”字估计就是“宝”字的原意吧,“宝”作为一个形声字,就像房子里有贝和玉,表示家中藏有珍宝,其本意就是珍宝。所以仔细揣摩,大概就是因为“宝”这个字,表达的是珍宝、宝贝的意思,才演变成中文中的“宝宝”,再加上“宝”字叠音,更加显示出亲切之意。也就是说最早的“宝宝”,其实被写作“保保”。随着时间的流逝,加上不同文化的撞击演变才变成“宝宝”。在《留青日札》中还提到了几个历史名人,其中一个就是元末将领扩廓帖木儿(也就是电视剧《倚天屠龙记》中赵敏的哥哥),还有一个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李文忠,那么这两个舞刀弄枪的家伙,都有个可爱的小名,唤作“保保”。可以想象他们两个大男人在战场上跟对手叫阵的时候,如果霸气地喊出“宝宝”这两个字,我们现在看来将会是怎样一番尴尬好笑的场景呢?这个问题就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了。

二、“吓死宝宝了”来源的几种说法

当下流行网络热词“宝宝”来自于网络潮语“吓死宝宝了”。这里的“宝宝”指的就是“我”,也可以说是自己,那么“吓死宝宝了”就是“吓死我了”。至于吓死本宝宝了又出自哪里?也有很多种说法:

第一种是指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中王宝强说的那一句“吓死宝宝了”。因为他的一句“吓死宝宝了”让我们记忆深刻,久而久之就开始流行开来。第二种是《天下第一贱客》中小唠的口头语,因为不少人都它那卓越风姿和非凡气质所吸引,所以我们也就很习惯的把“吓死宝宝了”这句话挂在嘴边了。第三种是说有原话“吓死爹了,吓死爸爸了”改成的“吓死宝宝了”。那么持第四种看法的人多认为这是卖萌的话语,语出YY歌手东方宝宝的口头禅,具有调侃装萌的意思。然后可能网友们听多了,觉得有点意思,也有可能渐渐被“洗脑”,于是也就不经意间习惯了用这句话。后来就变成大多女生喜欢用这句,以用来显示自己是萌妹子。还有一种说法是由《天线宝宝》中小波受到惊吓时的一句翻译:“吓死宝宝了”而来。然而其实最早的“吓死宝宝了”是出自斗鱼TV拳皇解说河老二(河池VR)的口头禅。

回到论文主题,一般这句话是在女生受到惊吓时常用来卖萌的。后来有很多大叔大妈心态比较年轻的也会用此语来自嘲或者拉近与孩子和小辈们的距离。后来“宝宝”独立单用,只要说话氛围协调,几乎在任何语境中,女生都可用“宝宝”或“本宝宝”来称呼自己,如“乐死宝宝了”“笑死宝宝了”“本宝宝这厢有礼了”“本宝宝拜托了”等等。现在,“宝宝”还可用以指称对方,以表达对对方(不论男女)的亲昵态度。比如在网上购物时客服为了增加与买家的亲切感,他们就会选择性使用“宝宝”。

三、“宝宝”体所反映的女性心里特征

(一)张扬个性却又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的90后00后多是家里的独生女,她们从小受到父母的宠爱甚至溺爱,衣食无忧,喜欢自由,讨厌束缚和管制,喜欢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但没有经历过什么艰难困苦,也很缺乏毅力和自强感,所以会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宠溺下渐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这个时候常常会听到她们嗲声嗲气地说“宝宝心里苦”、“本宝宝”、“没有人比得过本宝宝”之类的话,这类“宝宝体”能充分显示出她们大胆张扬,他们会在很多情况下不自觉地就用上了这一类词,不受外界影响,向往自由,渴望表现自己的才华和魅力,却又多以自我为中心的普遍心里特征。

(二)不同程度、不同心理地表现自己

这种心理特征往往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天然呆萌,单纯童真,虽然一举一动全然是天生萌的体现,本身性格的体现,但是内心确实早熟的;第二种是故意装出来的可爱天真,非天然可爱呆萌,外表看起来的可爱实则是通过卖萌装乖来求得异性或者他人的关注,这一类的女孩就比较善于伪装了,她们嫉妒心很强,渴望被关注以求表现自己;那么第三种就是完全盲目跟风的表现,看到大家都自称“宝宝”的时候,也跟着学习以来寻找自我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但由于人們的心里特征是复杂多变的,所以也不乏有的女性夹杂着两种特征或者三中特征都具有。那么我们分别来看一下这几种青年女性的心里特征。

1.童真单纯却又内心早熟

这一类90后和00后的年轻女孩子往往穿着“低龄化”,比如穿得艳丽可爱,口语“婴儿化”,“宝宝体”就是最好的体现,除了这些网络语言外,还有类似“亲”、“小公举”等听起来很可爱的口语,这也许是受到日本“卡哇伊”文化的影响,但大多数是时代开放性和自由化的体现。这一类女孩子性格就是天然呆萌的,她们不需要刻意表现出可爱或者天真,她们的一举一动都是本身性格体现。她们虽然外化的表现是夸张,可爱,但内心其实是早熟的。这或许是整个年轻一代的体现,他们在现代信息化时代的利益趋势的影响下渐渐早熟化,这尤其体现在对待异性关系上,过早发展异性关系,而且对待人际关系比较随意,不太注重传统礼节,在熟人面前很夸张,但在陌生人面前却显得交际能力很弱。

2.刻意伪装,渴求关注

这一类的女孩子外表看起来呆萌可爱,没事会来一句“吓死宝宝了”、“宝宝饿了”、“宝宝好害怕”之类的卖萌的话语,尤其是在异性面前会故意表现自己的可爱,以求得异性的关注,但背后反映的是他们的嫉妒和孤独,或许是在现代快节奏信息化时代的潮流下,公共场合下的她们为了交际而努力引起关注的表现吧,她们在公共场合下看起来或许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会力求表现一下自己,但却不是什么都专一,外表单纯的她们,背后是她们的做作,热闹繁华的背后是她们内心的孤独,刻意的伪装反而更加体现她们内心的孤独感、渴求关注的心理。

3.盲目跟风

有很多青年女性使用“宝宝体”并不是因为自己天生单纯,也不是故意卖萌,而是纯粹看大家都在说“吓死宝宝了”、“本宝宝”、“乐坏宝宝了”等等词语的时候,跟风随大流,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时代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在大学里,一个妹子在自己的qq空间或者朋友圈里晒照片,附上关于“本宝宝”“宝宝今天。。。。。。”之类的话,那么她的其他好友女生就有可能跟着发类似的文字。而且这种盲目跟风的心里特征不仅仅是体现在“宝宝体”上。而且在其他追星、时尚穿衣打扮、手机使用方面都有体现,对于这一点,是整个90后和00后的心里特点。

4.几者夹杂的复杂心理

有些女孩子或许天然呆萌,或许也有刻意伪装,也或许内心孤独,甚至简单地跟随时代的脚步,她们也经常使用“宝宝体”,但她们的内心心理特征是复杂的,也可能是工作或者生活压力太大而简单地自嘲,对于压力的发泄和无奈之情的表达。她们用“宝宝体”是各种心理的综合表达。

(三)显示自己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

女生卖萌、装可爱比男生更容易被接受,似乎不仅显示了她们在社会上的弱势,还渐渐暴露出她们自我催眠,甘为弱者的心态。使用“宝宝体”的人群大多是社会中的青年女性,经常来一句“宝宝不会”、“吓死宝宝了”、“你欺负宝宝”之类的话不仅可以卖萌,而且可以通过以此显示自己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尤其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以此来博得同情,求得帮助。比如在遇到搬运重物件的时候,单纯卖个萌,来一句“宝宝搬不动,你可以帮我搬一下吗?”或许就解决了困难。所以“宝宝体”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青年女性弱势地位的心里特征。

四、慎重对待“宝宝体”

近期,有人对“宝宝体”作了一些心理分析,有人认为经常自称“宝宝”的人其实是一种病,名字叫“童样痴呆”。“童样痴呆”比较多见,继精神创伤之后突然表现为儿童样的幼稚语言、表情和动作;患者以幼儿自居,其表情、行为、言语等精神活动都回到童年,稚气十足,且表现过分,看得出其做作色彩,装出二三岁无知孩子的样子,把周围人称呼为“叔叔”、“阿姨”。所以,我们应该慎重对待“宝宝体”。“宝宝体”作为一种网絡语体,大家可以偶尔用它与同龄人交流,但是最好不要用于与长辈交流。自称宝宝是撒娇,但是如果大家一起称宝宝,就是在互相强调并认同这一身份,表明自己必须受到照顾与额外利益的特权,并汇集这种力量,行成一个特权群体,如此而来,或许对于社会整体发展并不会有好的导向。一个小女生自称宝宝是撒娇卖萌,惹人爱,但是如果一个成年人经常对外人如此自称,听起来相当违和。再者大人賣萌,并以此为人际交往的常态,更觉得别扭和尴尬。难道拒绝长大不够,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吗?所以我们应该慎用“宝宝”体,也要慎重对待“宝宝体”。

参考文献

[1] 洪帅.“宝宝体”走红[M].语文建设,2016(10).

[2] 吓死本宝宝了!毕福剑19岁女儿近照鬼马搞怪[EB/OL]凤凰网,2015-08-04.

[3] 张宝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4):111~114.

[4] 王静.大学生校园流行隐语与校园文化心理[J].安徽文学,2011(09):277.

作者简介:周瑶(1995.06—),女,土家族,湖北恩施利川人,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系大三学生。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
高职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
从心理特征入手优化中职计算机教学
高职助产专业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策略探究
基于小学生心理特征的体育教学方法发展
浅析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借阅心理
浅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基于学生心理的数学概念教学探析
例谈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特征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中的做法和反思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