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请让老师尽力帮助你

2017-10-20 09:20梁坚红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7期
关键词:特殊学生学情分析教育对策

梁坚红

【摘要】对于特殊群体学生来说,家长最愿意接受“随班就读”的教育形式。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希望孩子能和正常学生一起学习,使他们在文化知识、心理健康和生活自理等方面得到良好教育。社会、学校也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平等,完成义务教育的法定责任,自然也就采取了“零拒绝”的容纳方式。怎样才能使他们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帮扶呢?笔者借用下文进行说明。

【关键词】普通学校 特殊学生 学情分析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7-0181-02

一、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一章《总则》中的第二条: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而《义务教育特殊群体学生入学实施办法》中指出,特殊群体学生包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鉴于国家的多项法律法规对“特殊群体学生”的界定并不明确,本文以下所说的“特殊群体学生”专指经过医学鉴定或者没有经过医学鉴定,出现实际性的行为怪异、智力欠缺、沟通交流能力欠缺的特殊群体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招收能适应普通班学习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读,并根据其学习、康复的特殊需要对其提供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专门辅导教室。作为一般的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并不具备专业能力区分普通学生与残疾学生,但是同样要履行对其教育和管理的职责。肇庆市端州区出头小学是一所公办完全小学,单级单班,在校学生274人,“特殊群体学生”有6人,约占全校学生人数的2.2%。学校三年级46人有2名特殊的学生,占班级人数比例的4.3%。其中一人(小A)是存在一定程度智力障碍和视力障碍的学生,由于家长希望其和小表哥一起读书,就留在了学校班级中,出现了非正常的“随班就读”现象。另一名学生(小B)言行举止和班级同学基本相同,但只对各种各样的汽车感兴趣,不参与其他的学习活动。随着学生们的年龄不断增长,学校教师对他们的教育教学问题逐步凸显。

二、困惑

(一)带给教师的巨大压力

由于特殊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他们需要更多地接触普通人,融入到普通人之中,那么就需要更多的普通学校为其打开大门。问题是,没有接受过特教专业培训的普通学校老师,即使有这方面的意愿,也明显力不从心。没有专业知识,是普通学校老师压力因素之一。特殊群体学生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而普通学校的老师没有经过相关专业的系统学习,很难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恰當的帮助和引导。

普通学校教师压力因素之二,如何在同一堂课,教授两个拥有不同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的群体,是每一个普通学校老师必须要面对的教学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应对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普通学校教师压力因素之三,正常情感的宣泄。一个班集体中,四五十个孩子,磕磕碰碰的事情、教学中的不顺利,总是经常出现的。再加上,有个别特殊孩子需要格外的照顾,老师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必须强大。这也是对教师严峻的考验。

(二)带给特殊学生的巨大伤害

对于特殊群体学生来说,家长最愿意接受“随班就读”的教育形式。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希望孩子能和正常学生一起学习,使他们在文化知识、心理健康和生活自理等方面得到良好教育。社会、学校也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平等,完成义务教育的法定责任,自然也就采取了“零拒绝”的容纳方式。然而,这是否就是真正的合适呢?

1.时间流逝

相对于正常学生而言,特殊群体学生更需要家长、教师长时间的的陪伴、指引。但是,现行的普通学校中的“随班就读”大多时候是“随班混读”。教师要带领着四五十个学生完成应有的教学任务,而无暇顾及有特别需要的孩子。每节课中,如果能匀出五分钟给特殊群体学生,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这宝贵的五分钟,对于特殊群体学生而言却是杯水车薪。他们大多是白白浪费了成长发育改变的黄金时间。

2.习惯不良

因为缺少必要的指引和照顾,特殊群体学生逐渐养成“我故我行”的行为习惯,并不能融入集体。教师和同学也因为他们的特殊性,容易出现不予理睬的现象,导致特殊群体学生越来越“特别”,与大家更疏远了,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特殊群体学生较常见的行为有:(1)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由于自控能力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地将注意力指向某一事物,特别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容易分心,注意力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做事不能坚持始终。有时,随意就离开了座位。(2)冲动、攻击。他们表现为易激惹、冲动、破坏物品。如(小A)经常性把拆装自己的眼镜片,折断镜框、撕掉书本作业本。同时,追打女同学,并且有固定的追打对象。作为教师,希望他们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改变,有所得益。

三、对策

(一)认知升级

1.正确理解现实

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是指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群体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随班就读能够在教育经费较少的情况下极大地提高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可以满足残疾儿童就学的需要,符合我国的国情,也符合国际上“正常化”教育原则、回归主流、一体化教育、全纳教育的发展趋势。自1989年原国家教委试行在全国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以来,我国随班就读工作得到大力的发展。

随班就读,是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最好人文关怀。他们有获得尊重的需要,有获得友谊的需要,有获得正常发展的需要,而集体的大家庭可以给予他们足够的友爱、善良、信任、互助,帮助其培养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的品格。

另外,除却国家政策中的随班就读情况外,每年适龄儿童的小一新生中,总有个别孩子与大多数人有一点不同,构成了集体中的“特殊群体学生”。作为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无条件悦纳所有孩子,提供相适应的教育指引,这是责无旁贷的义务。教师们还应该正确理解“随班就读”的意义,根据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给予特别的教学和辅导,使他们学有所得,与大多数同龄同学一起成长,从而避免出现“随班混读”或“放弃教育”的现象。

2.提升专业技能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说到:“将‘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便是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与敬业的力量。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最具服务精神的教育。”教育就是服务,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当班集体中出现了“特殊群体学生”时,教师服务于学生的意识更应该加强。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尽可能地了解一些特教的专业知识,以便自己更好地开展工作。教师可以尝试了解特殊教育理论的观点、发展,了解相关科学常识,和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以及相关的教学技能。尝试进行个案记录、分析、研究、实践的过程,为开展有效教育作铺垫。

正直诚实、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等良好的个人内在品质更是带班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是教师一切认知与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接纳共存

令人难忘的一个片段:那天正是小一新生注册的日子,办公室里来了两对母子,其中一对是小A(前文提到的)和他的母亲,另一对是小伍和他的妈妈。正当小A的妈妈向我介绍孩子的日常情况时,小伍紧紧地抱住自己的妈妈,伍妈妈柔声地说:“他是你的同学,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你会和他一起听课、画画、运动。你们互相了解,共同进步,他会成为你的朋友。”小A妈妈微笑着点点头。多好的一个家长,让我由衷地产生敬意!

1.叶澜教授说过:“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观念转变,是教育质的转变的关键。面对班级中“特殊群体学生”,教师、同学以及家长从歧视到理解、从同情到支持、从排斥到接纳、从缺陷补偿到教育性的潜能开发,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和温暖。

2.爱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内容。教师的爱是榜样、是希望、是坚强的后盾。面对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特殊群体学生”,教师应满怀希望,静待花开,给他们多一点、再多一点的关心、宽容和帮助,和他们一起做“希望的加法”,把一点一滴的希望相加,让每一个孩子多一分诚信,多一分坚强,多一份宽容,多一分快乐,在良好教育氛围中健康成长。

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故事会等多种形式教育学生,给予“特殊群体”同学多一点的关心和包容,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对待他们,在班级中树立正能量的榜样作用。在班级家长会中,教师引导家长正确处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矛盾,用宽容善待身边的弱势群体。当教师、同学和家长一起合力帮扶,“特殊群体学生”会感受到集体的真情。

(三)方式多样

1.家长陪读

家长是孩子最熟悉的人,也是对孩子最了解的人。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笔者主张在几个关键时间节点可以由家长进班陪读。(1)初入校园时,学生对周围一切环境感到陌生,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不利于孩子进行正常学习。家长的适时介入,可以帮助其快速进入角色,熟悉环境,了解校园生活,解决困难。家长也可以准确知道应该给予孩子哪方面的指导。(2)情绪不稳定时。由于各种原因,特殊群体学生情感变化很大,有一段时间会出现反常的行为。家长能够陪在身旁,安抚情绪,引导其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会使特殊群体学生更容易让他人接受。

2.区别对待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有各种不同的兴趣爱好。正如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只有合适孩子的,才是有效有用的。面对特别群体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应该通过耐心观察、细心发现、尽心引导,针对孩子的特点和本性,选择一种适合的教育方式。这并不代表着放任不管。例如,班中的小B同学,只是痴迷于小汽车。笔者尝试在他不能安静听课时,与其严厉地苛求他,不如允许他看汽车、画汽车、搭建汽车模型,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当他能自觉守规矩时,再一视同仁地对待。在一次家长开放日的公开课上,小B的家长欣喜地看到,老師居然让他的孩子回答问题,激动得热泪盈眶,并给老师写来了一封长长的信。家长的话语是对老师工作最好的肯定和鼓励。

3.自我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同时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特殊群体学生”也不例外。班中小A同学,虽然文化知识的学习长进不大,但是,他是个爱劳动的孩子。教师鼓励其为集体服务,每天负责擦黑板、倒垃圾,有时候让他帮忙派发作业本、找找同学等。这个时候的他,总会微微地笑一笑,好好地做完,然后安静地回到座位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发展潜能。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都是教师最大的收获,也是教师辛勤付出的最大回报。孩子,就让老师尽力帮助你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道路是漫长的,教育的方法是多样的。面对普通学校的“特殊群体学生”,教师从容面对、尽心尽力、接纳包容,总能为其撑起一片纯净的天空。

猜你喜欢
特殊学生学情分析教育对策
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管理及心理干预方法探讨
浅谈特殊学生在歌唱教学中对歌曲的情感表达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探析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学情分析不准对教学质量影响的例析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学情分析: 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