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7-10-20 08:55陈志华
科技资讯 2017年2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陈志华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7.25.222

摘 要:本文在分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该专业的人才改革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及未来改革内容,为培养出适应襄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9(a)-0222-02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直接关系到人才培质量的高低。为提高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办出具有特色的专业。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以推进教育创新,打造素质教育工程,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

襄阳市作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围绕“一核两带”的总体格局,构建了10个省级产业集群,“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产业发展框架,其机械行业实力雄厚,门类齐全,这些企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有着持续与潜在的需求。根据襄阳市的行业、企业要求,本着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对毕业生、企业及相关职业院校的调研、查找资料、网络调查、问卷调查、综合分析等方法,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

2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2.1 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结合襄阳经济发展,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提出“紧盯市场,重新定位。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

2.2 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认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根本问题,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从“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等方面来确立一个客观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图。

2.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五个对接”为标准,即指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紧密结合学校教学实际,以校企合作为纽带,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全面推动“五个对接”教育教学改革。

2.3.1 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针对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反思与总结,在调研的基础上,由学校、企业、学生共同联合设计了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目标,引入职业标准,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把教学项目课程分为人文素质课、专业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综合实践课五个模块,并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设置项目课程,课程实施过程中,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利用校内实训中心、校内仿真性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现场,开展以典型项目和案例为载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教学活动,做到要什么教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教学全过程。

2.3.2 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教学改革以体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为目标,主要围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从教学内容改革来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金属切削刀具、金屬切削机床、机床夹具设计、数控编程与加工、机械加工工艺、机械设备维修与安装、PLC控制技术7门专业核心课程。并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要求以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职业能力的形成为改革方向。我们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对这二门课程进行整合为《常用机构与零件设计》;根据当前大学生存在着情绪情感困倦、价值观冲突与迷茫、意志品质参差不齐等现状,依据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开设增加了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材;为了适应新技术、新工艺对人才的要求,增设了核心专业课程《机械设备维修与安装》,提升学生的机械设备维修能力、管理能力、安装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技能。同时,于2016年该专业建设了《数控编程与加工》《机械制图》两门院级精品课程。

2.3.3 教学模式改革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携手襄阳攀诚机电有限公司双方共建数控加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全真数控加工实训活动。攀诚机电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械行业零部件加工、工艺设计、产品安装调试的实训学习,在教学和实训上创建出企业生产的真实情境,通过学习与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实境教学体系,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职场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高效对接。

2.3.4 教学管理机制改革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积极探索“教授治学”,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适应性改革。

一是实行了专业负责人制。专业负责人负责专业建设有关的全部事项,他扮演着“三师三者”的角色:“三师”即顶层设计师、资源整合师、创意制造师,“三者”即,教学示范者、科研领军者、服务引路人。

二是实行了课程负责人制。课程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并主持实施课程建设规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教学资源库、教材建设、考试方法等与教学手段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三是实行了导师制。导师制的实施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大学适应与专业认知阶段。此时要求导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培养学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第二阶段,创新实践及专业技能培养阶段。此阶段导师结合专业特点指导学生深入实训室、深入企业强化训练,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团、相关竞赛项目等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第三阶段,专业综合实践及毕业设计阶段。这一阶段在大三第一学期,随着学生专业能力不断加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导师指导学生开展专业综合实践及毕业设计工作,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第四阶段,顶岗实习与就业指导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在大三第二学期开始至毕业。导师及时掌握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展情况,给予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指导,确保高质量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3 结语

目前,我们的教学形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及促进产教融合、学分制改革,我们将尝试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探索开展自主进程课程。以期实现所培养的人才更符合企业需求,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培养质量上升到新的高度,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

[2]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3] 张克华.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J].中国就业,2010(2):17-18.

[4] 吕开颜.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对策[J].辽宁经济,2011(6):32-33.

[5] 沈发治,张新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化工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92-94.

[6] 陶秀伟,鲁捷.高等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