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超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迎来了更大空间。但海外投资在为企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风险。中国企业在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时,应避免陷入误区,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做好风险应对预案,确保海外投资顺利进行。
【关键词】一带一路;海外投资;风险防控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这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首次举办的规模如此之大的国际性论坛。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
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空间,不过,海外投资总有各种风险,中国企业对此需要有正确的认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历史、风俗、文化各有不同,哪些国家、哪个产业适合自己是中国企业需要认真考虑和斟酌的。同时,目前国内企业外对“一带一路”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容易对投资战略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中国企业要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做好风险应对。
一、企业对“一带一路”倡议要有正确认识
第一,“一带一路”不是优惠政策。
“一带一路”倡议是从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涉及拥有大约40亿人口的广大地区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互利共赢的美好蓝图。这一倡议的提出既符合中国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沿线国家发展的愿望。但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却误把“一带一路”理解为是国家的又一项“优惠政策”,认为只要参与其中就会得到国家的税收优惠、财政支持。这种误解导致一些企业认为,如果没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尽早投资,就会错过“优惠政策”。这种想法非常危险。
统计显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可以看出中国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热情是很高的。
但要提醒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到沿线国家投资兴业,必须与企业自身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投资项目要符合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对于投资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要做好评估。否则,投资一旦出现风险,企业要自负后果,绝不会有国家“优惠政策”替企业买单。
第二,“一带一路”不是转移落后产能。
有外媒称,“一带一路”是要把中国的过剩甚至是落后的产能转移出去,这是对“一带一路”的肆意曲解。“一带一路”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是“五通三同”。“五通”就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是统一体、缺一不可。“三同”就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三者也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就是共赢。
既然是要实现共赢,那么中国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的项目就必须是其需要的、符合当地国情的,否则就难以达到“共赢”这个目的。因此,在谈到“一带一路”的产能合作时,必须明确,“合作”是前提,“共赢”是目的。所谓的“落后产能”到哪里都不会是受欢迎投资。
当今世界经济复苏的形势依旧严峻,国际经济合作必须寻找和扩大利益汇合点,“一带一路”地区是全球人口聚集地区,也是经济增长地区,这一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建设方面有着巨大的需求,而中国的很多装备和产能质优价廉,综合配套能力强。将中国的装备、技术、产品与当地和需求结合起来,实现产能合作,既可以为中国经济拓展新的空间,也可以为沿线国家经济建设创造条件,甚至可以为实现多方合作创造机会,这才是“一带一路”要实现“共赢”的宗旨所在。
第三,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要了解当地国情。
“一带一路”涉及几十个国家,其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经济发展状况千差万别。到任何一国,甚至是到某个国家的某个区域进行投资,都需要了解当地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有效防控投资风险。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步加快,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投资遭遇的风险依然存在。比如,近年来,中东北非地区出现动荡,有一些中国企业在当地的投资项目遭遇了损失;个别国家由于政府更迭,对上一届政府已经批准的项目重新进行评估,包括中国投资项目在内的一些项目进展受到影响;有些项目标准更改,重新招标,导致中国企业前期所做工作需要调整……以上种种时刻在提醒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风险的评估不可或缺,企业要做好多种预案,以应对投资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即使是在“走出去”方面拥有成功经验的中国企业,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充分了解计划投资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做好相应人员储备。
二、对中国企业赴“一带一路”投资的建议
首先,投资项目要着眼长远。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反应出中国希望与各国一道,共谋合作发展的愿望,这与当前世界各国希望发展经济的愿望是一致的。在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国家,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一些国家的经济甚至出现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各国的优势,实现互利共赢符合“一帶一路”沿线国家的根本利益。因此,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应该着眼于长远,一些符合沿线国经济发展规划的产业和项目应该作为优先考虑对象。同时,一些可能成为示范项目,发挥示范作用的项目也应该优先得到推进,尽快落实,为“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互利共赢的口碑和吸引力。
其次,投资目的必须是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绝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通过与其他经济体实现互利共赢,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沿线国家不仅包括欧洲,还包括中亚、西亚、东南亚、南亚、南太平洋等地区的经济体,中国希望与这些经济体共同发展,而不是单方面的援助。“一带一路”是一个共同设计、共同建设的合作倡议,旨在借助沿线各经济体的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强的特点,挖掘合作潜力,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因此,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投资目的地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产业配套基础,要让投资项目与当地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与当地经济的共同发展,从而实现投资项目与当地经济的互利共赢。
最后,投资项目要考虑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倡议绝不仅仅在于经济上的互利共赢,更包含沿线各国民心相通。作为中国投资者,无论是到哪里投资,其都必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除了经济效益之外,企业也要处理好与当地社区、居民的关系,在环保、劳工等标准上要履行当地的法律法规,让中国投资成为当地的合格外资项目,这才能赢得当地民众对中国投资项目的尊重与支持。
三、企业应建立机制应对海外投资风险
其一是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是做好风险防范的前提条件。我国企业对于国际投资环境相对陌生,对国际政治风险、金融风险、经营风险、创新风险等把握不够。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海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预警机制主要涉及对企业海外投资可能造成影响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并基于此向决策层进行风险提示。企业内部应设立专门部门负责此项工作,同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预案,一旦接收到风险提示,可以按预案进行处理。
其二是协调机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极大地带动了我国海外投资和人员大规模走出去,我国与各地区的合作范围扩大、程度加深,这也导致海外投资风险趋向于多点爆发、联动共振、反复不断,带来更大的复杂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加之我国的企业规避风险意识和能力存在欠缺,综合协调能力不高。因此,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加必要。企业应选择外语水平高,熟悉投资目的地经济和法律的人员承担协调任务,一旦出现投资风险,可以依据法律法规与投资目的地国家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并在必要时与中国驻当地使领馆联系,寻求帮助。
其三是处理机制。即便企业在海外投资方面尽心防控,也很难避免投资遭遇风险,一旦出险,如何处理显得格外重要。处理得好可以有效降低企业遭遇的损失,否则,损失则可能因为处理不当而扩大。企业应组建包括法务、公共关系等方面的人才在内的风险处理团队,维护好风险处理联络渠道,一旦出现危及海外投资利益的风险,企业可以与投资目的地的行政管理机构、执法机构、司法机构、社区工会团体等机构及时有效地沟通,并通过获取到的信息第一时间形成处理方案,并保证该方案及时、高效地执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