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环境下勤工助学工作模式创新的探讨

2017-10-19 21:41肖芬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1期
关键词:贫困生岗位微信

肖芬

[摘 要]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从大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在服务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出发,借助当今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的优点来开展勤工助学工作。通过分析微信环境对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模式的影响,探讨有效推进勤工助学工作模式创新的途径,促进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的信息化管理,提升服务育人水平。

[关 键 词] 微信环境;勤工助学;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242-02

高校勤工助学发展至今,除了在支持与帮助大学生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方面有一定帮助,在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与整体素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时期,教育的诸多领域中都将新兴的网络技术工具进行深入与广泛的应用,微信同样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宠儿。借助微信快捷、便利、迅速的优点展开勤工助学工作,将成为传统内容改革的全新方式。本文从高校勤工助学现有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微信环境对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模式的影响以及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模式创新途径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当前勤工助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贫困生历来是高校学生工作关心的重点对象之一,勤工助学活动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机构和队伍也在逐步完善与充实,但在形势变化、政策调整、生源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勤工助学实践活动在制度建设、组织管理、宣传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普遍因为认定标准难于量化,缺乏一套卓有成效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和动态管理办法,往往只凭某一方面的标准或办法[1]。在组织贫困等级认定或面对受助利益主体甄选的时候往往存在较多的争议,如仅凭一张学生入学时自己根据家庭成员及经济情况填写的调查表、学生生源地所在居委会或者镇政府根据学生家庭提供的情况说明给予盖章的贫困证明、时隔久远的家庭成员的下岗证明等,调查表以及贫困证明里面反映的信息真實程度无法考究。同时缺乏对贫困生情况较长期的连续性的跟踪,虽然在群众评议以及审批公示环节操作比较公开透明,但在违规惩罚、申述维权、帮扶管理、成长监控等方面的管理条例与制度还有待开辟或完善,应加强对贫困生认定、管理、教育等方面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管理不够规范

由于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少高校没有配备独立的勤工助学管理与服务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勤工助学往往作为“奖助勤贷补医”工作模块的一部分由辅导员老师兼管,由于辅导员本身分管的工作模块较多而导致平时工作繁重,难以抽身投入大量的精力管理这一模块。由于该项工作机构设置较为简单,专项工作经费较少,人员配备不足,缺乏精心指导,管理较为随意,甚至只是将此作为辅导员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事务,往往就是通知发布,人员选聘,待正式上岗后,交给勤工助学学生队伍里的组长代为管理。岗位人员的轮换很快,人员流失率较高,很多学生将此作为刚入学时的临时岗或过渡站,找到校外待遇较高的兼职就会选择跳槽或二次雇佣其他人替岗,不仅工作的效率效果不佳,而且对管理造成不便,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很小,育人功能大打折扣。

(三)岗位渠道狭窄

目前社会上与学校联合开展的有信誉保障的勤工助学岗位中介机构很少,例如一些高校与社会联合开展的“家教中心”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有保障的有偿家教中介服务。而高校基于岗位能力要求、工作时间安排、人身安全保障等各方面的原因,能提供给大学生参加的勤工助学岗位比较有限,“临时性、分散性、简易性、劳务性”岗位居多,如卫生清洁、宿舍协管、花草护理、校园巡逻等,这种勤工助学岗位只是定位在应急解困上,经济收效较快,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勤俭意识,但是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一些岗位相比,例如实训器材协管员、网络管理维修员、软件开发项目小助理等,勤工助学功能并不明显,普遍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联系不够密切,没有上升到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

二、微信环境对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模式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微信增强了勤工助学工作的即时性

微信公众平台是通过移动通信的形式以短信群发或是点对点传递的一种方式,因其及时便捷、操作简便、功能实用迅速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作为走在“互联网+”时代前沿的大学生,普遍使用这种较新的即时通信工具来建立关系网络以及获得各种资讯。只要用户订阅了某个微信公众号,公众号更新了信息就会马上发到用户的手机上,点开就可以随时随地浏览查看,非常快捷方便。因此许多领域也开始打造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推手与宣传阵地。微信公众平台契合了当前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信息资源传播的及时性、便捷性等需求,能够帮助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将信息快速及时地传递。

(二)微信拓展了勤工助学工作的服务功能

勤工助学微信公共平台的建立,将改变传统的通过宣传展板、网页通知公告等形式呈现信息的方式。微信公众平台只要将信息推送,关注了公众号的学生用户就能获取最新最全的勤工俭学信息,无需定期查看宣传展板或者打开网页查询,不仅节省了许多时间,而且不受地域空间限制。微信平台还可以根据工作形势变化与需求开辟新的服务模块,例如除了日常通知公告发布专栏,可以增加新闻消息播报栏、意见反馈征集栏、励志成长故事档、法律咨询维权栏、就业创业案例栏、岗前技能培训中心、校外兼职招聘信息推介等,将工作模块进行有效分类,细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强化育人功能。

(三)微信加强了勤工助学工作的交流互动

微信平台除了具有很强的对外开放性外,还具有很强的双向互动性。它不仅是一个良好的宣传窗口,也是极好的信息反馈途径,学生可以主动地向勤工助学部门咨询自己所需的信息,可以通过意见反馈征集途径提交意见、朋友圈信息分享、建群组织话题讨论等方式将问题或者意见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及时的反馈。微信沟通确保了信息传送的时效性,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时间与精力消耗,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另外,微信网络社交具有极强的实际感和现实感,因不受时空限制,参与极其灵活方便,能够很好地规避面对面交流中出现的紧张与不安情绪,网络的虚拟环境,可以给人更多思考时间与大胆畅言的空间,往往想法更加真实而又成熟。

三、微信环境下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模式创新的思考

微信以便捷性、双向性、互动性的显著特点备受用户的青睐,并成为微媒体中最热门的社交工具之一。微信环境下,构建勤工助学工作新模式既是学校职能部门顺应时代潮流、满足广大学生服务需求的方式,也是提升自身公众形象与提高工作效率的必然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无论开展哪方面的工作都应该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最大化地实现它的育人功能。勤工助学工作作为国家和教育部采取的一项资助政策,不仅仅是通过简单的劳动而取得一定经济补助的体力付出,还要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和踏实肯干的精神,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微信环境下,要重新提高认识,将原来简单的“勤工俭学”向 “助学强能”转变,真正引导实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从根本上提升勤工助学活动的教育功能,把勤工助学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在微信环境下,除了加强对工作团队的理念改造外,还要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引导大学生把勤工助学当作一种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获得一种心理满足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功体验。提升贫困学子参与感与成就感会促使大学生在自我人格完善与能力提升方面更加有信心,更加有动力。

(二)建设体系,加强宣传

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与服务中心作为高校统一管理此项工作的组织,应该努力发挥服务助学与管理育人的使命。首先中心应该明确自己的任务、宗旨、目标以及在学校中的位置,然后借助微信平台宣传与发布,向各工作组明确中心与他们的关系,通过互相关注公众号,搭建交流平台,畅通沟通渠道,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形成职能部门、勤管中心、基层工作站、勤工队伍上下互通、协同作战的工作体系。勤工助学管理与服务中心应指导二级院系建立基层勤工助学管理与服务平台,使二级院系的勤工助学工作在助学中心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下,借助微信平台实现信息化、规范化。工作体系明确以后,要修订与完善原有的各种制度,并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加大对组织、制度、理念、成效等方面的宣传力度,营造“勤工助学自力更生,强化技能自立创强”的健康氛围,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与评价贫困生群体与勤工助学行为。

(三)拓宽领域,提升层次

面对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岗位比较少,内容比较单一,岗位层次较低,许多大学生转向校外寻求兼职的现状[2]。我们要实现勤工从简单的助学向强能方面提升,就应该敢于打破传统的限制,要让勤工助学的岗位类型从劳务型扩展到技术型、研究型、管理型甚至经营型,勤工助学岗位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特长,将勤工助学与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我们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发放相关的意见调查表,收集学生的岗位需要信息,然后寻找社会上的招聘信息及时进行发布或转载,并对大学生的情况做专题新闻发布并提供社会上的一些单位或研究机构,将一些成功的就业创业、纠纷维权等案例及时推送,并开通留言板、服务热线等指导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帮助联系专家给予技术指导等服务。拓宽勤工助学岗位覆盖的领域,提升勤工助学层次,不断提高和激发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工作持久、广泛地开展。

(四)加强培训,提升实力

贫困生求职中经常因为某些方面能力欠缺而被一些對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用工单位拒之门外。要改善现状,关键在于加强勤工助学管理机构的育人功能,加强贫困生求职前的职业培训和相关引导,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应聘技巧与专业技能。通过微信平台可以与一些专业社团、创业就业协会的公众平台实现资源的互通共享,联合创办兴趣小组或者组建微信群培训学习班,可以考虑运用信息播报、微课专栏、微话咨询、活动预约等方式,通过微信专题推送、创建微课视频、悬挂语音广播、信息咨询留言等方式进行知识传达、技能培训、心理咨询、活动预约等,使贫困生在沟通能力、团结协作、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提高贫困生的自我成长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实现资助工作由“物质输血型”转变为“技能造血型”,努力使“体力打工型”转变为“智力创业型”,不断实现勤工助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任重道远,随着高等教育育人机制的不断深入改革,勤工助学工作将愈来愈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以及关心和支持,新媒体环境下的微信时代给勤工助学工作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我们要采取开放的心态,敢于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以促使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晓梅.中美高校勤工助学的差异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科技导刊,2011(8):34-35.

[2]胡玉翠.新形势下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运行机制探索与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6(3):162-163.

猜你喜欢
贫困生岗位微信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微信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
微信
微信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