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课时教学目标的教学导向作用

2017-10-19 20:45王云生
化学教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课堂教学

王云生

摘要:化学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主旨,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如何依据课程标准正确地确定课时目标,发挥课时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导向和调控作用;要消除在教学目标确定和表述方面存在的误区和困惑,提高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的自觉性和编写水平。

关键词: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导向和控制;检查与评价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9–000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教学目标即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课时教学目标是课时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教学的指南。正确地确定、清晰地表述课时教学目标,依据课时教学目标来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及时检查评价课时教学效果,发挥课时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导向和调控作用,是确保课程实施贯彻课程标准、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

从当前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厘清对课时教学目标认识的误区,消除课时教学目标确定、编写和实践中的困惑,把握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编写原则和呈示方法,发挥课时教学目标对课时教学的导向和控制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问题。

1 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目标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要用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且是可观察、可操作、可检测的具体行为。还要明确具体行为表现的水平和深广度,交代行为的条件或手段、方式方法[1]。

正确地确定、清晰地表述教学目标,目的在于指导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教学情景创设,调控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在课后据以检查、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正确地确定课时教学目标,不折不扣地依照目标的指引完成教学,是课程学习目标实现的保证。正因为如此,学校的教学常规都规定课时教学设计要确定、编写课时教学目标。

一些教师的课时教学设计沿袭流行的教学参考资料和传统教学经验,大都从考试要求,尤其是升学考试要求出发,依据自己和同伴的经验、教学参考资料,考虑怎么教,用什么方式、方法教,怎么帮助学生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编写课时教学目标,用于指导、控制课堂教学的意识淡薄。即使编写了教学目标,也常常把自己定位于教学活动的主体,把教学内容的传授作为教学目标的重心,编写的教学目标常常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中心,以应试能力培养为归宿。在课程改革实施以后,这种状况有了某些改变,在知识技能的目标之后,多了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但是,普遍存在机械、割裂看待三维学习目标,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基本上是点缀,难以落实,难以检查。课堂教学评价,也鲜有从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制定做分析评价的。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很少从课时目标的达成度做分析,关注的却是教学是否完成了教学进度,是否抓住了重难点,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应用知识技能解答问题的能力是否(应试能力)有了提升。

例如,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苯”一节[2]的课时教学,常见的教学目标如下表述:

表述一:

(1)知识与技能:掌握苯和苯的同系物的组成、结构特点,化学性质特点,了解苯的同系物的组成、结构特点,认识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现象。认识烃的分类。认识苯的溴代和硝化反应,理解苯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的关系。初步了解芳香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说明苯和烷烃、烯烃在性质上的主要差异,并从它们在分子结构上的差异做简单说明。运用实验事实分析说明苯的溴代、硝化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苯的发现和结构探索的化学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芳香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安全使用芳香烃的重要性;联系生产生活,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在认識、利用物质资源,安全使用化学品等方面的价值。

表述二:

(1)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苯和烷烃、烯烃、炔烃的组成与化学性质,探究苯的分子结构特点。联系已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苯的同系物、芳香烃的组成、结构特点,归纳整理烃的分类。用苯的分子结构发现的历史故事激励、培养学生研究物质结构的兴趣。

(2)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苯的主要化学性质(溴代和硝化反应),认识苯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的关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3)介绍苯和其他芳香烃的来源和用途,帮助学生形成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

两种教学目标的表述,都从学科认知、实验和探究、人文教育三个方面涵盖了该节教学内容。但是,在目标达成的主体的定位上、在如何表述应达成的具体目标的内容、条件与达成度上都存在问题。很难起到用课程标准的学习内容标准引导、控制课堂教学的作用,也难以用学习标准检查、评价课堂教学。

两种表述都把目标行为的主体定位于教师。教师要“培养”、“引导”、“帮助”学生学习。只确定教师教要达到的目的,没有确定学生学习能达成什么样的标准,没有用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的反馈来指导、检查教学,教学效果就难以控制。

表述一分别表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教学要求,但三者处于割裂状态。表述二依照学习内容的类型,分别从苯及芳香烃的组成与结构、苯的化学性质、苯及芳香烃的来源和应用三个方面来表述。虽然也点到观念的教育,但明显侧重于知识、技能的学习要求,有失偏颇。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把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切块分别实施。在课时教学中,学习哪些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设计组织哪些教学活动训练思维,提高探究学习能力,从哪些方面得到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升华和态度的优化,是相辅相成,融合在一起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从学科认知(包括如何学习、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实验和探究意识、能力的提升,科学精神等人文教育三个方面来整合三维目标,体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达成为主旨。

此外,两种表述过于原则,不够具体、明确。例如,“掌握苯的分子结构特点”,怎样才算“掌握”了?“认识苯的性质和结构的关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怎样才体现“认识”了、“形成”了?目标的描述过于笼统、抽象,就难以指导和检查目标的落实。此外,“形成……观念”,实际上不是一节课的学习就可以达成的,笼统地提出“形成……观念”的目标,难以落实和检查,只能沦为点缀。教学目标要明确说明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标准,说明学生应该能在什么条件下(或运用什么方式),完成什么样的学习行为,应该达成的最低标准是什么。

总之,课时教学目标(对学生而言即学习目标)应当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有关教学内容的学习标准,融合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和方法,实验和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学习目标达成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学习目标应该用行为动词具体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即在什么情景或条件下能做什么,所能完成的行为的水平、深广度和方法方式;能据以观察、检测学习的成效,评价教学的效果;能引导课时教学,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的方向和具体目标,规范课时教学,有利于课后进行教学反思。

2 在教学实践中研究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时教学一般依照教科书的章节顺序安排。教学内容的章节顺序和课程标准的主题单元划分往往不一致。如何依照课程标准单元主题中规定的学习内容标准来确定课时教学的教学目标,颇费思量,要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探索。

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标准解读、理解教学内容。研究学生将如何通过章节教学内容达成課程标准规定的学习标准。课时教学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的学习标准在课程标准中可能是分散在各个主题中。例如,“苯”一节的教学内容的学习标准,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课程标准[3]的两个主题(主题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主题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中都涉及。因此,要完整确定课时的教学目标,首先要从课程标准的内容主题中查阅与课时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标准,据以解读教科书的教学内容;而后考虑如何依据学习标准,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科认知、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人文教育三个方面组织并完整地表述课时教学目标;最后要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审视教学目标,考虑教和学的方式、教学程序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以《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教科书“苯”一节的教学目标的确定、编制为例,大体过程如下:

(1)了解、掌握有关本节教学内容的标准。主题1——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决定于原子间的连接顺序、成键方式和空间排布,认识有机化合物存在构造异构和立体异构等同分异构现象。知道红外、核磁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在有机分子结构测定中的应用。认识官能团的种类(碳碳双键、碳碳叁键、苯环……),从官能团的视角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主题2——认识烷、烯、炔和芳香烃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比较它们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差异。了解烃类在日常生活、有机合成和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加成、取代、消去反应以及氧化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了解有机反应类型和有机化合物组成结构特点的关系。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某些烃、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

(2)确定教学目标的要点。通过化学史料阅读、进行化学实验,从原子间的连接顺序、成键方式和空间排布,探究苯的分子结构;利用核磁共振谱、结构模型分析,结构式的辨认、书写认识苯及其同系物的结构特征,认识苯环是芳香烃的官能团,了解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现象;通过实验并从苯的结构特点,了解苯环上取代反应的特点和规律;联系烷、烯、炔烃在组成、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形成完整的烃的分类概念。了解苯及其同系物/芳香烃在日常生活、有机合成和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苯及其同系物/芳香烃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

(3)编写课时教学目标。依照一定的顺序(如学科认知、实验和科学探究、人文教育)用若干个相互间存在有机联系的具体目标,组成课时教学目标系统。由各项具体目标组成的目标系统,应该能体现目标的系统性与可分解性的辩证统一。各具体目标具有不同层级、顺次递增,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据此形成《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苯”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运用分子结构模型、苯的1HMR共振谱,说明苯的分子结构特点(原子间的连接顺序、成键方式和空间排布),能正确书写苯的结构式;初步认识芳香烃的组成和结构特点,能比较烷、烯、炔、苯及其同系物的组成、结构的差异,认识烃的分类。能从取代基的结构、取代基在苯环上的位置关系说明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②通过实验探究,联系化学史实,运用结构模型说明苯的分子结构;从苯的分子结构特征简单解释说明苯的化学性质特点。

③了解苯结构探索的化学史料,在苯的化学性质的探究活动中,提升研究物质结构的兴趣,增强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联系煤和石油的知识,了解苯与芳香烃的来源,认识芳香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知道安全使用芳香烃,避免对健康带来危害的重要性;认识芳香烃有关知识在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创造新物质,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方面的价值。

(4)规划课时教学目标的落地。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审视教学目标,规划如何用教学目标指导和调控课时教学,使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例如,考虑如何引导学生从宏观事物和现象的辨识入手,并深入到分子层面上对苯的分子结构做微观探析;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模型化的方法,理解、掌握苯的结构和性质特点;如何通过苯结构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从实验获得证据,通过推理、论证认识苯的分子结构特点,如何辩证地看待苯分子结构的相对稳定性,认识苯及其同系物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发生取代反应的性质特点;如何通过苯的结构、主要化学性质的实验和探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如何通过苯和芳香烃的来源、应用知识的学习,提升对有机化学学习的兴趣、认识有机化学学习的价值,提升科学精神和STSE意识。

由于教学的复杂性,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基础、学力存在差异,教师的专业水平也不完全相同,教学目标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在保证课程标准规定的最低标准的达成的前提下,可以有一定的弹性、灵活性,以保证所确定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并可以在教学中依据学情做调整或修改。

3 运用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呈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指导教师教的指南,也是引领学生学的指南。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教案)中呈示课时教学目标;在课时教学中也要用适当方式方法向学生呈示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教学目标,并用目标引领、评价自己的学习。但是,这并非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伊始就要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板书、提纲、讲演文稿)把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编写的教学目标文本直接呈示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当预见到教学活动可能促使受教育者身心方面发生哪些变化。但对于多数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而言,限于学习能力、学习经验,在尚未经历学习过程时,未必能理解、体会到这些目标所指示的学习目标,也难以在课后用它评价自己的学习。在多数场合下,在学生尚未开始学习教学内容,就进行教学目标的宣示,往往会成为徒有形式的说教。

学生对教学目标的领悟,应当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行为中获得。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教学目标,“无声胜有声”,比口头宣示效果要好,尤其对于中小学生。

例如,在苯的结构的教学中,用问题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想象,观察苯分子结构模型,并运用科学实验获得的数据作为证据:从苯的分子组成看,碳原子处于高度不饱和状态,苯分子中碳原子是以双键、叁键连接的吗?——通过实验证明答案是否定的。苯分子中碳原子如何连接才能使碳的化合价得到满足?——凯库勒对苯分子结构的想象。模型展示苯分子的结构——哪些证据可以证实苯分子的结构?——1HMR共振谱、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形成环己烷。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建立起苯分子结构的概念,也能领悟到学习过程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形式,更完整地领会学习的目标。反之,如果在学习苯的结构之前,直接向学生说明认识苯的结构,要从实验获得证据,通过想象、运用模型做分析、推理。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过程,听了(看了)也难理解。

有些教师在公开课、观摩课上,为了呈示自己的教学设计编写了教学目标,会使用教学目标指导教学,常常用教案、讲演文稿展示教学目标。如果这些目标是学生读不懂的,只是给听课教师看的,其实大可不必。教学目标的呈示应该重在教学过程的体现,如果教学过程中难以看到教学目标是如何引导、调控课堂教学的,课前的呈示又能起什么作用?

当然,也不能一概否定课前向学生呈示教学目标的做法。对学习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在自学课、复习课中,用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的语言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再开始学习或复习,确实能起到引导学习的作用。

结合教学实践研究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研究如何发挥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导向、调控、检查和评价功能,应该是平时课堂教学的常规工作,是教学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是纯粹的教学理论问题。只有在平时教学的备课、教学设计、教案编写中不断实践、探索,才能不断提高确定、编写和呈示课堂教学目标的自觉性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延玲,吕宪章.论教学目标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应用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2004,(1):136~141.

[2]王祖浩主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