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事故致因理论透视下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2017-10-18 16:25李明桥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7年14期
关键词:事故预防安全文化安全管理

李明桥

摘要 阐述现代事故致因理论模型,提出事故预防的根源性问题。从安全管理的核心理念入手,剖析安全文化结构“四分法”,为企业安全文化落到实处给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事故致因 事故预防 安全管理 安全文化

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安全文化建设的思想和理论,2005年国家安全生产总局成立后,提出了以安全文化为首的“五要素”,2008年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颁布了两个AQ标准,即《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 9004-2008)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AQ/T 9005-2008)。随着国家对安全文化的关注与日俱增,积极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成为现代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尽管在大环境下多数企业已深切认识到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一些基层安全管理人员眼中,更多的是将其定义为“务虚”的工作,安全文化建设更是可有可无。笔者从现代事故致因理论的角度出发,揭示企业安全文化在组织管理和个人行为中的决定性地位,进一步提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现代事故致因理论概述

早在1919年格林伍德和伍慈就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论”,揭示了事故频发者的个人特征。1931年海因里希首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用五块骨牌来描述事故发生的原因,即“根本原因(遗传和社会环境)一间接原因(人的缺点)一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动作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一事故一事故的损失”。这就是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其将事故原因归咎于事故引发者的个人特质,海因里希最终追溯到个人的遗传因素和成长环境因素。

1976年伯德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与现代安全观点更加吻合的事故致因理论,即“管理缺陷一个人及工作条件的因素一直接原因一事故一事故的损失”,也就是现代事故致因理论。其将事故原因归根于安全管理的缺陷。

21世纪以来,傅贵及其研究团队从行为安全的角度出发,将现代事故致因理论的五大因素进一步透析细化,得出了一套新的现代事故致因理论模型,即行为安全“2-4”模型。该模型中“2”代表事故致因的两个层面:组织行为层面和个人行为层面;“4”代表事故致因的四个阶段:组织层面的安全文化(根源原因)、安全管理体系(根本原因)和员工个人层面的习惯性行为(间接原因)、一次性行为(直接原因)。也就是说任何事故都发生在一个组织之内,并直接由组织成员所造成,但根本上决定于组织的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体系。

以现代事故致因理论为依据,任意事故的发生都离不开这两个层面、四个阶段,而安全文化作为事故致因的根源性原因,必须摆在安全生产的首要位置。没有一个良好的指导思想(安全文化),是不能有好的制度体系的,制度保障和行为规范就更加无从说起。

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是企业健康发展的第一要务。企业安全文化是组织内全体成员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追求最佳安全状态的氛围。体现在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的位置,从而保证公众、环境和员工的安全。它指导人的决策和行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企业组织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这3个层次之间虽是各自独立的存在,但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却又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企业安全文化渗透于每个层次,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首先需要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要求各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参与,将企业安全文化与经营生产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强调“文化落地,全员参与,人人有责。”

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不能亦步亦趋,应综合考虑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及特征,建立并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实现安全自主化。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可以从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物態文化四个方面着手实施。

首先是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活的灵魂。树立良好的安全价值观,确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首要任务。经过长期的安全生产经验积累,不断总结归纳,提炼出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安全核心理念,自上而下发挥安全文化的渗透力。

其次是安全制度文化。安全制度文化是安全文化的基本框架和根本保障。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积极整合“安质环”体系,梳理完善企业现行制度、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以实现安全文化与企业体制机制的有机融合。

再次是安全行为文化。安全行为文化是安全文化的内在要求,更是安全文化的具体表现。即从安全核心理念的梳理融合开始,到安全文化传播与培训的思想认知,再到领导带头激励的观念认同,最后实现全员的安全行为规范。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完善安全绩效考核机制,通过严格实施考核、严格兑现奖罚提高干部对安全管理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主动性。

最后是安全物态文化。安全物态文化是形成安全观念文化和安全行为文化的条件,是安全文化的显像层。安全物态文化可以反映出企业对安全重视的程度和安全管理水平,体现科学安全管理的理念,折射出行为文化的成效。企业应保障安全投入,提高设备、现场目视化标志、工器具及防护用品等的本质安全,为安全生产活动环境打下坚实基础,营造和宣染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影响员工对安全的认知和行为习惯。

三、结语

本文从探讨现代事故致因理论入手,提出了事故预防的根源性问题——安全文化建设。基于安全“四分法”的四个方面,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给出了建议。认为安全文化的落实应自上而下进行,从最初理念融合,到组织及成员思想认知,再到全员观念认同,最后实现个人行为自觉。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在安全文化落地的过程中,应周期性地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安全文化建设的高效性和有效性,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不断创新,并持续改进。endprint

猜你喜欢
事故预防安全文化安全管理
建筑幕墙施工安全管理及事故防范对策分析
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风险因素分析与事故预防
浅议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