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红
摘 要:作为承载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推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文章对大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瓶颈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 瓶颈;出路
一、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瓶颈
首先,教材编写体例固定化,缺乏学科特色。从高职大学语文的编写体例来看,大量的课文体例陈旧、固定化,无法使大学语文的学科特色得以体现。中学语文课本是其多数教学例文的主要来源,造成与中学语文教材的区别不大,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降低。从高职大学语文的选用教材来看,很多学校的选用教材都是由自己学校的教师主编或参与编写,这使得教材的编写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当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给人一种多、杂、乱的、参差不齐的感觉,杂乱的教材反映出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不清晰。从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对大学语文教材使用的情况来看,其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针对性不强、配套不完善、与所学专业结合度不深、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等。
其次,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形式模式化。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仅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陈旧老化的教学观念,容易造成课堂教学的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在教学模式上,大量的高职院校在语文教学上仍然采取“填鸭式”呆板的教学方式,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应变能力的提高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弱化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主动性严重不足。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上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教师因受到客观条件的约束,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都过于陈旧化、模式化,这造成学生对这一课程学习兴趣不足,严重影响了其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也造成学生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去主动学习大学语文,从而无法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来真正体会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二、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出路
第一,通过结合高职专业的学科特色,对教材编写体例进行改革,使大学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双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与职业能力结合,有利于学生接受与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教师如果要想为学生的所学专业服务,让学生学以致用,那么就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專业特点,避免高中化的教学模式。比如,对于市场营销类专业的学生,教师需要对其口头演说能力及培训计划、总结等写作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对于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教师则需要对其口语表达能力、应用材料和分析材料能力及应用文写作能力等进行重点培养。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两者通过融合互相促进,从而获得共同发展。
第二,转变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深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组织,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因此,教师自身必须转变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从“中心者”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优化授课方式,因材施教,切实把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与学生进行适时互动,从而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充分调动。
第三,加强学生对大学语文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要强化大学生对大学语文重要性的认识。新生一入学教师就需要让其充分认识到,如果未来要想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另一方面,使大学语文课程的趣味性得到大幅度提高。这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方法进行精心设计,创新教学手段。同时,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教学效果更佳。
总而言之,教师如果要想在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寻得出路,就必须以学生个性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材施教,进行全面系统的革新,充分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如果沿用现有的教育模式,不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使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参考文献:
[1]陈春梅.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教导刊,2012(21):34-35.
[2]肖 斌.试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学刊,2013(23):136-1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