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
英语是一门实用性的语言,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是机械式的“鹦鹉学舌”,并没有注重英语的实际应用,就会让学生感到学习英语的难度。同时给教师教学产生障碍,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而且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1. 互动教学概述
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提出互动理论,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书面交流或者口头交流的方式都相互受到影响。在英语教学中采用互动教学,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在特定的英语情景中,接受信息。互动教学可以改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把教学活动拓展为一场师生之间的深层次交流,在课堂互动中,强调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此过程注重语言是运用性,成为教学的动力、目的和核心。
互动教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互动时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第二,互动模式要使用真实的素材,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第三,互动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为目的,有利于增加学生语言的积累;第四,教师要启发和鼓励学生参与和体验教学互动的过程。
2. 互动教学在中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的意义
互动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能够认真对待,用心去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不断进行自我分析和改进,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尽量去寻找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学习效率提高。在互动式教学中,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互动教学注重整体学生的进步,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打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芥蒂。
互动教学是教师、学生、教师材及相关教学设施间的信息傳递活动,利于在学生学习中形成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互动式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育主体,教师作为引路人,学生根据教师在课前的教学目标和问题进行相关的预习和自主学习,对教材知识点反复熟悉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学生的自我学习是互动式教育的基础,课堂上教师为学生们答疑解惑是互动式教育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使学习不再单一枯燥。
3. 中学英语教学中互动教学的实践
3.1 创设互动情境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担任领路人的角色,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处于教学任务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探索求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领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上新的内容之前,教师应该将课程中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和教学目标为学生介绍清楚,把学生带入课程设置的情景模式中,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上课期间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点。教师采取有趣的教学模式,和贴近生活的 互动情景,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学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主体,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提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前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和学习要求进行预习,逐渐形成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主动和学生交流探究问题。在课堂上,也可以采取小组相互讨论的形式,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机会,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方法。
3.3 设疑探究,朗读感悟
英语教学注重语言教学,教材中的语言知识点是学生提升语言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但是传统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缺乏活力,以“填鸭式”为主,过于依赖教材,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增加课堂中的互动,可以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同时联系实际情况,有机的结合课堂知识,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式课堂。学生通过互动式教学提高学习效率,也使得英语教学课堂氛围更加活波、和谐。
3.4 借助多媒体设备实施互动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经随着科技的进步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互动式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互动式教学效果达到最好。英语学习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模仿,模仿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们的语音语调,并且不断练习和巩固。
另外,教师不仅要讲解清楚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还要有一定的知识拓展和延伸。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一些经典的英文原声电影、有教育意义的英语演讲和实时的英语新闻播报等。在学生观看结束后,可以按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们进行某一精彩片段的表演或者配音模仿,然后学生们相互之间投票,选出表现最佳的一组。教师可以对每一组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适当的意见和建议,表扬表现好的地方,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评价和总结。利用这样灵活的互动时学习模式,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可以让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泼,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
4. 结语
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在英语教学中起到积极地作用,他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发掘知识,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增加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让英语学习更有实际意义,具有趣味。互动式教学欧式在中学英语课堂中应用,很大程度提高了课堂效率,可以作为典例应用于其他学科。
[1] 安晓艳. 中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5(09).
[2] 魏华. 初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04.
(作者单位:安徽省灵璧第一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