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觉美感剖析

2017-10-17 15:44吴仕乾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9期
关键词:意象

吴仕乾

摘要:美学史上美学家们普遍认为眼睛、耳朵是审美器官,唯有视觉、听觉能产生美感;而嗅觉不能产生美感,只有生理快感的存在,而没有心理的功能。尽管西方传统美学理论都持此一态度,却有大量以怡人的芳香为美的审美经验存在于东西方人的审美实践之中。并且在中国古代的美学理论、西方当代美学理论中也得到了说明。这里,笔者述及心理学中嗅觉与知觉的化合,嗅觉创造出来丰满的意象,以及“一嗅既觉”的审美体验,从而确定嗅觉美感的理论特征,为嗅觉的美感体验提供鲜活的例证。

关键词:嗅觉美感;意象;审美直觉

“甘美的食物、芬芳的香气、悦耳的音调、悦目的美色等,一切有利于肯定,增进和充实生命的对象,皆为美意识发生的直接源泉。”①美包含在生活的各方各面,被人感知和体会,所以它不应该局限于视觉美、听觉美,还应该表现在人们可以感知的其他领域,例如:触觉、嗅觉。但自古以来,西方传统美学理论对审美器官做了死板严格的划分,认为只有视觉和听觉是高级感官,可以用于美的欣赏。如这般传统的对审美器官做出高低评断的理论,会掩盖大量生活实践中真实被人感知、体会的美,本文旨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剖析嗅觉美感的存在。

一、嗅觉的生理感受与心理认知

美感就是感知器管关于美的感受。音乐通过听觉被人感知,雕塑的美感通过视觉获取,而香的美感是通过嗅觉来感受的,而这种香的体验或者说嗅觉带给人们的精神上的感受是否真实存在,首先可以从生理学的角度探讨,人的生存离不开呼吸,当吸入空气时,伴随有气体化学刺激也被小涡流送入嗅觉上皮细胞,嗅觉冲动起自嗅粘膜,经嗅球到嗅结节,然后分为两路走向:一路走向隔区,到扣带回;一路经杏仁核到内嗅区再卷入海马。所有带有挥发性的物质都可以在一定的阀值内被正常的嗅觉系统感知,嗅觉机制让动物可以在夜间感知周边环境,盲人也可以通过嗅觉准确判定屋内的有哪些熟悉的人在场。这些感知都可以直接提供给人一种形式感。由于嗅觉适应的原理,我们可以自如的控制在生活中嗅到的各类气息,再把大量的信息传入大脑,经过大脑处理庞杂信息,将体现出一种审美心态,也就是一种审美关照上的选择和偏好。感官感受的快感是生理快感和心理快感的统一,审美器官快感的感受是以生理快感为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才产生相应的身心快适。科学研究表明,嗅觉球把嗅觉通道送到大脑的若干区,一个结果是走到脑丘,它投射到前额皮质的一个区域;另外,一些通道延伸到大脑边缘系统的若干部分,这些部分与情绪和记忆处理密切相关的区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类似于“肤觉比喻”②这一类的观点,也大大拓宽了各种感觉经验的辐射领域,例如嗅觉经验在通过视觉感官的感知和体现,嗅觉经验在文学作品中的展现都是嗅觉经验及其丰富审美意识的彰显。

二、嗅觉美感的特性

(一)嗅觉美感的无功利性

美感往往是精神愉悦和生理快感的復合体。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中认为:“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这里,康德也认为美感(鉴赏判断)是一种快感,为了将美感与一般快感区别开来,康德提出了无功利性、无利害性的观念,此后,无功利性、无利害性成为人们谈论美的最基本的条件。故而嗅觉美感的无功利性,是考虑嗅觉经验能否达到审美意识的首要问题。不可否认,早期人类的嗅觉在各种实践行为中起关键作用,例如,地域标记、社会化、喂食、生殖周期确定时间、性选择等方面。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嗅觉除了这些实用功利的作用外也已增加了许多精神审美层面上的意义。“暗香浮动月黄昏”“香中人道睡香浓,睡信丁香嗅味同”“朱栏白雪夜香浮”中国古代的这些诗句所描绘的美的氛围,给人创造出一个渊然而深的灵境,早已不是胭脂酒肉的快感享受,全然达到了精神层面的审美愉悦。再如西方的香水文化,调香师精心研制的香水通常包含了百种香精,而使用后依据时间的不同还拥有前调、中调和尾调三种不同的层次,这些香水大多价值不菲,人们消费它用于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就如同芳香的花园不在于追求实用功能,而是其能带给人们极大的精神上的愉悦感。席勒曾说过,审美观赏是人和他周围世界的“第一个自由的关系”。他说:“欲望是直接摄取它的对象,而观赏则是把它的对象推向远方,并帮助它的对象逃开激情的干扰,从而使它的对象成为它的真正的、不可丧失的所有物。”③嗅觉经验在中国传统美学所提倡的审美心胸中就能够达到审美层面。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美学认为人的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都能感觉美。对于审美欣赏,中国叫做品味,如品诗、品画。我们将品味与审美欣赏进行概念上的比较,就会发现它们指涉的感官不同,生理机制相异。审美欣赏一词涉及的感官一般指向视觉和听觉,而品味一词强调人的全身心的体验。而后这种“品味”比“欣赏”投入了更多的身心体会,加强了审美活动的主体性和体验感,这也正是多种感觉器官需要得到美学正名的必要性。在中国美学史中,除了视觉、听觉外,味觉、嗅觉、触觉,也都能成为审美感觉。中国传统以味觉为代表,而不同西方以视觉听觉为主,来讨论审美感觉,其意义是非同寻常的。我们只能说把品诗、品画(艺术欣赏)与品茶(物质享受)相提并论,把美感与物质享受、生理快感相提并论,这一点既反映了中国传统认识中概念模糊的状况,也说明了美感与快感直接联系,但在这其中可以看出的关键一点是,审美的态度(审美心胸)在审美体验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实用功利的眼光会遮蔽生活本来的美,而超越了实用的眼光才可以照亮世界的本来面目。丰子恺也说:“艺术的绘画中的两个苹果,不是我们这世间的苹果,不是甜的苹果,不是几个铜板一只的苹果,而是苹果自己的苹果。”④同样道理,人们感受这个生活世界中的美,不是站在主客二分的角度,而是拥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态度,所有的感觉器官只是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存在,如嗅觉、视觉、听觉一般,传递给我们心中的全然是世界本来的样子。只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创造或欣赏这个世界,会发现它是那样的崭新和美好。中国美学中例如“涤除玄鉴”、“澄怀味象”、“心斋坐忘”这一系列的命题,无不展示出中国人在审美态度和人生哲学上的巨大体悟和智慧。功利性质无关于感觉器官,而在于人的审美心胸。嗅觉经验中的去功利性成分不言而喻,这种对“香”的感受,是人精神和心理上的巨大审美体会。

(二)嗅觉美感的创造性

持有美在意象观点的学者认为美感的实质在于情景交融、物我同一。意象的生成也是其感觉在心理或者说情感上的展现,是美发生的基本条件,有学者认为嗅觉经验属于生理快感,而快感完全来自于外界刺激,不可能使人产生意象。这一论点的最大误区在于直接将嗅觉等其他感觉所带来的经验归类为快感体验。其实,嗅觉与记忆和情感有着巨大的联系,它大大关乎于人类的精神世界。就如同戴安娜在她的著作开篇所说:“气味就像威力强大的地雷,埋藏在由往日岁月和经历构成的草丛中,在我们的记忆中轻轻引爆。一旦碰着气味的引爆線,各种记忆就会立刻全部爆发,一个百感交集的幻象就会从灌木丛深处跃然而出。”⑤又例如成年后的查尔斯.狄更斯总是说,他只要一闻到某种用来给瓶子贴标签的糨糊的气味,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童年时所有的苦难。父亲破产后只好将他丢弃在一个做这种瓶子的可怕的仓库里。如同这样的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存在,如八月明媚阳光下你暗恋女孩路过身旁的发香,有阴沉雨天在温暖家中妈妈端来热汤的简单幸福,还是高中校园林荫路上的一阵桂花香,那便是你青春的味道。美国学者哈维.查理德.施夫曼在其心理学著作中提及嗅觉记忆对当时环境的检索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这也就是我们大多可以通过气味记下或者追忆起某个特定环境的原因。但在意象乃至意境的产生中除了“物的形象”,情感的因素占有很大比重。如狄更斯1843年的经典著作《圣诞颂歌》中臭名昭著的斯科诺基也会受到气味激发情绪:“他意识到上千种气味漂浮在空气中,每一种气味都联系到上千种思考、希望、欢乐以及关心,早已被人遗忘了。”

移情作用可以说是意境的生成的核心,而在嗅感体验中就存在这种移情作用,把嗅觉所感受到的本来存在(固有素材)转化成物我同一的审美体验,这其中没有间隔和联想,其实恰恰体现在嗅觉经验的即时性特点中,不需要丝毫反应的直接感兴,气味的无形让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自然的达到一种融入,认为对象就是自己存在的环境、是自己吸入身体的气息、甚至就是自己,对象的消失,才会达到真正的一气贯通,物我同一。这不同于德国美学家谷鲁斯的“内模仿”,并不是用器官的感觉来解释移情作用,如立普斯的结论:“任何种类的器官感觉都不以任何方式闯入审美的关照和欣赏。按照审美关照的本性,这些器官感觉绝对应该排斥出去的。”⑥感觉器官只能提供给人以不同形式的感受,而无关于审美的关照和欣赏,如此道理,只要可以提供给人丰富完满形式意象的感觉器官都可以称之为审美器官,都可以积累一定的审美意识。

又如叶朗所说:“美感必有美,这个美就是审美意象,而审美意象必定是在情感和形式的渗透和契合中诞生的,这就是陆机所谓‘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也就是刘勰所谓‘神用象通,情变所孕”。⑦这种内在情感的孕化无关于某个特定感觉器官的功能,在此不做讨论。研究嗅觉美感的生发机制,就变为讨论感觉经验与形式的创造问题,在上一节讨论了嗅觉的感受性,讲到其可以让人感知到一定的形式。而对于这些形式的创造才是意象生成的过程,卡西尔说:“形式不可能只是被印到我们的心灵上,我们必须创造他们才能感受到它们的美。”⑧由嗅觉器官所反应的形式,经过审美主体的创造就可以变为美感,而嗅觉经验完全可以和视觉、听觉经验一般,引发人的感触,同情生成一番渊然而深的灵境,带来多样的审美体验。嗅觉体验十分注重瞬间的直觉和想象,这种“原生性”⑨的想象是可以瞬间完成的,与审美直觉一并产生,没有矛盾。这些想象使得审美体验圆融丰满。

(三)嗅觉审美的直觉性

在现如今,美感是一种审美直觉,这被大多数的美学家认可。而这种带有形而上意味的直觉难以被学者捕捉记录,如同叶朗所说:“审美直觉超越知识,它不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它是一种体验”而他将体验后留下的情与思融合的审美意识称为:“思致⑩”。而嗅觉美感留在人们心中的往往就会是这样一种类似于“思致”的情感。它将人们心中日积月累早已转化为某种情愫的思想、认识瞬间涌现在脑海,不假思索,似一种秒悟的快感,使人进入到审美的境界。

在生活中太多的信息和知识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为了更加简便的记忆,我们会运用更多的逻辑思考、排序、分类、整理。这种逻辑的真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存在的真,而嗅觉感受带着人当下的即时性和选择后的永固性。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大量存在的气味,给了人丰富的审美素材,举个简单例子,如人们制造的香水或者花园里的花香。当我们怀着审美心态去体味这样的气息,它会立即在脑海里触及到关于人类情感的区域,使我们即刻反应,生成一番意象,在当下便可以融入其中。特别是在某些特殊的境遇,嗅觉的体验会化身成为一种意象化的情境,在下一次品味这类似气息的瞬间,体会到以往的环境、情愫形成内容丰富生动的意境场,达到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审美享受,或者说类似于马斯诺所说的“高峰体验”给人以强大的存在认同,达到一种审美层面上的自我确证。

在中国古代嗅觉和味觉的经验可以上升到“道”的高度,它无形无象却又包含广阔,是无和有的统一。老子提到过关于“味”的美学范畴,又提出一条审美标准:“淡乎其无味”。这其中是他提倡的一种平淡的趣味,“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无味”正事老子推崇的一种“味”,如其所谓“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这被后世演变为一种平淡的审美风格长时间成为风尚,这与现代科技中关于人类对气味的喜爱类型研究报告惊人的吻合,蒙克立夫的研究报告表明:“一般而言,对某个特定气味的感知程度会随着其浓度的增加使得人的感受从愉悦变化到厌恶。”在嗅觉美感的经验中往往就存在如同“恬淡为上”这样的直觉性,通过刹那间的感受和体会便可立即领悟到某种内在的意蕴,也就是嗅觉经验的超逻辑和超理性的性质。这同时也是美感的特征。如同张世英所说:“沉积在他心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必然要在审美活动中发生作用,这种作用不是表现为逻辑的思考、判断,不是表现为“思量计较”,而是“一触即觉”,是刹那间的感兴。#”

三、结语

嗅觉器官所具有的这些特性无不证明其完备审美的功能,这般高级的审美体验被西方刻板的理论否决于审美经验之外,不承认嗅觉美感等其他感觉器官的审美意识,就好比去欣赏一束鲜花,却无法触摸感知它的花瓣,不能嗅到它的芳香,那么其将与塑料花无异。如果我们不囿于旧说,正视以香为美的审美实践,将嗅觉美纳入到美学的视野去研究,必将推动美学研究的进步发展。

注释:

①参见祁志祥:《“美”的原始语义考察:美是“愉快的对象”或“客观化的愉快”》(《广东社会科学》2013 年第5 期)、《美的特殊语义——— 美是有价值的五官快感对象和心灵愉悦对象》(《学习与探索》2013 年第 9 期).

②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6.

③席勒:《审美教育书简》,P13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④《艺术鉴赏的态度》,见《丰子恺文集》第二卷.P572-573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

⑤(美)戴安娜.阿克曼,《感觉的自然史》 花城出版社 P2.

⑥立普斯:《论移情作用》,载《古典文艺理论论丛》第8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⑦《美学原理》叶朗 北京大学出版社 P112页.

⑧卡西尔:《人论》

⑨张祥龙:《当代西方哲学笔记》,P19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⑩《美学原理》叶朗 北京大学出版社,P139页.

!《老子》第六十三章.

@《老子》第三十一章.

#张世英:《哲学导论》,P12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美)戴安娜·阿克曼,路旦俊,译.感觉的自然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3](美)桑塔亚纳,缪灵珠,译.美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美)哈维·理查德·施夫曼,李乐山,译.感觉与知觉[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5]祁志祥.审美经验中的“以香为美”——嗅觉美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14.

猜你喜欢
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借用思维导图学习古诗词系列之一——意象篇
朦胧意象
意象花园
来自林间的风
抓住古诗词教学的核心:解读意象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