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绳武评述

2017-10-17 01:01张良
卷宗 2017年26期
关键词:乡村建设

张良

摘 要:段绳武品性宽厚,从小立志报国,后投身军旅,由于作战勇敢,逐步坐到师长;从军壮志未酬,期间受武训行乞兴学的影响,离职归家;变卖家资,到绥西、五原创办“河北新村”,自任村长,由将军到村长,受到诸多知名人士,报刊的好评。为解决村内单身男青年的婚姻问题,亲自到北京替村内青年相亲,组织别开生面的集团婚礼。卢沟桥事变后,再披戎装,主持全国的伤病工作,组织得当,殚精竭虑,终至积劳成疾,憾然辞世。主持伤兵工作期间,爱护伤兵,深得人心,被誉为“荣军之父”。

關键词:乡村建设;屯垦;“河北新村”;集团婚礼;“荣军之父”

1 从军报国未酬,效仿武训兴学

段绳武1897年出生于河北定县高头村,家里世代务农,早年就读于私塾,先生为其讲述岳飞传,使其渐渐萌生爱国思想。为人品性宽厚,勤奋好学,富有理想,忠于职守,立志报国。16岁就投笔从戎,由于作战勇敢,后1919年升任排长并调入湖北的军官教育团,毕业后回到部队,历任连、营、团、旅长(1)。任旅长驻守宁波期间,镇压海盗,为民除害,被宁波人民称颂为“段青天”(2)。

军阀混战时期,由于出身士兵,深知士兵的艰苦,常常亲近士兵,爱护士兵,每站必身先士卒。1929年,段部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7师,段绳武被任命为47师师长。就在这一时期,段绳武的思想发生了变化:首先是不满于蒋介石的排除异己,背叛革命;其次是受武训以自残自贱之身行乞,千方百计集资兴学的事迹感动,尽管武训的行乞兴学不会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翻身问题,但是影响却遍及全国,甚至于在世界范围内也赢得一定声誉。段绳武认为自己也可以做一些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不愿意再做军阀混战的帮凶,他说:“听到武训先生行乞兴学的故事,并亲自去看过,我的心理上起了一种变化…觉得他自己以往的努力,反倒都是对人民的犯罪。”自此以后,以武训为榜样,不仅到处宣传武训的思想,甚至还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绳武”,成了“武训迷”(3)。军阀混战使得他从军报国的初衷付之东流,于是上书国民政府,要求率部去西北屯垦,结果未获准,于是他毅然决然的在1930年辞官,离开了混乱的军界。

2 移民西北垦殖,创办“河北新村”

辞官以后段绳武认为必须解决好农村和农民问题,必须解决好最基层的建设,抓好村制建设。沈阳事变前,在爱国浪潮的推动下,变卖家产,带领全家,到了包头。

段绳武之所以创办新村,是因为卸了军职之后,到绥远各地考察,西北地处边陲,人烟稀少,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一处处的教堂,不仅占了广大的田地,当地农民是他们的佃户,农民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可是收入确是最少的。教堂还对当地民众施教施医,取得当地民众的好感和拥护,弄的老百姓只知道教堂不知道国家,就是打官司也是去教堂,而不是去县政府。教堂还有枪械用来自卫,一个教堂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长此以往,民众心中只知教堂,而国家这个概念却越来越淡薄。段绳武认为只有自己挺身而出,到西北去垦边,去筑就一道新村的长城。(4)段绳武出身行伍,离职转而务农,所以他更懂得中国广大民众的需要。

为了实现早日的移民垦边,建设西北,他一面积极呼吁,一面做着准备工作。在当地,他看到王鸿一、宋桂山等创办的山东移民,朱霁青等创办的东北移民,效果都不是很好,究其原因,段绳武认为主要是创办人和这些移民没有共同是生活在一起,不能起到带头的榜样作用。为了给移民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在包头买了数十亩荒地,作为试验田试种水稻。两年后获得成功,打破了当地不产大米的说法,并获得了绥远省政府的嘉奖,他高兴的说:“得到这张奖状,比当年做官时得到委任状还光荣、还高兴!”

1933年开始筹划新村,首先在包头城东15里处购买了盐碱地400余公顷,引黄河水灌溉,改良后,准备用作村基。段绳武曾对顾颉刚教授说过,移民垦殖是一件大事,他仅仅是开了个头,做了一回实验,树立了一个榜样。他们应该结合社会上的团体,做长期的研究,把绥远办好后,在伸展到宁夏,这才是成始成终的道理。(5)1933年夏,黄河溃堤,沿河地区遭受洪灾,段绳武得悉情况后,他就联络一些有爱心的社会名流,并且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他们共同组织发起了“河北移民协会”,该协会以“垦发边荒、救济贫民、建设新村”为宗旨,实施向西北河套地区移民的计划。由于当时的灾民对于移民西北大多存在种种疑虑,觉得故土难离,怕到了西北受不了当地的苦寒,或怕被骗去当兵,受到当地人排挤,无法生存。段绳武为此每天积极奔走,所到之处便积极宣传“河北移民协会”的宗旨,又挨家挨户的耐心的劝说,灾民纷纷报名。段绳武决定先从定县移民30户到包头的“河北新村”。灾民一到,即开始新村建设。

新村于1934年4月开始建设,同年6月竣工。新村建设采取统一标准,四面筑有围墙,村内建有花园、运动场、礼堂、公所、合作社、仓库、碾磨房等。段绳武自任村长,村里不仅有自卫团,还有教育委员会、良心省察会和村民自治会等,各部门各司其职。段绳武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又受武训影响,很重视教育,还自编教材,请王泽民(方白)、姬子平、赵伯庸等根据村里实际情况来编写教材,还请画家孙之儁画了一本《武训画传》,给每幅画编一首歌,作为小学的课本,使学生边识字边唱歌,记忆特别深刻。还成立了成人扫盲班和妇女识字班,他曾说过农民要求通俗易懂的文化,只有通过通俗的桥梁,才能把文化给予农民。为此新村的小学,半日学习文化课,半日由老师带领着参加修路、种菜、打草等劳动。等村里小学生毕业后,成绩好的学生则会被送到包头中学继续读书,而其余的则会被送到村里兴办的面粉厂、电灯厂当工人,这样不仅让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村民也大都乐于接受,还增长了知识以利于更好地建设新村。[4](460-462)

就这样往日的将军成了村长,脱掉军装,带领农民一起垦荒。由于组织得力,农民积极性高,春季播种的数十公顷的粮食作物,秋天获得了大丰收,让这些移民有了饭吃,人心也就慢慢安定下来。段绳武原计划是办200个这样的新村,可是办了四个之后,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不得不中断。许多的人对于段绳武的这种行为很不理解,放着优渥的生活不过,非得自己掏腰包还遭罪,段绳武的回答是,他认为自己的钱过去是取之于民,现在应该用之于民。(6)自从全家搬到包头之后,段绳武散尽家财,以至于后来4个儿子都染上肺结核,并引发脑膜炎,由于缺医少药,其中一个儿子因为病重而去世。另外三个虽然被送到了北平一个亲戚家里,可是身患重病,不治身亡,只留下了两个女儿。endprint

段绳武创办的新村运动,为国为民的苦干实干,得到了很多教育界,文化界,新闻和学术界的支持。他曾受邀前去北平的一些高等学府作演讲,结识了很多教授,如顾颉刚、梅贻宝、杨仲健、王日蔚、徐炳昶(旭生)等教授。很多教授都曾撰文,给予了新村很高的评价。例如:北大地理学教授侯仁之在1936年访问过“河北新村”,并撰写文章,对新村的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文中这样写道:“故凡村中受业儿童,须集中于学校教师指导之下,于学校课业之暇,尤必参加家庭和田野工作(劳动)。……儿童自幼经此训练,一方接受知识思想,一方勤习劳动操作,将普通所谓之狭义教育与日常实际生活打成一片,实为最适合目前中国农村教育之一例。”(7)

民国史研究者张鸣曾说过这样的话:段绳武的乡村建设,虽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农村建设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但有着上流社会关注农村,关注农村改革的大背景。在这个大背景下,不管是中国本土的有识乡绅,还是留洋的知识分子,甚至一部分政界、军界的上层人士,都不同程度的对农村建设表现出了一定的热情。尽管真正投入这个事业的并不多,但是能像段绳武这样牺牲自我,毁家兴业,全身心投入的人,尤其不多见,仅仅梁漱溟和陶行知可以与之比拟。(8)

3 移民风易旧俗,举行集团婚礼

段绳武他常常自喻骆驼,他的座右铭是:“骆驼不会花言巧语,只会艰辛劳苦的向前进步;骆驼不会讲究享受,只会忍极耐寒地负起重担,万里跋涉,不达目的不止;骆驼不会向别人招惹是非,只会团结互助的生活,偕同大会儿一块找幸福。”(9)段绳武作为村长,大小事几乎全包,甚至年轻人的婚礼。由于之前在包头创办的第一新村举办过一次集体婚礼,反应也相当不错。于是为了给五原的第二河北新村的单身青年找对象,这次他亲自前往北平。

段绳武在1937年5月回到北平,替他的村民相亲,在救济院里,他亲自挑选了20位姑娘。70年后,据当时只有8岁的段绳武的二女儿回忆,说他父亲告诫那些愿意嫁到嫁到绥远去的姑娘,绥远有广阔的良田和年轻忠厚的小伙子。她们嫁到绥远之后,每家会得到一套新房和100亩的土地。只要她们能吃苦,就能过上富足的好日子。父亲的行动得到了他的好友当时北平市长的支持。(10)

在自愿报名的情况下,北京政府给这20为姑娘每人一只柳绳箱、一身新衣服作为嫁妆,踏上了西北之路。到了五原县,段绳武并未对这些年轻人指定婚事,而是让他们见面,彼此交谈过后,如果情投意合,就算订婚。这样20位北平的姑娘与20位移民小伙子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在7月18日这一天,村里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集团式婚礼,段绳武先生在致辞中称赞这些新人们重义而不重物质,虽然结婚用的豌豆花比不上康乃馨,但是却充满了农垦的意义。[10](125-136)

只可惜好景不長,卢沟桥事变爆发,由于当时消息闭塞,村里人还不知道。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的抗日热情同样在绥远各地爆发,有的新郎甚至在结婚典礼当天,手握钢枪的与新娘合了影。抗战的爆发,段绳武的村长也就不能再做了,他响应国家的号召,重回军界。临行之前,他对送别的村民说,国家危难,他应该去参加抗战。等抗战胜利之后,还回来继续当他的村长。[1](35-38)村民哭泣着相送数里。可是谁知这一去竟是永别。段绳武走后,新村遭到伪蒙古军的侵略,烧杀抢夺,无恶不作,新村遭到很大破坏,段绳武听说了,痛哭流泪。

4 为抗日披戎装,主管荣军工作

段绳武再次的身披戎装,因当时绥远即将沦陷,他听从了傅作义的建议,去了武汉,从事军队后勤补给工作。段绳武在武汉期间,结识了周恩来并且表示愿意主持伤兵工作,他关于伤病工作的设想得到了周恩来的重视。后被国民党任命为后勤部中将主任,主管伤兵工作。

在他工作期间,在各备战区成立了伤兵招待所,负责抢救受伤的官兵,及时的把受伤官兵送往后方的医院,就这样诞生了中国军事史上第一个伤病工作网络和专门性的工作机构。从作战前线向后每延伸15公里,设一招待所,一直延伸到后方医院附近,各招待所负责照顾过境的伤兵,除了包括抢救、包扎、换药等,还招待饮食、住宿,另有画报,宣传册等以供阅读;成立了政治大队,大队人员要思想进步,并到各个地方的招待所、后方医院去慰问演出,演出之余,还肩负帮助受伤官兵识字、代写书信等,深受广大伤兵的欢迎;成立了伤病教育委员会,请社会知名人士如:老舍,郭沫若、董渭川等研究受伤官兵教育的设计、开展与推行,得到社会上的赞助支持;另还外编印了许多的抗战小册子,连环画和各种抗战宣传期刊等除了供伤兵、后方招待所及医院等工作人员阅读外,还拿到社会上出售,不仅宣传了抗战,也增加了收入,以便更好维持后方的伤兵工作。以往负伤的和伤残的军人被称为伤兵,为了提高伤兵的社会地位,段绳武认为应该给伤兵荣誉的称号,让全国人民都尊敬和关怀这些为国流血的军人,于是建议当局将“受伤官兵”改称“荣誉军人”,这不仅提高了广大伤兵的社会地位,还教育广大伤兵,要他们继续为抗战做贡献。1939年初成立了荣誉职业协导会和“伤病三友社”,开办技术训练班,传授受伤官兵技术,并教育他们要身残志坚,自强不息,解决好受伤官兵退役后的生存问题。[2](285-297)段绳武主持伤病工作期间,可谓是殚精竭虑,深受广大伤残人员的爱戴,被称为“荣军之父”。在这里段绳武的组织才能再次得到了凸显。正是由于他的出色组织才能,使得救治伤兵工作有条不紊,从而挽救了很多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战士的性命,为抗日工作保障了生员的提供,为稳定大后方起了很大作用,为抗日做出自己的贡献。

段绳武勤恳的工作终至积劳成疾,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和失眠症,病情的日益加重,后又患有肠梗阻。在1940年7月13日参加的一次给伤员的讲话时,昏倒在地,后经过抢救无效,与世长辞,终年仅仅44岁。

段绳武的不幸逝世,对于抗日是莫大的损失,重庆各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全国的荣军为段绳武塑造了纪念铜像,冯玉祥将军写下的悼念诗被刻在歌乐山桂花湾将军的墓后岩石上,巨大的石刻高7米,宽5米,采用隶书题刻,以表深深的悼念之情,至今仍依稀可辨,诗中这样写道:[1](p35-38)endprint

能苦干,能爱人,能说出,能实行。

大人物,段先生,殁太早,我心疼。

岂独裁,世同情,后死者,奋为雄。

段绳武逝世的消息传到绥远后,绥远省政府立即将五原的移民新村的“河北乡”改为“绳武乡”,以示纪念。

段绳武死后三年,傅斯年为其作传,其中这样写道:“因为备述其崖略,使后之揽着亦知所兴,仿佛君之于武训,不宜伟欤!”(11)1944年,《新华日报》报道了纪念段绳武先生逝世四周年的公祭之事,还发表了“短评”,赞扬段绳武的爱国,爱民,爱荣军的精神,他是我们值得纪念的人。(12)

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1947年也曾撰文来纪念段绳武。他在文中这样写道:“段先生是替老百姓做事的人,他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别人身上,替别人谋幸福。他是我们中国最需要的人,也是最缺少的人。这样的好人,是大家的模范,也最值得大家的纪念。”[3](72-75)

段绳武英年早逝,国民政府后方勤务部这一项工作从此空缺,我想这也是为了纪念这位为国为民的将军吧。历史的年轮滚滚向前,可是遮不住昔日的光辉,段绳武一生,为国为民,勤勤恳恳。为军奋勇杀敌,浴血奋战。为民移民西北,经营祖国边陲,摒弃旧俗,效仿武训兴学。为官爱护下属,埋头苦干。终至忧劳成疾,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惜英年早逝,可这样一位可歌可泣的爱国将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的尊敬和缅怀。

参考文献

(1)沙坪坝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沙坪坝文史资料 第18辑 巍巍歌乐山[M].重庆市.2002,35-38.

(2)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政治军事卷 下[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5-297.

(3)顾颉刚.人间山河:顾颉刚随笔[M].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2-75.

(4)包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包头市志 卷1[M].呼和浩特市:远方出版社,2001,461-462.

(5)北京市政協文史资料委员会选编.文苑撷英[M].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145-151.

(6)包头市地方志史料编修办公室 包头市档案馆.包头史料荟要 第4辑[M].包头市:包头市地方志史料编修办公室,1980,84-92.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包头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文员会编.包头市文史资料选编 第12辑 包头人物专辑之一.1990,52-67.

(8)张鸣.在历史的下降线行走[M].北京市:现代出版社,2010,112.

(9)李凤林主编.保定历史名人传略.北京市:方志出版社,2002,177-180.

(10)杨东晓,孙明经.集团婚礼.20位北平姑娘的远嫁[J].新世纪周刊,2007,(第三十期):135-136.

(11)傅斯年著.傅斯年集.广州市:花城出版社,2010,471-473.

(12)新华日报索引编辑组编.1943年新华日报索引.北京市: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64-12-05(3).endprint

猜你喜欢
乡村建设
梁漱溟与费孝通乡村建设思想之比较及当代价值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浅析中国新旧城乡建筑景观的建设与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