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月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中国现行的教育目标,应试的教育环境和要求,使当前的小学教育存在着德育有效性低下的现象。本文对德育有效性的概念进行了叙述,分析了当前小学阶段德育有效性低的原因,并结合新课程的改革和目标对小学阶段如何提高德育有效性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育 德育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1-0206-01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逐渐引起我们的重视,从而加强小学德育有效性也越来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们的共识。在现阶段,我们需要积极践行科学教育,提高德育有效性,调整教育思维,打破教育不均衡的局面,加大创新,在基础教育活动中,促使各个因素有效结合。
一、德育和德育有效性的含义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在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活动。
二、小学德育有效性低下的原因
只有找出德育有效性低下的内在原因。才能在德育的教育方向上取得德育时效。以下是对德育有效性低下的原因进行的阐述:
(一)德育目标缺乏实际性
德育时效性的高低在于德育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而现阶段的德育目标制定偏高。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导致德育时效性偏低。另外,现阶段小学的德育目标空洞,缺乏科学性,使学生关于德育的内容和思想理解不够透彻。
(二)德育过程缺乏师生互动
现在的很多小学仅仅以灌输为主,虽然强调了德育问题,但却忽视了學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只是一味倾听教师的讲解。假大空式的口号,使得德育教育无力空洞,德育时效性自然而然就偏低。
(三)德育方法缺乏多样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而考查学生接受德育程度只能通过背诵、考试和其他的强制性学习方式。
三、增强小学德育有效性的途径
小学德育有效性偏低这一现状使得我们需要着手解决这个问题,面临这一挑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德育的时效性。以下是一些建议:
(一)制定正确的德育目标
德育教育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正确的德育目标,贯彻以人为本。德育教育应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应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施,努力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独立、探究能力的品格,从根本上解决德育、智育失衡的局面。
(二)德育方法要恰当
加强德育课程的实践,实行多样化的活动,使德育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另外,课堂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最主要的教育形式。也应担任起实行德育的连接点、转折点、落实点,而不是一味进行智育的教育,剥夺了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权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领会到德育知识。
(三)德育要求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阶段性。因此,德育的要求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才会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总之,小学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育人工程,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黄金时期。现阶段要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教育工作者需要全身心投入到德育中,而德育教育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会使小学德育向着更健康更美好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在基础教育中才会形成正确合理的德育体系。提高小学德育的时效性,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质,促使其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