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
摘要:有效解决高职女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本研究根据高职女大学生自身素质特点,主动整合多方资源,为改善解决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旨在指导开展高职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高职女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指导。
关键词:高职女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1-0138-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职女大学生作为其中一个特殊群体,已引起国内学者的重点关注。研究表明,高职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要想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须根据高职女大学生自身素质特点,主动整合社会、家庭、学校资源,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手段,改善高职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构建自我教育机制,实现高职女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
通过自我教育机制。可以让女大学生自己掌握解决心理困扰的“金钥匙”,及时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以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恶化。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高职女大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又可以克服高职院校现有心理健康资源不足的问题。
在高职女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首先要使她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可以利用大学生社团组织(如心理健康协会、班级心理委员会),广泛宣传大学生心理保健知识,唤起大学生对心理素质优化的自觉需求;充分利用校报、橱窗和微博、微信等媒介宣传普及心理知识,介绍自我调节的方法:心理中心也可以针对学生心理主要问题,如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等,购置一些相关的心理图书供学生借阅。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女大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升自我修养和心理境界,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心理调节方法。
此外,还要积极创建和谐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环境。鉴于很多女大学生寻求心理援助的被动性。作为学校方面。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主动建构合适的心理沟通平台,如QQ、电话热线等。亦可选拔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女大学生加以培训,协助开展朋辈咨询,以实现助人自助的目的。同伴的良好影响也会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活动。
实现高职女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还应当教会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自我评估的基本方法。能较准确地识辨出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及精神病等,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助和寻求外界帮助。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压力,高职女大学生最需要的就是心理自助的本领。
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增强高职女大学生自我认同感
自卑心理是高职女大学生群体中较常见的心理问题。一方面是由于高考的失利或志愿填报失误:另一方面也来自于过去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不高。对高职教育仍有一定的认知偏差。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宣传高职教育,让全社会都能认识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特点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事实上,从近几年的招生人数来看,全社会对高职教育认可度也越来越高。高职教育正在朝着一个较好的方向发展。同时,社会相关部门也要积极营造符合社会发展的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的文化环境,尽可能消除就业市场上对女性的种种歧视。为高职女大学生提供和男生平等的就业机会。高职院校也要切实加强女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高职女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建立与家长沟通制度,营造优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因素在影响高职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益于培养子女良好的个性品质,也是高职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根据国内相关研究。家长参与和关注孩子的心理,可以减少75%的青少年心理问题。
高职院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住校。因此平时只能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家人沟通,据了解,很多学生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才与家里联系一次,谈话内容也仅仅涉及生活费、学习生活等日常性的问题,很少有情感上的交流。
作为校方。应当主动建立与家长沟通制度。增强教育合力,学生有心理异常情况应做到及时沟通传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创办家长沟通网站。上传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讲座视频或相应的文章,让家长们能了解掌握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知识,处理好亲子关系等问题。学校方面也可以给家长发放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和宣传资料。通过建立与家长沟通制度,让家长能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来。鼓励家长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监督,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当然,在学生群体中也宣传提倡感恩教育,鼓励高职女大学生主动关心家人,敞开心扉多进行情感交流。在网络通讯如此发达的时代,也可以提倡学生们用传统的书信方式给家人或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写信,以实现心灵的沟通。搭建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四、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关心高职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近些年来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构建了适合各自学校实施的一整套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综合起来看,模式方法上大同小异,这里笔者结合自身几年来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专门针对学校功能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高职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掌握心理发展动态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都对入校的新生进行心理普查。笔者认为这一举措非常重要,是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能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状况。从高职女大学生刚入校时起。通过心理普查为高职女大学生建立起专门的心理档案。定期对高职女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回访调查,充分掌握其心理活动的变化,以避免意外情况发生。在对高职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日常保管时,由于女大学生天生的敏感性,要注意档案的保密性,使其对学校相关部门和人员能建立信任。如此才能向专业人员敞开心扉。寻求帮助。
(二)开设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甚至相当一部分学校已经将其纳入到必修课程序列,但教学效果却不令人满意。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加强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将更多有专业背景的、具有一定教学能力水平的老师充实到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队伍中来;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专业培训。使授課老师的知识库得到及时的更新。学校方面尽可能多地组织授课老师进行专业切磋与交流,提高教学本领。endprint
(三)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创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vchology)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美国,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家希冀“发现和培养天才和能力”。并“使正常的生活更充实”。积极心理学提倡关注人性的积极面,高职女大学生群体中有活泼、勤快、上进、谦虚等等许多值得肯定的个性品质。作为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积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发现和挖掘个体闪光点;另一方面,要善于引导个体的优秀或潜在的特质,并予以积极支持和鼓励。包括提供必要的成长环境,让这样的能力得到发挥和肯定。经常对学生“表扬和鼓励”,以此为契机,赏识学生,给他们自信,提供积极的校园氛围。
积极心理学理念认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比克服人际交往障碍更具有积极意义,笔者在日常咨询工作中发现人际交往问题是高职女大学生群体面临解决的一个重点难题。并且较多出现在班级、宿舍这样的正式群体中。笔者认为,由于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相似等原因而自发地经常在一起活动的非正式群体,又叫小团体,可以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社会的、心理的和生活的需要。学校方面也要积极鼓励这样的非正式群体的组建和活动,并且要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向健康方向发展。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加强体育锻炼
学生社团其实也是非正式群体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参加社团进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学习,民主、平等的社团氛围有助于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在社团中也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更有归属感和价值感,在社团中能发展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运动心理学也证明,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除了在开设体育课程之外,可以开设一些适合高职女大学生身体特点的强度适中的活动项目,比如瑜伽、心理趣味运动会形式的集体项目。集体体育活动的形式最能促进高职女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增进人际沟通。
(五)健全专业机构和机制,加强心理咨询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咨询说到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有专业的人员配置、专业的环境条件。人员配置要根据学生比例,考虑到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必须有专业的女老师参与;咨询室的环境设施要做到规范化、人性化。
加强高职女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在解决同样群体或同一类型的心理问题时。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学校的心理中心可以定期开展针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团体心理辅导,协助其解决心理困扰、提升心理素质。
另外,建立健全危机干预机制也是维护高职院校校园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
(六)紧扣心理发展关键节点,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每年一度的“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动节。大多高职院校会趁机加大宣传,举办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年的春季也是心理危机的高发期,寒假过后大学生各种情感冲突更加凸显,开学后新的学习压力和人际挫折接踵而至,也会进一步加重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可以在此期间开展一系列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平稳渡过阶段性心理难关。除此以外,每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期末考试前夕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期。高职院校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协助高职女大学生顺利渡过这些心理难关。
责任编辑:杨国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