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岱红
【摘要】幼儿期正是儿童社会性交往能力形成的关键期,这已成为教师和家长的共识。早期同伴关系不良、交往能力弱不仅影响儿童当时的发展,而且影响儿童今后的发展。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不仅能帮助孩子发展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还能形成友爱关系,从而对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独特影响。那怎样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幼儿教育;交往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109-01
一、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
孩子离开父母,开始了集体生活,开始了新的人际交往——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师生交往、小朋友之间的同伴交往。此时的幼儿,道德判断的水平处在他律阶段,教师是幼儿继父母之后的又一个权威。教师的教育态度不能不对幼儿的交往产生影响,因此,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交往的外部环境十分重要。
1.用公正、客观的评价为幼儿建立起平等的交往地位
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经常通过表扬或批评的方法,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如果某幼儿经常受到表扬,这一幼儿在集体中的社会地位无形中便会提高;如果某幼儿经常受到批评,这一幼儿在集体中的地位无形之中便会降低。因此,教师的表扬或批评,会直接影响幼儿在同伴中的社会地位和受欢迎程度。只有教师对幼儿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她们在交往中建立平等的地位。
2.用信任和鼓励使幼儿交往健康发展
对一些攻击行为较多的幼儿,一些教师不加分析地采取孤立、冷落的做法,如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一个小朋友不知被谁弄哭了,其他小朋友会脱口而出“是某某某”“是某某某”哪怕他们所指的小朋友根本不在旁边,这不能不说是教师平时方法不当造成的后果,使这类幼儿在同伴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使他们越发远离同伴,出现交往困难,形成一系列恶性循环,这样我们的老师应及时发现问题的严重性,转变态度,通过言语、眼神、动作表现出信任,并委任该小朋友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久而久之,小朋友对他的态度就会改变了,他又享受到了正常的交往。所以对幼儿要博爱,给所有的儿童以信任和鼓励,使幼儿的交往能力获得健康地发展。
二、分析交往类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一些研究人员把幼儿交往的类型分为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几种类型。
1.受欢迎型
喜欢与人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并表现出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因而被大多数同伴所接纳、喜爱。他们在同伴中的地位较高,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2.被拒绝型
在交往中活跃、主动,但常常表现出不友好的交往方式,如强行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活动,抢夺玩具、大声喊叫、喜欢推打等等,由于他们的攻击性行为较多、友好行为较少,因此被多数儿童拒绝。
3.被忽视型
不喜欢交往,常常独处或一人活动,在交往中表现得退缩或畏缩,他们对同伴既很少有友好、合作行为,也很少有不友好、侵犯性行为。因此,没有多少同伴喜欢他们,也没有多少同伴讨厭他们,这类儿童实际上是被多数同伴忽视和冷落的幼儿。
三、运用游戏培养幼儿社会性交往
儿童最初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对幼儿整个身心发展都起到促进作用。特别是进入幼儿园以后,游戏便成为幼儿的主导活动,是幼儿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幼儿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来学习人际之间的交往;通过角色分配和游戏材料的使用学会协调;通过各种合作和异龄游戏尝试各种各样的交往。因此,科学地组织游戏活动,有助于幼儿交往水平的不断提高。
1.运用角色交往游戏——使幼儿掌握交往的本领。典型的游戏——角色游戏总有一定的人物。幼儿在游戏中总是改变自己的身份而以想象的身份——角色出现,并以扮演的角色自居。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一般都要充当活动机会多的角色,这就需要进行协商。比如,在“医院”游戏中,朵朵因刚才在玩其他游戏,看到“医院”里的小朋友玩得这么开心,心里很羡慕,于是就对楚楚说:“楚楚,让我来当护士吧!你来做病人好吗?”楚楚有些不愿意,朵朵连忙说:“我妈妈是医院的护士,怎么打针我最清楚了。”楚楚觉得朵朵说的也对,就把护士帽给了朵朵,自己抱了一个洋娃娃扮演妈妈来给孩子看病了,俩人在“医院”玩得非常开心。幼儿在这种角色协调过程中,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在游戏中角色的准确定位以及幼儿对角色的理解是角色游戏中交往活动的重要前提。
2.运用合作交往游戏——使幼儿习得交往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很多,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交往。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的合作活动,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午睡前后小朋友互相帮助穿脱衣服,解扣纽扣,体验合作游戏带来的乐趣,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习得交往的方法。
3.运用异龄交往游戏——使幼儿拓展交往的空间。在幼儿的游戏中,他们没有固定的游戏伙伴,而且对游戏伙伴的选择几乎一直在变,并且还有一种跨年龄的不对称交往,称为异龄交往。一些研究者认为:不同年龄儿童之间的交互作用看起来是不对称的,年长的儿童比其他有更高的地位,但这种不对称性可使幼儿获得某些社会性行为能力。因为这些优点,我们便经常性的开展一系列大带小活动:大班小朋友把心爱的玩具拿到幼儿园给小班小朋友分享;大班小朋友与中、小班小朋友手牵手一起去远足;大班小朋友带领小班小朋友参观游园活动等等,有助与培养年长幼儿的同情心,关心他人的责任心;而年幼幼儿就能在如何寻求帮助,如何遵从年长幼儿的要求上学习许多适当的行为方式,进一步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这种游戏方式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拓展了有效的空间。在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的居住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不失时机地为孩子创造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时间和条件的父母,才能使他们从孩提时代就学会相互交往、平等交流和和平共处,让他们在交往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不仅如此,还要学会在交往中发展幼儿的各方面的能力,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幼儿期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武建芬.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赵静.团体游戏辅导对4-6岁被拒绝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