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文化交际中动物词的文化涵义及教学策略

2017-10-17 06:57代凯莉
现代交际 2016年21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差异教学策略

代凯莉

摘要: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每个词汇在不同语言中都有各自的文化涵义。即使是同一种动物,由于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同种动物的文化内涵可能相近,也可能大相径庭。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学习者而言,了解不同的文化是很有必要的。而动物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所以我们应该给予相当的重视,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更好的促进跨文化间的交流。

关键词:动物词 文化涵义 跨文化交际 差异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1-0097-02

一、羊在不同文化中的涵义对比及教学策略

羊是一种性情温顺、驯良的动物。北朝民歌《敕勒歌》中写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广袤无垠的草原因为成群的牛羊更显得富有生机与活力。《说文解字》有言:“羊,祥也。”在中华文化中,羊与祥谐音,所以羊一直是吉祥、平和、祥瑞的象征,此外,它还包含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文化意蕴。在汉语成语中,羊一般指软弱的对象,成语有羊落虎口、待宰羔羊、饿虎扑羊等。在儿童文学中。山羊经常与博学的人相关联。常常扮演智者、长者的角色。羔羊跪乳被人们赋予“至孝”和“知礼”的意义。在《春秋繁露》中也曾写到:“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关于羊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认为羊好比普罗米修斯一样伟大。因给人间盗取五谷种子而舍身取义。此外,传说周夷王时,楚庭(广州古称)逢大的旱灾,有五位神仙骑着口衔谷穗的神羊来到这儿,并将谷穗赠送给当地百姓。仙人离去,羊留在了人间化作石头,以保佑民众的幸福。基于种种传说,有人甚至认为,中华民族不是“龙的传人”而是“羊的传人”。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羊并没有统称,sheep(绵羊)和goat(山羊)都可以用来指羊,但它们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sheep是比较温驯和蔼的,而goat性情却比较好斗,因此goat在西方文化中以贬义居多。在《马太福音》中,耶稣把恶人放于左边,使其下地狱,将善人置于右边,让其升天堂。这一点类似于牧羊人将goat置于左边,sheep置于右边。在西方,常用sheep形容人性迷失后,要依靠信仰的力量感化,使其迷途知返。“a lost sheep”用来比喻误入歧途的人,“follow like sheep”喻指盲目从众。英民族对goat有着与生俱来的厌恶感。“old goat”用来喻指老色鬼,讨厌的老家伙,“play/act the goat”用来表示行为愚蠢,“the sheep and the goat”意思是好人和坏人。

从上述对羊的不同翻译及其相关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同一种动物,中西方文化内涵可能有所差别。如果按照不顾文化差异一概而论地解释词义就容易引起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对羊的理解产生偏误,所以在对外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因材施教。由于涉及不同文化涵义,这属于高级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因此在讲授“羊”时,可以从与“羊”相关的文字讲起,如“美”(羊大为美)“善”“祥”等这些富有寓意美好的文字,通过总结归纳,得出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寓意。

二、狗在不同文化中的涵义对比及教学策略

狗,名词,哺乳动物,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舌长而薄,可散热,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种类很多,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可以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也叫犬。这是《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对“狗”做出的定义,它属于“狗”的本义。其直接引申义有:(一)熊虎的幼仔名;(二)十二生肖之一;(三)星名,古人把形态类似于狗的星星命名为“狗星”,一共有两颗,属于人马座;(四)姓氏,狗最早属于一种姓氏,大约在南宋以后,“狗”姓改为“苟”姓。关于狗的间接引申义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比喻坏人;(二)奉承、巴结。

作为一种常见的动物,尤其是在中国农村地区,狗被养来看家护院,算得上是人类忠诚的伙伴。古人常用“犬马”表达自己对君王的忠诚之心。如“犬马之诚”,比喻自己的诚心诚意。“狗吠非主”,比喻臣子忠诚于自己的君主。然而,很多关于狗的词汇所蕴含的涵义却是负面的。例如“狗腿子”,指给有势力的坏人奔走帮凶的人(骂人的话),“狗熊”称怯懦无能的人。除此以外,还有走狗、落水狗、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词组或者俗语。狗的文化等级低,因此,其称谓也只能用于谦称,如称自己的子女为“犬子”、“犬女”。综上所述,汉语里,人们赋予狗的贬义色彩要远远大于对它的褒扬。

值得狗庆幸的是,在一些西方国家,由于其文化起源于游牧文明,他们发现狗嗅觉灵敏,行动敏捷,对狩猎很有裨益,而且狗对主人忠心耿耿,所以狗是很受欢迎的。在西方狗有“mans best friend”的美称。理所当然,关于狗的词组、谚语也多表达的是一种积极正面的文化意义。幸运儿叫作“lucky dog”,“a gay dog”用来指称快乐的人。英语中有“love me。love my dog”的说法。即我们汉语中的“爱屋及乌”,将狗摆在与人同等的地位。其他关于狗的表述,例如“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时);“He worked like a dog,”(他干活十分卖力);“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好人有好報)。法国大革命的著名人物罗兰夫人曾说“The more I see of men,the more I ad-mire dogs,”(观察人越多,我越喜欢狗)。当然,这只是一句具有讽刺意味的话。这些句子都把狗视为与人平等的朋友。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我们都知道sheep(绵羊),其肉有专用单词mutton;与pig(猪)对应的pork;cattle(牛)对应着beef。而dog(狗)却没有与之对应的狗肉一词。西方人不仅不食狗肉,而且也不说“狗肉”这个词,因为在他们看来狗是人类的朋友,足以见狗的特殊地位。虽然在西方文化中。关于狗的积极词汇不少。但依旧存在贬义的词汇。例如,“a yellow dog”(可鄙之人),“a dogs life”(悲惨的生活)。endprint

总体来看。有关狗的词汇、谚语在中国文化中的贬义多于褒义,而在西方国家,关于狗的积极文化涵义占上风。由于中西方文化不同,导致同种动物具有不同文化意义,通过对比“狗”在不同文化中的内涵。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文化差异给动物词汇赋予了不同文化涵义。这一部分仅仅是通过“狗”来阐述词语与文化的紧密关联。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在对外教学中,要兼顾不同地区的文化内涵,考虑教学对象的不同文化背景,尊重不同的文化。鉴于“狗”在中外文化中内涵差异较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制作一个表格,将狗在中外文化中的成语、俗语列举五个,可以左边写中国词汇或者俗语,右边列举所任教国家的词汇。通过教师讲解词义,对比分析狗的不同文化内涵通过表格对比可以使学生对“狗”在不同文化中的意義一目了然。

三、猪在不同文化中的涵义对比及教学策略

猪,哺乳动物,头大,鼻子和口吻都长,眼睛小,耳朵大,四肢短,身体肥,生长快,适应性强。肉供食用,皮可制革,鬃可制刷子和其他工业原料。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猪的定义可看出,猪虽然长得丑,但有极强的实用性。猪是人们所熟知的一种动物,同马、牛、羊、鸡、犬共为六畜,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有些专家考证。满族的祖先就是猪图腾民族。此外古哈尼族以及珞巴族都以猪为氏族图腾崇拜的动物。古代民俗认为:“猪入门,百福臻。”然而到了现代社会,汉语中尽管留存了很多与猪相关的词语,但是往往都是负面意义。猪懒惰、肮脏、贪吃、愚蠢,因此,猪的名声并不好,关于猪的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涵义也一般倾向于贬义。比如说“死猪不怕开水烫”,比喻无所顾忌,怎么办都行,多用于自嘲或调侃。“猪鼻子里插葱——装相(象)”,比喻人们不懂装懂或者扮演不适合自己的角色。“肥猪跑进屠户家——找死”。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塑造了一个生动典型的形象——猪八戒。他丑陋、贪吃、好色、懒惰。猪的本性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词语和歇后语形象地反映出猪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走向。猪的地位逐渐下降,成为人们嫌弃的对象。

在西方文化中,猪的文化内涵更加多样。例如公猪曾被认为是勇敢无畏的象征。pig还可以指代精明的警察、密探。欧洲的许多纹章以猪为图案,表示勇猛和万夫莫敌。例如英格兰王查理三世的徽章是两头猪拱卫着盾牌。苏格兰亚盖公爵的徽章上。猪头像置于图案上方。显示了猪的尊严。不过就猪的整体文化内涵分析,猪文化更多的是贬义。例如“pigsty”意思是很脏的地方,“pigheaded”用来喻指固执、顽固的人,“You cant make a silk pure out of a sows ear”(猪耳朵不能做成丝绸钱包),意思类似于中华文化中的“劣木难成器,朽木不可雕。”甚至在东南亚国家,比如泰国,猪的文化涵义也基本是贬义。

考虑到“猪”在中外文化中的涵义基本一致。因此在给留学生讲解“猪”这个词时,可以采用情境导入法。准备《西游记》中最能表现猪八戒好吃懒做的片段,既生动地展现了猪的特性,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视频导人的授课方式,学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猪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通过对以上三种动物在不同地区所蕴含的文化涵义进行分析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动物表达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地区动物词汇有共性,也有差异。它们的文化内涵多是由于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习性不同所造就。我们应该重视并且认真学习。这样才会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的交流。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留学生了解各种有关动物语言的表达形式。更重要的是要让留学生分清楚中华文化与他们民族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地学习不同的文化,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责任编辑:杨国栋endprint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差异教学策略
相似与差异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