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相对主义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启示

2017-10-17 08:39任婷婷
现代交际 2016年21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学校

任婷婷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及价值多元化思想逐渐普遍被人们所知,道德相对主义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尽管道德相对主义有其可取之处,但却给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了很多困扰。我们要辩证地看待道德相对主义,认识到道德相对主义对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其有益的理论为学校道德教育改革服务。

关键词: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教育 学校 德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1-0045-02

道德相对主义对于我国学校德育至关重要,但人们对道德相对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够深入,这延缓甚至扭曲了部分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本文欲在对道德相对主义深入阐述的基础上,系统揭示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尤其是消极影响,以期对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所启迪。

一、道德相对主义的内涵

道德相对主义是一个哲学方面的命题。命题主旨是为了强调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学者约翰拉德对道德相对主义是这样定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乃是这样一种学说,在它看来,行为在道德上的正当性和不正当性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人的绝对普遍的道德标准。因此,它认为一个人以某种方式行动是否正当,是完全依据或者相对于他所属的社会来说的。”对于个人来说,道德是一种口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对社会而言,道德是一种习俗,是一种相似但不唯一的思想标准。

二、道德相对主义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影响

(一)道德相对主义对我国学校德育的积极影响

1.促进了学校道德教育及其理论的发展

温和的道德相对主义从积极的意义上讲。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开展及其理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一方面,学校的道德教育从注重道德理论的传授转向注重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内在差异性,因材施教,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道德相对主义促使学校道德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以适应学生的价值取向。这就促使学校对道德的基础、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与总结。有利于新的道德教育理论的产生,以适应学生道德能力的发展水平。

2.使学生的个体道德水平得到提高

道德相对主义,它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价值观,反对一切道德权威对学生个体道德价值观的过度渲染和浸泡,让学生选择和形成自己的带个价值观。即我们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对在道德教育中否定个体道德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个体道德价值观的养成。在道德相对主义的观念的影响下,学生个体的主动性提高,个人在道德形成中的道德理解、判断、选择方式及能力备受重视。使學生个体的道德选择空间增加。有利于其个体的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学生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道德相对主义对我国学校德育的消极影响

1.导致教师的价值中立。削弱了道德教育的基础

教师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不仅要鼓励学生在多种价值观共存的社会中寻求共享的价值观,还应引导其应该遵循怎样的价值观,对于价值标准有一个基本的道德判断。然而,激进的道德相对主义必然会产生极端的价值中立,势必会给道德评价本身带来极大的困难与困惑,从而会削弱道德教育的基础。

教师一旦保持价值中立,没有明确的道德评价标准,不对学生的任何价值观作出评价。认为学生的价值观没有是非善恶之分,势必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危机。教师的价值中立,会使得学生认为个体是道德标准的制定者,以自己的个人喜好与感受为制定依据,看不到除自身价值观以外的道德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有时会产生冲突,而教师此时在不同的价值观之间保持着中立,这无疑会造成个体间矛盾的加剧。

2.否定普世价值的存在,夸大了学生之间的道德差异

道德相对主义否定了普世价值的存在。普世价值虽未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确实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中国传统的普世价值观久已有之,如“天下大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等都是对价值观普世性的表述。而道德相对主义认为普世的道德价值是虚无的。

正视和解决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道德教育工作必须重新认识道德普遍性和绝对性问题。道德相对主义一方面把道德见解相对化。另一方面又将相对主义的观点绝对化。这种逻辑本身就是矛盾的,是对道德性质的片面认识。虽说道德相对主义者注意到了学生的道德认知差异,但却也将这种差异的存在放大了。没有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共同体”中,应当共同遵守社会最基本的道德体系,以一定的道德原则为准绳。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作为这个“小社会”中的一员,我们更应该以学校基本的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如果没有为普遍认可和尊崇的道德价值或标准。那么道德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表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共性才是深层的。这种共性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共同基础。教师应以普遍认同的公共的道德价值为指导,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教育学生在特定道德情境中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对道德相对主义有更加理性的认识。

三、道德相对主义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一)求同存异,确立学校道德共识

在道德价值多元化和道德价值冲突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建立起一个共同的道德基础来作为我们一切道德言行的评判标准。作为学校,也需要制订一套针对全校师生的基本的道德准则,来由学生和老师所遵守。由于每位学生的生活背景、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使得他们的价值观也出现差异。学校作为学生共同交往的领域,应当奉行求同存异的德育观。求同的德育,就是要激励学生在价值多元化社会中寻求“共享”的价值观。面对有着不同价值取向的学生,却有着一个共同的利益前提。一方面,学校应以学生已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为基础。另一方面,又超越双方已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共享、互惠、共同创造等是处理共同生活而又有着不同价值取向的同学之间关系的最合理的行为准则。存异的德育,就是要启发学生承认并尊重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但必须以了解和理解多样的价值观为前提。教师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相互宽容、相互尊重价值观上所存在的差异。将宽容的精神、相互理解的精神,作为指导学生共同生活的道德规范。endprint

学生共同生活的道德规范——道德共识。道德共识是指“那些自身从普遍遵循这种规范对满足每个人的利益所产生的结果和附带效果。都能够为一切有关的人毫无强制地加以接受”。它并非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的。学校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以道德共识作为基本的道德评判准则,保证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既得到普遍认可和接纳。也不至于偏离主流价值观的正轨。从而防止了道德教育发展的极端化,使学校道德教育实现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在学校的生活中,道德共识作为一股道德力量。指引着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保证了他们在走向社会之后。能够与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人进行建设性交往和合作。创造共同生活的基础。

(二)道德教育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坚持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不是道德权威的代言人,他需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现代学校德育。应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教师往往难以告诉学生判断道德是非善恶的标准,那么就需要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另外,学生还可自觉借鉴他人符合自身发展的价值观点来对自己道德行为的进行引导,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学生道德自觉性的培养,对其道德行为有指导作用,从而促进学生道德行为能力的提高。

道德相对主义的出现迫使现代学校对道德教育的方式进行了反思,学校应该从注重德育理论的灌输方式向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转变。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相对主义的道德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充分体现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道德教育必须给予每位学生必要的道德自由和空间。在遵守基本道德共识的前提下。让学生选择自己的道德标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解决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做有道德的人,从而也提高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通过对道德相对主义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影响。尤其是負面影响的分析,引发对道德相对主义的反思。学校在德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德育改革,提高德育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自觉性及道德行为能力,避免走向极端道德相对主义。这不仅会给道德教育造成巨大的危害,也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吸收道德相对主义中对其具有积极意义的成分。另一方面又要警惕其自身理论中的消极、片面成分,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为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责任编辑:杨国栋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学校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浅谈初中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浅谈新时期初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学校推介
上学校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