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木卡姆的家乡喀什

2017-10-17 15:46越声
小演奏家 2017年9期
关键词:木卡姆喀什维吾尔族

越声

喀什在丝绸之路上具有重要地位,汇聚了东西方文化精华,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其全称为“喀什噶尔”,维吾尔语为“宝玉石集中的地方”。喀什老城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就像城市中间一块巨大的琥珀,处处透着橘黄色的光,这里的景致与急速发展、车水马龙的现代化城市截然不同。

私享喀什的慢生活

在新疆,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喀什是新疆最具特色的城市,这里是维吾尔族文化的发祥地,民族特征和民俗风情浓厚,是反映新疆维吾尔族生活“活着的文物”。

老城景区位于喀什城北的高崖上,以江库尔干巷和布拉克贝希巷为主线,占地面积约两平方公里,居住着一万多人,是一处保存完整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城市街区。这里曾经是2000多年前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古疏勒国的国都所在地,也是1200多年前喀喇汗王朝的王宫遗址。

走进改建之后的老城,手工作坊里依旧叮叮当当,土织布机仍然嗡嗡转动,土碗陶罐仍有市场,民间艺人依旧在街头弹唱。餐饮一条街、手工艺品一条街、花盆铁匠一条街……可以说,无论从街道文化、景观来说,还是从居民从事的产业、作坊来看,喀什老城都可谓是一路产业一路景观,路随景移,引人入胜。

老城的民居都是土坯结构,但其内部的装潢和陈设都非常精致漂亮。在这里,我们除了可以感受维吾尔族人浓郁的民族生活,还能看到他们精心制作的木雕、银器、玻璃艺术品等各种手工艺品。

走在喀什的街道上,从烤馕店到肉摊,从打铁铺到棉花店,真是无奇不有。广场上最耀眼的建筑艾提尕尔清真寺是我国最大的伊斯兰教礼拜寺,这里是喀什老城的中心。艾提尕尔清真寺修建于1442年,距今已有570多年的历史,这座伊斯兰教清真寺因其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精美的建筑以及卓著的影响力而闻名国内外,在中亚地区与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地的著名大清真寺齐名,已成为“丝路明珠”喀什古城的地方象征,名扬中外。

始建于1640年前后的香妃墓坐落在喀什东北郊5公里处的浩罕村,距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式古老的陵墓建筑,其艳丽奢华程度毫不逊色于一座宫殿。这座建筑最正式的称呼是“阿帕克霍加麻扎”,“麻扎”是坟墓的意思,“霍加”意为显贵,最初是清代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著名首领阿帕克和卓及其家族的陵园,此墓第一代入葬者是伊斯兰著名传教士玉素甫霍加,后因葬有极具传奇色彩的香妃而得名。

闻名遐迩的喀什大巴扎是一个具有2000年历史的传统贸易市场,公元前128年张骞出使西域来到疏勒国时曾这样描述:疏勒城居然同中原的城镇一样,有很像样的街道和市场店铺,当时城里城外车水马龙,驼队马帮熙来攘往,行商坐贾比比皆是,杂货纷呈,琳琅满目,更有趣的是,市场上人们的服饰绚丽多姿,人们所操的各种语言闻所未闻,已经是一个繁华的贸易市场。

维吾尔族风味饮食在全国独树一帜,而喀什的特色小吃更是在新疆独占鳌头,不单品种多、色香味俱佳,而且绿色健康。我在采风中品尝了喀什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手抓饭、羊肉串、特色馕、拉条子等,还有美味的大盘鸡、脆而香嫩的烤全羊。喀什的瓜果也是不容错过的,葡萄、杏子、哈密瓜、石榴、红枣、无花果、西梅等,每一种都很美味,让你吃了之后还想再吃。

初识木卡姆

作为集歌、舞、乐于一体的艺术,木卡姆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是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的总称。早在公元4世纪,木卡姆就已经在民间开始传唱。16世纪时,叶尔羌汗国的王妃阿曼尼莎罕凭着对诗和音乐的浓厚兴趣,在丈夫拉失德的支持下,召集了大量的民间艺人、乐师演唱家对木卡姆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整理,改掉了原木卡姆歌词中难懂的外来语词汇、古维吾尔语词汇和陈旧的宫廷诗词,还创作了依西莱提安库孜这一新木卡姆,成就了维吾尔民族独特的艺术瑰宝。

19世纪,这套新木卡姆被逐步浓缩为12部套曲,每部套曲约演奏两个小时,这也是现今最为著名的木卡姆,包括《拉克》《且比巴亚特》《斯尕》等共245首乐曲。和西方交响乐的音乐结构相似,每一套木卡姆由琼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三个部分组成。琼乃额曼唱出了维吾尔族人的精神追求,达斯坦是用歌曲和舞蹈讲故事,麦西热普是欢乐的高潮。只要音乐响起,所有人都和著重复不断的旋律尽情歌舞。

表演完12套大曲,还要表演集大成的《阿布且西麦》,它将十二木卡姆中每一段表现凄楚忧伤的优雅乐曲集合在一起,共有15首乐曲,连续演唱全套十二木卡姆至少需要20多个小时。

木卡姆巧妙地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类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多彩的生活、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如今,阿曼尼莎罕的歌声已成为叶尔羌河流淌着的历史最强音,至今仍回响在莎车的大街小巷和乡间村舍间。

十二木卡姆的歌词主要来自于13、14世纪时察合台汗国时期的鲁特菲等著名诗人,在后续的发展中又继续沿用了以诗词丰富歌词的做法,使得歌词内容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注重个人修为为主。而演奏乐器基本上继承了龟兹乐器的传统,借鉴了波斯、阿拉伯等地区的外来乐器,主要有竖箜篌、唢呐、筚篥等,且编排之后的音乐节奏感较强。

到1949年前夕,十二木卡姆已经处于消亡的边缘,当时在全新疆能够完整演奏的只剩下老艺人吐尔迪阿洪。1951年7月和1954年8月,有关部门先后两次邀请吐尔迪阿洪、肉孜弹布尔等民间艺人对十二木卡姆进行录音,并请音乐家万桐书夫妇将该音乐用五线谱记录下来。录音完成后不久,吐尔迪阿洪便离世了。

万桐书夫妇花了整整6年时间,将所有的曲谱及歌词整理成《十二木卡姆乐谱总集》,于是世界上就此出现了曲谱形式的十二木卡姆。1986年,木卡姆首次走出国门,走进英国BBC广播节目,引起世界的关注。

2005年11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第三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成为我国继昆曲、古琴之后被世界认定的又一非物质文化遗产。endprint

对于维吾尔族人而言,木卡姆是他们思想与情感的代言、欢乐与忧伤的交响、生命与灵魂的咏叹调,每逢最重要的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维吾尔族人都会在广场上集体表演麦西热普。麦场丰收时会举行丰收麦西热普,采摘葡萄酿酒时会举行新酒麦西热普,哪家要办喜事更是离不开麦西热普。

其实木卡姆并非新疆“特产”,它一直延伸到摩洛哥的塔尔法亚,在横贯东西将近12000公里的范围内,多种类型的木卡姆流传于19个伊斯兰国家的4亿多人口之中,如果用红线将这些国家连接起来,恰好和丝绸之路完全吻合。

目前,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自治区、地(州市)、县(区市)传承单位和传承人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近两年来,政府每年还投入经费达2000多万元,使木卡姆、刀郎麦西热普、玛纳斯等一大批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乐舞之都”莎车

历史文化名城莎车县是喀什所辖的一个县,地处新疆西南边陲、昆仑山北麓、帕米尔高原南面,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布古里沙漠之间的叶尔羌河冲积扇平原中上游。莎车曾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上的要冲重镇,璀璨的历史文明绵延3000余年,有着“乐舞之都”的美誉,更是十二木卡姆的故鄉。而十二木卡姆是叶尔羌河水浇灌出的一朵艺术奇葩,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新疆音乐的一座圣殿,更是莎车县众多文化名片中含金量最高的一个。

1514年,察合台的后裔在如今的莎车老城建立了叶尔羌汗国,莎车一度成为新疆和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中心,伊斯兰文明和西域文化的结合孕育出一朵朵文明之花,催生出一颗颗发展之果。

“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辽阔;不到莎车喀尔苏旅游区,不知西部之壮美。”莎车喀尔苏塔克拉玛干旅游风景区位于莎车县东部28公里处,东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与叶城县的江格勒斯乡相邻,西与依盖尔其镇交界,北与巴格阿瓦提乡接壤。该景区是大自然几千年的产物,一望无际的沙漠成波浪形无限延伸,沙丘美丽壮观,非常适合骑上骆驼进入沙漠腹地探珍旅游,其日出日落时的景致更是美不胜收。

著名的莎车王陵墓虽然历经数百年,但是其壁饰图案、建筑用料及结构布局仍清晰如新。当地政府和群众后来专门为阿曼尼莎罕王妃另外修建了陵墓,位于县城中汉城、回城之间,其高大精美程度均超出了原王陵,至今瞻仰者不绝于途。

莎车县阿热勒乡巴依都瓦村祈富台是国家A级景区、自治区级保护文物,当地人称“巴依都瓦衣”,距县城中心4公里。它是公元前65年为西汉莎车王万年所建的,高40米,上有亭台和牌楼,清乾隆年间重修,牌坊上书“共尊汉室,同拒匈奴”。

相传西汉冯奉世在平定莎车王及匈奴童仆都尉勾结发动的叛乱之后,与龟兹、温宿、姑墨、于阗、皮山诸国践盟于此地,故又称“践盟台”。当时莎车王老死无后,乾隆皇帝派解忧公主的儿子万年到莎车做王。因思念父母和希望叶尔羌汗国人民能够富裕,万年在巴依都瓦村修建了这座祈富台,祈祷叶尔羌汗人民富裕、家人平安。

亚克艾日克乡哈尔加什炮台位于县城西南35公里处,清光绪三年(1877年)清军为追击阿古柏侵略者而修建,是清兵大战阿古柏的历史见证,也是古驿站的瞭望塔,现今遗址保存完好。亚克艾日克阔如勒烽火台位于阔如勒村35公里处的山顶上,在离敲提也炮台24.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高7米、宽5米的用土块修建的碉堡。据当地人说,这个碉堡在此地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碉堡坐落在亚克艾日克乡东部,1945年以前一直有士兵看守。这里是通往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交通要道、古丝绸之路关口,山路也从这里开始通往县城。endprint

猜你喜欢
木卡姆喀什维吾尔族
新疆乌鲁木齐维吾尔族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情况调查
浅析新疆维吾尔族舞蹈表演
从乐律学特征谈维吾尔木卡姆的文化属性
遇见喀什 读懂喀什
遇见喀什
乐舞之魂木卡姆
帕米尔高原的精灵
维吾尔族老人长寿三要诀
木卡姆:琴弦上的家园
被木卡姆勾走“魂”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