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天星
摘 要:审美化教学关注点的构建,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在源于生活、关注生活中加以真情体验,在体验中边启迪边成长。要通过正确评价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回归于行动,在美学氛围中完善自我、完善品德教学审美化诉求。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德育;审美化;关注点;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416;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7-0006-01
审美化的品德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更应是一种审美修养、立美育人的美育活动。审美化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既应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又应具备审美的本质特征,同时还要遵循青少年审美心理发展的规律。
一、 关注生活,回归行动——审美化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
审美活动绝不是一种无根源、抽象的精神活动,而是生活性的。品德教学需要创建生活化的课堂,只有贴近学生的真实的生活、反映学生真实的情感,才能使品德教学在学生的情感丰富、身心发展、心灵净化和情操陶冶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品德教学需要十分关注学生平时的生活体验,为了让品德教学设计更“接地气”,教师要走近学生平时的生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加以思考判别,让他们在润物无声的趣味课堂中不仅得到品德教育,更能感受到道德美的熏陶。以黄俊俊老师执教的“我为班级添光彩”这一课为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懂得“班级是我家,建设靠大家”。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就定位于班级的实际生活,环节的走向都是在学生近两年集体生活经驗的基础上设计的。课堂伊始,教师出示班级合影,每个学生都认出了自己,都感觉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这唤起了学生与班级、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了学生“爱班如家”的美好情感。谈到学生为班级做出的贡献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班级获得的荣誉证书,让大家夸一夸为班级增添光彩的小伙伴。同时,教师也可采访获得个人荣誉的学生,让他们谈谈自己付出的辛勤努力。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自豪感和荣誉感,使他们在交流中感受到:要想为班级添光彩,每个人都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不在于环节是否精彩、课堂氛围是否热闹,而在于是否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能否激发出“学生真实的情感”。审美化的教学设计最终要指向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进而引领生活、发展生活。
二、关注体验,回归真实——审美修养养成的内在要求
品德课中的体验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亲身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借此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并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学生身体、心理发育才刚刚开始,对周围的世界一直处于朦胧却好奇的阶段,有极强的可塑性。同时,学生的是非观、价值观、审美观是正确还是错误,他们自己往往界定不清,他们对世界本真的认知主要来源于自身的体验。以“擦亮眼睛”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迷信现象有较全面的认识,并进而认识到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最有力武器,教师设计了让学生亲身体验的环节,使事实更具有说服力。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古人算命》的故事,并质疑:考试以后,三个人都觉得算命先生说的话很灵,你们认为呢?三人去考试会出现几种结果呢?出现某种结果,算命的人会如何解释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讨论、表演。汇报交流后学生提出,只要统计分析一下三人去赶考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并运用数学上的统计、可能性的知识,就能轻而易举地戳穿算命先生的鬼把戏。教师趁热打铁:“古人算命只是一个小小的骗局,比如在偏僻的农村有些人生病了,以为是妖魔鬼怪附在身上,就请来巫师神婆除妖降魔,于是出现了斩妖见血的一幕(课件出示一个纸人,被巫师用刀一砍就出血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学生亲身参与了实验,一个个恍然大悟。可见,真情体验让课堂教学实现了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和知识技能的融通,并借助“审美化教学”这条通道有力提升了品德教育的教学成效。而审美化的体验也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提升了个人的行为修养、道德品质。
三、关注评价,回归目标——审美化目标达成的理性评判
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和品格的养成。品德课堂的审美化教学不仅需要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原则,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导向明确,关注个性差异的科学有效评价。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以及情感、思维上的触动。教学评价审美化,则是在评价时侧重于学生道德熏陶、情感滋养和价值观的形成,以促进学生的品行在原来的水平上不断提高,进而激发兴趣,建立自信,明确努力的方向,反复锤炼出他们的良好品德。教师只有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熟悉学生的情况,多角度地预测可能产生的多元化答案,才能做出有效评价。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并通过“活动中评”“阶段中评”“专题性评”和“师生共评”等方式引领学生在互评中自我反思和完善,践行规则。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理解、赏识评价对象,进而在更深层次上挖掘、发现、体验、内化生活中及人性中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陈小婷.品德课教学方法审美化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15(01).
[2]庄和美.论审美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