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强荣 阳荣根满
(1 辽宁省抚顺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影像科,辽宁 抚顺 113000;2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医务处,辽宁 辽阳 111000;3 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医务科,辽宁 辽阳 111000)
超声检测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胆囊壁厚度的价值与影像学研究
张 强1荣 阳2荣根满3
(1 辽宁省抚顺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影像科,辽宁 抚顺 113000;2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医务处,辽宁 辽阳 111000;3 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医务科,辽宁 辽阳 111000)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测量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的胆囊壁厚度,结合生化检查、血液检查、临床演变来评价胆囊壁厚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组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66例,均做B超检查,生化检查、血液检查,并观察其临床演变,分析胆囊壁增厚者和无胆囊壁增厚者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在66例患者中16例胆囊壁增厚,占24.2%,胆囊壁增厚者的异型淋巴细胞平均值、血浆总平均值、血浆白蛋白平均值与胆囊壁厚度正常者相比有差异(P<0.05)。结论 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的胆囊壁厚度是疾病严重的征象之一,对于临床有指导意义。
胆囊壁厚度;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超声检查
既往认为在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中胆囊壁增厚的病例很少,临床对患病期间胆囊壁厚度几乎没有得到重视,因而关于胆囊壁厚度与病情的相关性方面的研究较少。本院利用超声测量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的胆囊壁厚度,脾大小,并结合其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演变来评价胆囊壁厚度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1-2]。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内科经生化及血液检查确诊的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66例,男42例,女24例,年龄15~45岁,平均年龄(29.2±6.1)岁。
1.2 临床表现:本组患者为发热、咽峡炎、肝脾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50%,异型淋巴细胞≥10%。急性期中所有病例的血涂片均做一次以上,其结果均符合诊断标准。EB病毒IgM抗体水平提高证明患者感染EB病毒,共32例;CM病毒IgM阳性26例;病因不明者8例。该组病例均不患有能够引起胆囊壁增厚的其他疾病,如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肿瘤、胆囊腺肌症、急慢性肝病、腹水。
1.3 方法:仪器采用丹麦产B&K2013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5.0 MHz。患者晨起禁食水,当天早晨做B超检查,取仰卧位及左侧卧位,探头分别在肋间隙及肋下做胆囊纵切、横切扫查,观察胆囊壁厚度。将胆囊壁厚度>3 mm定为胆囊壁增厚。同时测脾脏大小,并计算脾面积指数(SI),公式SI=(a×b)cm2。在超声检查同1天做血液及生化检查:白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计数、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上述超声及实验室检查1周作1次,直至患者病情痊愈[3]。
各数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胆囊壁增厚组与胆囊壁厚度正常组的显著性检验为t检验。
16例胆囊壁增厚,平均壁厚为(7.8±1.7)mm(6.0~14.0 mm),其声像学特点为胆囊壁回声较模糊,胆囊壁均匀性增厚,呈双边影,胆囊壁增厚持续时间平均为(23±6)d,随着肝功能的改善,胆囊壁厚度逐渐恢复到正常。50例胆囊壁厚度正常。所有患者均表现有脾肿大。
血清学可以确定有EB病毒IgM抗体的有32例,有巨细胞病毒IgM抗体的有26例,未查到抗体的8例。胆囊壁增厚和胆囊壁正常的病例在年龄、性别、及抗体方面无差异。两组病例均表现脾肿大,但其数值无差异(表1)。
表1 胆囊壁增厚组与无胆囊壁增厚组各项指标的比较(±s)
表1 胆囊壁增厚组与无胆囊壁增厚组各项指标的比较(±s)
注:▲:P<0.05嵌:P<0.001
项目 胆囊壁增厚组(16例) 无胆囊壁增厚(50例)胆囊壁厚度(mm) 7.8±1.7 2.0±0.7年龄(年) 29±5 27±4男女比例 3:5 14:11抗体检查EBV IgM阳性 8 24 CMV IgM阳性 6 20病因不明 2 6脾面积指数(cm2) 24.0±4.3 25.0±5.1白细胞计数(×109) 14.6±3.7 11.1±3.1异型淋巴细胞(%) 18.3±5.5▲ 15.3±1.9血浆总胆红素(μmol/L) 22.1±2.6 21.3±3.5血浆总蛋白(g/L) 67.3±6.1* 73.1±4.2血浆白蛋白(g/L) 3.5±1.3▲ 40.7±2.9
在胆囊壁增厚一组中,有2例出现心动过速,心律紊乱,心脏扩大等心肌炎改变,而胆囊壁正常组无并发症发生。
胆囊壁增厚组异型淋巴细胞计数为(18.3±5.5)%,胆囊壁正常组异型淋巴细胞计数为(15.3±1.9)%,两组有差异(P<0.05),但白细胞计数两组间数据无差异。胆囊壁增厚组血浆总蛋白为(67±6.1)g/L,胆囊壁正常组血浆总蛋白为(73.1±4.2)g/L,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1);胆囊壁增厚组的血浆白蛋白为(35±1.3)g/L,胆囊壁正常组血浆白蛋白为(40.7±2.9)g/L,两组有差异(P<0.05)。两组血浆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无差异。
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是以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脾肿大,且周围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病因有EB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2型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感染、弓形体等原虫感染、李司忒菌及钩端螺旋体等感染。该病分布较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呈散发性,多为隐匿性感染,易被忽略,故对于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者,临床应该予以重视[4]。
从本组结果可见在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中胆囊壁厚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胆囊壁增厚在很多情况下均可出现,如急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病、急性病毒性肝炎、充血性心衰、慢性肾衰、腹水、低蛋白血症、以及餐后等。在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中却极少报道有胆囊壁增厚。但本组66例病例中有16例出现胆囊壁增厚,占24.2%,较文献报道比例明显偏高,因此笔者认为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也可以出现胆囊壁增厚,且本组病例出现比例较高[5-6]。
关于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中胆囊壁增厚的原因说法不一,从本组66例病例的临床理化检查结果与胆囊壁的关系反映出,在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中,胆囊壁增厚组,除了异型淋巴细胞较胆囊壁正常组偏高外,血浆总蛋白与白蛋白比胆囊壁正常组偏低,而且血浆总蛋白明显低于胆囊壁正常组,这说明本组病例胆囊壁增厚原因与低蛋白血症有直接关系[7]。
从实验结果尚可见在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中,胆囊壁增厚可以预示疾病的严重性,有报道在胆囊壁增厚患者中有合并肺水肿和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在本组16例胆囊壁增厚组中有2例合并有心肌炎改变。笔者认为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胆囊壁增厚可能是疾病严重程度的一个征象。临床医师对于已确诊为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患者均应做B超检查,测量胆囊壁的厚度,对于胆囊壁增厚者,应给予重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8]。
[1] 慕容洋洋,刘诗航,苏宁.彩超检测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胆囊壁厚度的价值与影像学分析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6,36(3):166-168.
[2] 尚克中.中华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06-609.
[3] 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1-342.
[4] 刘丽梅.血液病临床与病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04-213.
[5] 龙三太,苏畅,满媛.彩超检测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胆囊厚度价值与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6,32(3):161-163.
6] 贾译清.临床超声鉴别诊断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01-309.
[7] 喻岚,荣阳,荣根满.梗阻性黄疸的超声诊断与进展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2):146-147.
[8]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503-509.
R512.7
B
1671-8194(2017)26-00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