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石墨烯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测定芦丁

2017-10-15 11:23龙立平钟桐生唐桥亭
分析科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印迹芦丁电化学

谢 丹, 龙立平, 刘 蓉, 钟桐生, 李 媛, 唐桥亭

(湖南城市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

芦丁(Rutin)是一种存在于多种植物的茎和根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在保持和恢复毛细血管正常性方面具有显著功效,常用于防治脑血管出血、视网膜出血、辅助治疗高血压病[1]等。关于芦丁的电化学行为及分析应用方法较多,如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2]、薄层扫描法[3]、毛细管电泳法[4]、分光光度法[5]等。相比常用检测方法,分子印迹聚合物因性质稳定、成本低、制备简单和选择性识别高等优点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分子印迹传感器[6 - 7]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价格低廉等优点,因而备受青睐。Behzad等[8]用多壁碳纳米管分子印迹膜修饰电极测定了芦丁的含量。

石墨烯(GR)是单层原子厚度的石墨[9 - 10],具有二维蜂窝状网络结构,常温下其电子迁移率极高,导电性能极好,是很好的纳米导电材料。GR修饰电极是电化学分析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得到广泛的关注。孙伟等[11]利用电化学方法依次将纳米Au和GR电沉积在离子液体修饰碳糊电极(CILE)表面,制备了对芦丁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修饰电极(GR/Au/CILE),电极表面纳米Au和GR的存在极大提高了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本文采用滴涂法将GR修饰在Au电极表面,利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所修饰的Au电极进行电化学表征。分析结果显示GR修饰的Au电极与裸Au电极相比具有信号更灵敏等优点,所以将其用于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通过多次实验,对模板分子洗脱、吸附时间进行了优化,并采用CV法和DPV法实现了对芦丁的检测。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CHI660D电化学工作站(上海辰华仪器有限公司),三电极系统:Au电极为工作电极,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铂电极为对电极;pHS-3E酸度计(上海日岛科学仪器有限公司);KQ-500DE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市仪器有限公司);FA2004电子天平(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GR(90%,南京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芦丁(98%,南京泽朗植提技术有限公司);槲皮素(98%,南京泽朗植提技术有限公司);N,N-二甲基甲酰(DMF,分析纯);HNO3、NaOH、H2SO4、K3[Fe(CN)6]、K4[Fe(CN)6]、KCl、邻氨基酚和无水乙醇均为分析纯且不再提纯。实验用水为二次蒸馏水。

黑茶(800 g茯砖,湖南益阳茶厂有限公司)。

1.2 GR修饰Au电极的制备

将Au电极在麂皮上依次用1.0、0.3、0.05 μm 的Al2O4抛光,并依次于HNO3(1+1)、无水乙醇、二次蒸馏水中各浸泡5 min。 在0.5 mol/L H2SO4中于-0.2~+1.5 V 进行CV处理,直至获得稳定的CV曲线。称取5.0 mg GR分散于10 mL DMF中,超声60 min 后形成0.5 mg/mL 均匀分散液,取上述分散液5 μL 滴涂于处理好的Au电极表面,在红外灯下烘干得到GR/Au电极。再将电极浸入到分子印迹聚合物溶液中进行CV扫描,扫描30圈后制得分子印迹膜(MIP)修饰电极MIP/GR/Au,在室温下晾干,最后将修饰电极浸入乙醇溶液(1∶1,V/V)中洗脱7 min,去除模板分子后将电极洗净晾干,得到芦丁分子印迹传感器。

1.3 实验方法

CV法电位范围为-0.1~+0.5 V,扫速为0.05 V/s;DPV法电位范围为-0.1~+0.5 V,电位增量0.004 V,振幅0.05 V,脉冲周期0.5 s,脉冲宽度0.2 s,采样宽度0.0167 s,静置时间2 s。本实验均以0.50 mol/L KCl为支持电解质在5.00×10-3mol/L的[Fe(CN)6]3-/4-溶液中进行电化学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GR修饰Au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图1为裸Au电极与GR/Au电极在[Fe(CN)6]3-/4-溶液中的CV图。 由图可知,裸Au电极(曲线a)与GR/Au电极(曲线b)在[Fe(CN)6]3-/4-溶液中,在-0.1~+0.5 V之间有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GR/Au 电极(曲线b)的氧化峰电流Ip=-50.43 μA,较Au电极(曲线a)氧化峰电流Ip=-40.19 μA增加了大约10 μA ,这可能是因为GR分子所具有几何立体结构和特定基团为反应提供了较多的空间位点,这样有利于电极对[Fe(CN)6]3-/4-的富集吸附,并且加快了电子传递速率,使其表面导电性增强,峰电流明显变大,从峰电流的增大可以看出GR修饰的Au电极具有很好的增敏效果。

2.2 GR修饰电极的电聚合分子印迹膜

GR修饰的Au电极晾干后在浓度比为12∶1的1.00×10-3mol/L邻氨基酚和8.40×10-5mol/L芦丁混合液中电聚合,pH值为5.5,在扫速为0.05 V/s下进行CV扫描。如图2所示,扫描30圈的过程中,随着扫描圈数的增加电流逐渐下降,最后在电极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分子印迹膜,阻止了电子的传递。

图1 Au电极和GR/Au电极在5.00×10-3 mol/L[Fe(CN)6]3-/4- 溶液中的CV曲线Fig.1 CV curves of Au and GR/Au electrodes in 5.00×10-3 mol/L [Fe(CN)6]3-/4- solution supporting electrolyte:0.50 mol/L KCl;scan rate:0.05 V/s.a:Au electrode;b:GR/Au electrode

图2 GR/Au电极在1.00×10-3 mol/L邻氨基酚和8.40×10-5 mol/L芦丁混合液中电聚合CV曲线Fig.2 CV curves of GR/Au electrode in mixed solution of 1.00×10-3 mol/L o -aminophenol and 8.40×10-5 mol/L rutin scan rate:0.05 V/s.

2.3 模板分子洗脱时间的选择

Au电极镀膜后以乙醇溶液(1∶1,V/V)洗脱模板分子芦丁,再以5.00×10-3mol/L [Fe(CN)6]3-/4-溶液和0.50 mol/L KCl为电解质的混合溶液中用DPV法测定峰电流大小。 如图3所示:在0~7 min 范围内,模板分子被洗脱,聚合膜上的孔穴也随之增多,峰电流逐渐增大,至7 min 处电流达到最大,随后当洗脱时间由7 min 延长至8 min 时,峰电流不再增加,并达到稳定,故选择7 min 为最佳洗脱时间。

2.4 模板分子印迹时间的选择

在Au电极镀膜后以乙醇溶液(1∶1,V/V)洗脱7 min。将洗脱后的分子印迹膜电极在pH约为5.5、浓度为1.00×10-4mol/L 的芦丁溶液中印迹,在5.00×10-3mol/L [Fe(CN)6]3-/4-溶液和0.50 mol/L KCl为电解质的混合溶液中用DPV法测定峰电流大小。如图4所示:印迹时间0~12 min 范围内,随着印迹时间的延长,分子印迹膜上印迹上的模板分子越来越多,孔穴越来越少,峰电流逐渐变小,至12 min 处峰电流达到最小,随后当印迹时间由12 min 延长至15 min 时,峰电流不再减小,达到并趋于稳定。故选择12 min 为最佳印迹时间。

图3 洗脱不同时间后的MIP/GR/Au电极在5.00×10-3 mol/L [Fe(CN)6]3-/4-溶液中的DPV曲线Fig.3 DPV curves of MIP/GR/Au electrode in 5.0×10-3 mol/L [Fe(CN)6]3-/4- solution with different elution time supporting electrolyte:0.50 mol/L KCl;scan rate:0.05 V/s.a-i:0,1,2,3,4,5,6,7,8 min.

图4 吸附不同时间后的MIP/GR/Au电极在5.00×10-3 mol/L [Fe(CN)6]3-/4-溶液中的DPV图Fig.4 DPV curves of MIP/GR/Au electrode in 5.00×10-3 mol/L [Fe(CN)6]3-/4- solution with different adsorption time supporting electrolyte:0.50 mol/L KCl;scan rate:0.05 V/s.a-f:0,3,6,9,12,15 min.

2.5 分子印迹膜电化学响应曲线

图5 印迹不同浓度芦丁的MIP/GR/Au电极的差分脉冲伏安曲线;插图为校准曲线Fig.5 DPV curves of MIP/GR/Au electrode rebinding with rutin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Insert is the calibration curves of peak current vs rutin concentration a-i:4.4,8.8,18,26,35,70,140,210,280 μmol/L.

在最优条件下,对不同浓度的芦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Fe(CN)6]3-/4-的峰电流值与芦丁浓度在4.40×10-6~2.80×10-4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峰电流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如图5所示,其线性方程为:I(μA)= 7.115lgc(mol/L)+5.051,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55,检测限为1.46×10-6mol/L。

2.6 干扰实验

在最优实验条件下,选取与芦丁结构相似的槲皮素和桑色素作为干扰物质,考察芦丁分子印迹传感器对芦丁分子的选择性。在浓度为1.00×10-5mol/L的芦丁溶液中将具有印迹孔穴的分子印迹传感器浸泡其中,实验表明15 min 后峰电流明显减小,这说明芦丁能够被印迹膜的分子空穴识别,同样将此传感器先后放入1.00×10-5mol/L溶度的桑色素和槲皮素溶液中,两者的峰电流基本不发生变化,根据允许干扰量为引起峰电流改变量 ±10.0%进行计算,10倍槲皮素和15倍桑色素不干扰芦丁含量的测定。表明此传感器对芦丁具有较好的选择性。

2.7 样品的测定

称取5.00 g 黑茶3份,分别放入250 mL 的圆底烧瓶中,加95%乙醇100 mL回流60 min,过滤后离心,调节其pH值为5.5,按上述条件测定,得到峰电流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出芦丁的含量并进行加标回收率测定,其结果如表1所示。该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回收率为96.8%~104.0%,其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2.5%。

表1 样品测定结果和回收率(n=5)Table 1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samples and recoveries(n=5)

3 结论

采用滴涂法将GR修饰在Au电极表面,用CV法和DPV法对修饰的Au电极进行电化学表征,研究结果表明GR修饰的Au电极性能稳定,信号更灵敏,可将其用于传感器的制备。进一步在GR修饰的Au电极表面电聚合制备具有特异性识别孔穴的芦丁分子印迹敏感膜,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实现了该传感器对芦丁的检测,检测限为1.46×10-6mol/L。

猜你喜欢
印迹芦丁电化学
马 浩
走进大美滇西·探寻红色印迹
电化学中的防护墙——离子交换膜
关于量子电化学
成长印迹
电化学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Na掺杂Li3V2(PO4)3/C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
响应面法优化辣木中多糖和芦丁的超声提取工艺
芦丁-二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物理化学表征及体外溶出研究
葛根素、大豆素、槲皮素及芦丁体外抗氧化活性与构效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