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霞
摘要:在课堂教学,几乎每位教师每节课都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其中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在合作学习中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如何解决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化,使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成为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生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对策
当前,“生本课堂”教学改革正在我县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生本课堂”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倡导的有效学习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实现质疑、释疑等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自学、互学、对学,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学习效果。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达到学生共同进步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于实现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合理的学习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人人体验成功、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合作学习中的每个学习小组均为一个小集体。合作学习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小集体发挥“兵教兵、兵帮兵”的作用,完成探究任务。因此,小组内部人员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认真考察学生个性差异、能力特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爱好、成绩差异等因素做详细了解,进行异质分组后,在组内对每个组员还须进行合理的分工,角色的调配。组长要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在自己完成好任务的前提下,组内其他不会的他应负责讲解。同时他还应该检查、督促组内成员的完成情况。在小组学习中,成员研究并讨论疑难问题,还相互评改作业、举行小测验或自我测试等等。
(二)合理安排合作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也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适时而用,不可滥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合作交流,有的教学内容不需要合作交流,只适合教师讲解、演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现状进行选择是否该进行合作交流。合作学习的内容要难易适度,如果所布置的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不但耽误时间,而且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如果合作要完成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假思索、轻而易举就可得到答案,这样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吃,千万不要过于简单。否则,在没有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不起任何作用的劳动。
(三)做好小组合作中的老师角色。
教师不是旁观者,不能只听学生汇报、看看学生展示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需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过程,循序渐进。学生的合作讨论自控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欠缺,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既关注局部,又顾及全班;既把握讨论问题的讨论进度,又把握讨论问题的中心。对讨论有困难无序或偏离主题的要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引导,但又要放手让学生大胆讨论。合作学习不只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四)建立鼓励评价机制。
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要加强激励评价。同时在教学中坚持不懈的进行课堂评价,每节课都要坚持评选出优秀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每日评选出本组的“优秀小组发言人”和“优秀展示者”以及“最佳质疑者”,班级每周利用班会时间评选出本班的优秀学习小组2个。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努力方向
(一)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通过各项评价能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每个人都有机会听取意见,认识自我。学生能在评价中学习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接纳别人的意见,敢于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矫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与提高自我。
(二)小组合作学习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独立性增强,自学能力提高了;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每个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参与状态中,堂堂有收获,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人人进步,人人成功。
(四)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人与人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优秀品质和主动学习能力。在课上,问题由学生提出,结论由学生归纳,方法由学生探索,结果由学生评价,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生大都具有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有自己的新思路、新设计,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暢通、方法灵活、有深度,这样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极为有效的。
(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成为了学生的朋友,不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服务者。教师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做到亲切、平等、民主、和谐,使学生体验到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