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凤
摘 要:柏拉图“哲学王”思想建立在对个人、国家、世界进行划分的假设基础之上,具有两重内涵,其内涵认为只有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或者统治者培养哲学家品质时,方能达到最好的治理效果。这一观念实质是主张哲学家品质和管理者地位结合使得管理更有成效。从管理学的视角看,“哲学王”思想具有两方面合理性,第一,哲学家具有爱智、勇敢、节制、正义等四种基本特质,管理者培养这些品质可以掌握管理的本质和规律,让每一个组织成员各尽其职各尽所能,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第二,管理需要专业知识,哲学家作为真理追求者和知识拥有者,同时掌握管理者的权力,在发挥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的过程中,促使管理更有成效。
关键词:哲学王;合理性;管理;成效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5.052
在柏拉图看来,哲学王是真正的哲学家,具有理性、热爱智慧,追求真理,是仅少数拥有知识的人。他在《理想国》中提出:“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可见,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紧紧围绕着美德、理性、智慧、正义、幸福、管理等内容,强调哲学家特质和管理权力结合对于管理目标的重要性。尽管这一观念具有夸大化和理想化的成分,但是其中关于管理者的素质要求、职能发挥等思想蕴含一定的先进性,在组织竞争日益激烈和管理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有利于指导管理者应对管理对象复杂化以及管理活动多样化的双重挑战。 因而“哲学王”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价值,值得我们站在管理学的角度进行探究和分析。
1 “哲学王”观念解读
“哲学王”观念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构筑一个有序、正义、和谐的理想国度。在柏拉图看来,治理城邦是一门专门的知识,只有哲学王能够掌握这方面知识,并且利用自身的智慧和美德去指导全体公民共同建立一个正义的国家。总的来看,“哲学王”观念建立在三大假设基础之上,具有两重内涵思想,一个实质主张。
1.1 三大假设
柏拉图“哲学王”观念建立在对个人、国家和世界进行划分的假设基础上。首先,他认为人的美德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等四种基本类型,人的灵魂包括理性、激情、欲望三个部分。柏拉图认为,节制表现为控制快乐和欲望的能力,具有协调与和谐的性质。正义即根据自己天性做本分的事情;国家的正义则指人人都能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发挥功能,各尽其职互不干涉。对于人的灵魂,柏拉图将它分为理性、激情、欲望三个部分,理性是對真理的追求,属于爱智、爱学的部分;激情遵循理性的指导,是爱胜、爱敬的部分;欲望则列入爱钱、爱利的部分。在柏拉图看来,当人的情感和性格具有某种美德的成分时,就能得到相应美德的名称。根据人的天性美德和社会需要,柏拉图将国家包括统治者(护卫者)、辅助者、生产者三个阶级。此外,他将世界分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现实中的可见世界是对理念的可知世界的复制和模仿,只有运用理性才能认识理念,掌握世界真正的知识。
1.2 两重内涵与一个实质
基于以上假设,柏拉图提出城邦整体的正义和幸福是最高的管理目标。在他看来,管理国家是一门专门的知识,需要智慧和理性指导,而哲学家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运用理性把握事物本质的人。因此,可从中提炼 “哲学王”观念的两重内涵,一、哲学家敢于追求真理,具有爱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等品质,因而只有哲学家才能胜任管理者地位,使治理效果达到最优。这里强调管理者培养哲学家品质对管理效果的重要性,即“王”要结合“哲学”方能使管理效果更优化;二、由于管理、指挥、计划等属于心灵的特有功能,哲学家具有最多智慧和美德的心灵,能够运用理性指导自己,并且引导他人接受善的管理,因而哲学家必须掌握管理权力,执行管理过程中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五大职能。这里说明哲学家掌握管理者地位的必要性,即强调“哲学”要成为“王”才能实现管理目标最优化。这一思想难免具有夸大的成分,但是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从管理学的视角看,管理者培养哲学家品质可以掌握管理的本质和规律,运用美德和智慧管理自身、成员乃至组织,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哲学家掌握管理者的权力,在发挥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的过程中,有利于组织目标明朗化、职能清晰化,领导的影响力更为深远、整体更加协调、组织发展进程更具可控性,促使管理更有成效。
2 管理者培养哲学家品质利于实现组织最优目标
2.1 哲学家具有四大基本特质
他将人的基本特质概括为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种,他在文中指出:“有某些公民具有一种知识,这种知识并不是用来考虑国中某个特定方面事情的,而只是用来考虑整个国家大事,改进它的对内对外关系的…它是深谋远虑的,真正有智慧的。”他强调智慧是仅少数人把握的按照自然规律和天性的理智知识,具有整体性和指导性。有智慧的人是在理性指导下具有整体思考的知识和能力的最少数;勇敢的人知道什么是真正应该畏惧的,并且具有保持这种信念的激情;节制的人则是能够运用理智指导使内心的激情和欲望达到彼此协调,即能够运用理智控制快乐和欲望的人,根据天性做好分内的事情,使内在品质在智慧指导下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的整体。在柏拉图看来,真正的哲学家是眼睛盯着真理的人,具有爱智慧的天性。正因为真正的哲学家爱智慧的全部,其欲望被引导向知识和理性,不会将物质享受和肉体快乐看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所以具有节制的品质。又由于哲学家总是追求完整和完全的事物,能够观察和研究一切实在,可推出胆怯和狭隘不属于哲学家的天性。综上,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哲学家既不是胆小贪财之人,也不是无知狭隘之辈,在自身性格上达到一种和谐适当的状态,懂得根据自己的天性进行学习和工作,因而是具有正义品质的人。
2.2 哲学家兼具其他优良品性endprint
除了上述四种基本特质外,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具有豁达大度、聪慧敏锐、温和公正的优良品性。正如他所说:“一个人如果不是天赋具有良好的记忆,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他是不能很好地从事哲学学习的。”此外,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具有知识和美德,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曾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观点,认为神将“善”平等地分给所有事物,体现在人身上的“善”就是美德。柏拉图继承了这样的观点,认为懂得事物实在知识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美德。哲学家本身具有爱好真理、记忆力良好、理解能力强的天赋,加上对数学、几何、辩证法等课程的学习,能够理性地洞悉万物的本原,具备最高的知识,因此哲学家是少数能够了解和把握绝对的善的人。哲学家本身不具备管理权力的欲望,只是在挖掘管理本质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城邦整体幸福的向往,具备了管理国家和人民的知识和能力,因而成为管理城邦的不二人选。
2.3 实现管理最优目标
柏拉图认为管理的最优目标是通过正义原则实现组织的整体幸福与和谐,正如他所说:“我们的立法不是为城邦任何一个阶级的特殊幸福,而是为了造就全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幸福……使全体公民彼此协调和谐,使他们把各自能向集体提供的利益让大家分享……让他们不致各行其是,把他们团结成为一个不可分的城邦公民集体。”其中的“各行其是”即是达到正义,”同时,最优目标是实现最高的善,“我们作为这个国家的建立者的职责就是迫使最好的灵魂达到最高的知识,看见善,并上升到那个高度……。”可见,柏拉图强调实现组织的整体幸福与至善。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具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温和、大度、敏锐等特质,且具有美德和知识,因而能够掌握管理的本质和规律,指导组织成员克制欲望,按照自己的美德正确发挥功能,有利于促进组织整体幸福即管理最优目标的实现。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构架中,柏拉图论证了管理者培养哲学家品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 哲学家掌握管理者权力使管理更有成效
管理是促使组织内的成员共同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管理者的职能可概况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五种。作为真理追求者的哲学家掌握管理者权力,按照管理规律为组织成员营造协调稳定的状态,使得管理活动在组织控制的有效范围内运行,有利于管理更有成效。
3.1 哲学家最具管理、计划、指挥心灵
柏拉图曾指出管理、计划、指挥是心灵的特有功能,哲学家最拥有勇敢和智慧心灵,因而最具备管理、计划、指挥功能。柏拉图曾指出管理、计划、指挥是心灵的特有功能,哲学家拥有勇敢和智慧心灵,能够精确灵活地发挥管理者的计划职能。组织的目的是为了设计和维持一种职务结构,使人们能够为组织目标而有效工作。指挥强调引导组织成员有效而出色地实现组织目标,这就要求管理者透彻地了解组织成员,最大限度发挥成员的积极性。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十分重视分工的重要性,将城邦分成三个阶层,认为每个阶层的人都必须执行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在他看来,城邦的管理需要能够掌控未来发展方向、为城邦确立宗旨目标、领导全体公民实现目标的人。柏拉图指出:“我们必须劝导护卫者及其辅助者,竭力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也劝导其他的人……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他强调哲学家具有爱智慧和理性的天赋,让成员在适合的工作中各尽其职各尽所能,有利于实现组织整体目标,以此说明哲学家最合适执行组织职能和指挥职能。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柏拉图的分工理论前瞻性地看到了人性在管理中的影响,保障了人们从事各行各业的生活需要,为组织成员明确工作要求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同时为后人进行职能分配等相关的管理研究提供指导原则,部分构成了“哲学王”思想合理性的前提。
3.2 哲学家是发挥协调与控制职能的最佳人选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最富有正义和节制精神,因而是发挥协调与控制职能的最佳人选。在看他看来,哲学家富有正义品质,最具协调能力,“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由于一般人接触可见世界,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而哲学家能够追求真理和洞悉万物本原,能够运用理性和智慧克制自己的欲望,使组织变成一个和谐有序的整体。就现代的管理活动而言,协调是指组织各方面相互和谐、相互配合的状态,强调人们追求共同目标的一致行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不仅要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尽最大努力发挥功能,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種相互配合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合作关系。在现实管理活动中,控制指证实组织的各项工作是否和计划相符,强调及时纠正组织在运行过程出现的偏差,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哲学家不仅可以管理好自己内部,而且尽可能指引人们接受最善的管理,因而是发挥控制职能的最佳人选。正如他说:“受神圣的智慧者的统治对于大家都是比较善的,当然,智慧和控制管理最好来自自身内部,否则就必须从外部强加。”综上可得,哲学家始终遵从理性引导,最具正义和节制品质,在发挥协调和控制职能的过程中最能管理自我和引导他人,因而是最优秀的管理者。
4 总评
柏拉图一度称赞哲学家,认为他们是最优秀的人,不仅具备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等基本特质,还具有温和、大度、敏锐等优良品性,是实现组织整体幸福和正义的最优秀的管理者。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一个兼具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优秀特质的人,能够指导成员在组织中各尽其职;同时将抽象概括管理知识和现实运用管理理论这两种能力融合为一体的人具备了实现组织最优目标的条件,的确存在成为优秀管理者的可能性;其次,柏拉图关于个人正义与城邦幸福的观点和现代管理理论中关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组织成员和组织目标之间构建共同愿景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总体来说,“哲学王”思想看到了管理人格在管理活动中的影响,有利于指导现代管理者在发挥职能过程中向“哲学家”靠近,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和现实价值。
但是,“哲学王”这一思想具有理想化和难以实现的局限性。首先,“哲学王”的三大假设基础是存在矛盾的,尤其是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意见和知识的划分,柏拉图认为哲学家生活在可知世界中,拥有知识,一般人生活在可见世界中,产生意见,可见世界是对可知世界的模拟,问题就在于,哲学家生活在理念的可知世界中,如果哲学王要进行管理就必须从理念世界进入现实世界,这与他说的两个世界不能共通是自相矛盾的。其次,就哲学王的培养而言,成本过高,他认为要从小对品质优良的人进行考察,并且加以音乐和体育的训练,数学、几何、辩证法等课程的学习。这在现实管理活动中具有成本高而见效慢的缺点,因而不具可行性。再者,真正的哲学家是真理的追求者,他的爱好和志向只在于发现事物的本质,无法分散多余的精力去履行管理职责;最后,柏拉图自身也意识到,一个人很难同时具有哲学家的四种基本特质和其他优良品性,并且人在生活环境中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而很难呈现出全面的哲学家的特质,注定是难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