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思考

2017-10-13 22:14万家川
求知导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公共体育教改健康教育

万家川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高等学校公共体育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健康教育是教学改革的方向,并提出三点思考:①改变教学模式,适应健康教育;②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③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体现健康教育。

关键词:健康教育;高校;公共体育;教改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学校公共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高等学校公共体育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教学改革所应该解决的。

1.学生体育成绩与实际体质情况不符

王爱民等人的调查研究显示,学生体育课成绩优秀率为39.37%,良好率为47.82,合格率为9.70%,优秀率过高。而近年来,学生体质状况不佳,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体育考核中存在标准低、执行不严格等问题,导致学生体育成绩普遍偏高。

2.学生片面追求体育成绩,缺乏锻炼的主观积极性

由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影响,学生呈现高考试能力、低实践能力的情况,特别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要求将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存入学生档案,低于50分结业处理情况出现后,学生针对体育应试心理强烈,片面追求成绩。而高等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理念、掌握运动技能的精神,学生无法理会。

3.教学内容忽视人文素养及科学锻炼知识

体育具备增强学生体魄、培养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功能。在沈辉对江苏大学生的调查中显示,64.2%调查者认为体育课内容针对性差,80%调查者认为体育教学观念陈旧,存在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情况。

二、健康教育必要性

1.增强学生体质的本质需求

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不止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体质健康,更高的要求是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还能继续保持。这就要求高校在大学期间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其掌握科学锻炼知识。当前高校体育过于强调运动实践技能的教授,忽视了运动兴趣的培养。没有兴趣的内在动因,学生就无法坚持,不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2. 学生心理的需求

心理是外在行动的内在动因,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个人发展的基本条件。大学生心理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热点,但由于传统教育观念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矛盾,不良的心理应激在大學生群体中得以放大,极端案例时有发生。

对于调整不良的心理应激,体育有其独特的作用。运动过程中,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密切配合,通过神经信号及激素水平的变化,消极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

三、公共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构建思路

1.教学模式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进行尝试,以激活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如上海师范大学的“三自主式”、福建师范大学的“主副项制”、中山大学“二二一”模式等,对教学整体框架重新设计,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进行锻炼。

2.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体育理论包含体育人文和科学锻炼知识两个板块,两者相辅相成。美国高校认为体育理论与运动实践同等重要,70%以上高校要求学生学习相关体育健康知识。国内高校也开始学习实施,笔者所在高校,每学期开设两次体育理论课程,涵盖大学体育概论、体育保健、医疗体育相关内容,使学生对运动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过于重视运动实践能力,而对于理论知识、课外参与度、体育锻炼习惯的考察相对较少。有调查显示68.6%的学生希望将课外参与度体现在成绩组成中。

参考文献:

[1]王爱民,张柳霞,刘海元.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考试改革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4):500-507.

[2]沈 辉,茅菊兰.江苏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121-122.

[3]郭仁强.上海市普通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4]向剑锋.美国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现状及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72-377.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共体育教改健康教育
以私立华联学院为例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构想
以私立华联学院为例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构想
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swot分析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烧伤护理中的应用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初步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印刷色彩管理课程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