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的路径探索与研究

2017-10-13 10:36付静
求知导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高校

付静

摘 要:目前高校资助体系兼容性不高、学生所提供的贫困证明可信度不足等因素较大程度地影响了高校资助工作开展的精准程度。因此,如何对贫困生进行精准认定,形成科学有效的资助模式,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文章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在大数据背景下,为高校精准资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精准资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党中央和国务院针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高度重视,通过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贫困生补助、少数民族津贴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学生的求学之路提供了保障,较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对于学费的顾虑。

然而,高校在开展贫困学生入库的过程当中,隐性贫困以及虚假贫困等不良现象为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同时也对高校资助的公平公正的程度和精准程度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对贫困学生进行精准的认定,如何准确地排除隐性贫困和虚假贫困等问题,是我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精准资助的问题

1.资助体系兼容性不强

目前,我国的资助资金的保障系统主要是以财政资金作为主体,学校和社会资金则以辅助的形式出现在整个系统中。而整个系统涉及许多的部门,资助的部门以及资助的方式也在呈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因此只能通过使用资助管理系统的方式,来对资助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然而,各资助部门和高校资助系统之间的兼容性不高,所拟定的标准也有所差异,因此很难实现数据共通,进而导致漏报、不报以及重报的现象极容易发生,这也就大幅度地降低了整个资助系统的高效性和公平性。因此,资助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应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对整个系统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筹算,真正地实现资源数据的共同分享,从而提高资助的高效性。

2.贫困证明存在虚假情况

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对受助的对象进行及时、客观以及准确的认定,是十分重要的前提基础。然而,长时间以来,我国对于贫困学生的评判标准过于重视内容上的描述,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量化。即对于贫困生的认定,只是局限于受助对象的自我情况阐述以及评议小组主观的情感判断。在判断的形式中,贫困证明和高校家庭情况调查表都是由申请人自己回家庭所在地办理,然后由高校统一进行搜集整理和上报。申请人所提供的贫困证明大多数是由自己对家庭情况进行说明,然后经由相关的政府部门盖章,并完成审定。相关政府部门在盖章的时候,对申请对象的真实情况是否进行过详细调查、核实与走访,目前尚未可知。正因为如此,这就使得贫困证明和高校家庭情况调查表流于形式化,在整个程序的过程当中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作弊空间和现象,而申请者所提供的贫困证明的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也大大地缩水。

二、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的路径提升

1.提高资助对象的精准性

可以通过全面收集学生的数据信息,来实现对象精准化这一目标。即收集的数据不仅要包含学生在校期间和日常活动的支出明细,还应包括学生在校内、校外发生的一系列活动时所产生的支出明细。学校的资助中心与政府的扶贫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对所收集到的分散数据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整合,将家庭困难的学生的消费情况作为参考的基础,将收集到的具有贫困证明的学生的数据信息与其进行对比,从而减少虚假贫困证明上报的数量,发现和清除虚假贫困,提高高校资助的精准程度。

2.通过大数据实现资助差异化

对贫困学生的信息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和掌握,根据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了解学生家庭贫困的原因以及贫困的程度。借助大数据的帮助,对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状况加以分析,在公示资助名单的时候加入一些人文关怀的因素,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同,制订不同的资助方案,为每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打造人性化的资助管理体系,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同时,也可以借助大数据的统计结果,对受助对象的个人能力以及未来发展数据进行预测分析,采取个性化的辅导方式对个体进行精准的帮扶,从而帮助他们摆脱心理贫困,发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08-111.

[2]张福友.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78-80.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高校
大数据背景下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刍议
“精准扶贫”思想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