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娟
[摘要]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爱写作文,能写作文,教师应在重视激发兴趣的基础上,也要重视作文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并通过多种感观从生活实践和广泛阅读中获取信息,积累素材。创新能力是作文教学的生命,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而作文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涉及到学生多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通过调动学生多种思维能力和提高创新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能力;兴趣;创新能力
“写作文难”几乎是小学生的普遍感受,一难没有内容可写;二难不知怎么写;三难不会取舍材料;四难不懂层次安排;五难语言不丰富。由此种种,都是困扰小学生作文的原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要解决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双管齐下,既要重视兴趣的激发,更要重视兴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爱写作文,能写作文,教师就应该在重视激发兴趣的基础上,还要重视作文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作文教学中总感到耗时多、费力大,但到头来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很多学生在作文体裁、形式、结构、命题、字数的框架下,习作没了灵气,缺少“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缺乏“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激情。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在作文教学中,摒弃了传统的习作要求与僵化的作文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了自由表达的氛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在作文的大草原上任意弛骋,抒肺腑之言,写心中所想,畅快淋漓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写作《我的母亲》一文,传统的习作要求是写一篇记叙文,通过典型事例,抒发对母亲的爱或对母亲的赞美。这种步调一致的习作要求很可能会导致千人一面的结果,学生的独到见解与个性化的思维受到了束缚。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大胆创新,采取“同一题目,多种立意”的方法,为这一题目确定出多个主题,同时采用“同一题目,多种体裁”的方法,学生可以把《我的老师》写成散文、诗歌、小小说等形式。这样,学生的习作立意自由,可褒可贬,可抑可扬。结果,在开放习作要求的前提下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起来,一篇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个性张扬的作品脱颖而出,真正抒发了学生心海的平静、涟漪、荡漾和澎湃,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成什么文章。”生活是作文素材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还可以抓住学生爱玩这一特点,在游戏所带来的快乐和兴奋还没有消失时,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那就容易得多了。如带学生去郊外野游。临行前,我强调:“今天大家要尽情的玩,然后把最有意思的事记下来。结果30多位同学的作文各具特色,而且言辞恰当,感情真挚,就连平时一写作文就头疼的学生也能写出一两个好段落。真是“游遍千山水,下笔如有神”完全一改往日的“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干咬铅笔头”的局面。究其原因,是他们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写作兴趣。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抓住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使学生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让学生相信“我能写”。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写作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写作成功的体验,这样更加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
二、要善于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即使有好的素材也未必能捕捉到,往往出现面对作文题目而下笔无言的窘状。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并通过多种感观从生活实践和广泛阅读中获取信息,积累写作材料。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作文材料,有物可写,有事可叙,有人可赞,有情可抒,自然就喜欢作文了。
1.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必须针对他们的特点,注意积极引导。小学生喜欢新奇事物,但观察事物时往往笼统、不精细、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应注意积极引导,逐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提高其观察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所以,老师有必要指导学生积极实践,丰富生活,感受生活。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校内外活动,如栽花种草,清扫白色垃圾,举办主题班队会,当一日小交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贫困山区的小朋友捐款捐物等。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实践,充实的内心感受,就会有事可写,有话可言,有情可抒了。
2.从广泛阅读中汲取营养积累素材
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充分说明了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如果说丰富学生的校内外生活解决了写作的内容,那么,广泛的阅读则是学生汲取写作营养的重要渠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知识经验,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和写作技巧。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儿童读物,如《一千零一夜》《稻草人》《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格林童话故事全集》等,让学生快活地遨游于书海,在生动曲折的情节中找到乐趣。另外,通过影视媒体开阔学生视野,以达到陶冶心灵、启迪思想、丰富情感的目的。还要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读书积累,引导他们从课内外阅读中摘录材料,写读书笔记,熟读背诵佳句、优秀片段、精彩的细节描写,以丰富他们语言材料的仓库。
三、要善于培养学生写作创新能力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想象是作文的翅膀;创新是作文的生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在作文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力求别具一格,不可千文一面。我们在进行作文指导时要讲究虚,作文评点时注重粗,并适当增加自命题和半命题的练习力度,给予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感受和心声,注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使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去选材,善于从多个角度去想他人没有想到的问题,在作文中出现創新的闪光点。
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写出自己的个性。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样事物,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作文氛围。“创造性就像种子,还需要一定的环境来培育,包括阳光、空气、土壤、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作文教学亦是如此,许多学生绞尽脑汁,穷于应付,除了的确腹内空空,缺少技巧以外,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师没有为他们创设作文的环境,没有给他们“合适”的条件。所以,老师在组织作文教学时,要充分体现民主思想。作文的命题、指导、评改都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给学生以自由创作的空间。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舒适的写作环境,这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认识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都是有益的。只有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现实生活,积累创作素材,思考人生价值,为学生营造出作文的外部环境,让学生从他们的视角,以他们的眼光去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即使他们的观察、思考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有了这样的土壤,希望的种子就会发芽,有创意的佳作自会破土而出。
在作文教学中,只有培养和发展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对作文由“厌写”变成“乐写”。小学阶段作文教学训练,教给小学生学会汲取“养料”的方法,使他们获得写作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信心,小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就一定能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申. 关于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探析[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10).
[2] 张侠. 浅析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9).
[3] 叶庆华.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探析[J].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2013,(11).
[4] 钟菊芳. 加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J]. 才智, 2011,(27)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