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泊 冯贺艳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 (天津 300480)
胃溃疡胃镜检查与病理分析
于泊 冯贺艳*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 (天津 300480)
目的:探讨和分析胃镜检查与病理分析在胃溃疡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5月~2013年4月门诊的疑似消化性溃疡患者11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病理检查与临床内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结果:116例胃溃疡患者中,良性溃疡经胃镜诊断92例,病理诊断97例,两种诊断符合率94.8%,两种诊断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溃疡经胃镜诊断9例,病理诊断15例,两种诊断符合率60.0%,两种诊断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疑似溃疡经胃镜诊断15例,病理诊断4例,两种诊断符合率26.7%,两种诊断结果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镜检查对胃溃疡的检出率较高,临床中应结合病理检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胃镜 病理分析 胃溃疡 临床诊断
胃溃疡(gastric ulcer,GU)是一种常见的消化性溃疡,该病难以治愈,极易复发,且发患者群较广[1]。胃溃疡癌变率约为6.5%~7.5%,尽早发现并逆转病情对防止发生癌变极为重要[2]。胃镜检查是应用于消化道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胃溃疡的诊断和病例分析中。本研究选取11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通过分析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测结果,探究胃镜在胃溃疡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本院2010年5月~2013年4月门诊的疑似消化性溃疡患者116例,其中男62例,女54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在(39.3±3.9)岁。患者临床表现为中上腹部的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时表现为节律性疼痛,且症状可通过服用抗酸药缓解。部分患者临床未表现典型疼痛,仅表现为上腹不适或隐痛,或伴有腹胀、反酸和嗳气等症状。
(1)胃镜诊断方法:所有患者在进行胃检查前均禁食6h以上;检查前给予解痉剂和镇静剂,采用电子胃镜对患者的胃壁、胃黏膜、胃底穹窿等部位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应注意动作轻柔,防止损伤胃壁。在检查过程中对疑似病变部位周边的黏膜组织取样,送至病理科,实施病理检查;(2)病理诊断方法:将在胃镜检查过程中钳取的样本用10%甲醛固定后,用石蜡包埋,进行HE染色,由专业病理医师对病理组织切片进行诊断评分。将胃镜诊断报告和病理诊断报告比较,进行综合分析之后确诊。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116例胃溃疡患者溃疡发病部位依次为胃角49例(42.2%)、胃体28例(24.1%)、胃窦23例(19.8%)、幽门12例(10.3%)、胃底4例(3.4%)。
116例胃溃疡患者中,良性溃疡经胃镜诊断92例,病理诊断97例,两种诊断符合率94.8%,两种诊断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溃疡经胃镜诊断9例,病理诊断15例,两种诊断符合率60.0%,两种诊断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疑似溃疡经胃镜诊断15例,病理诊断4例,两种诊断符合率26.7%,两种诊断结果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n,%)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导致的饮食不规律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胃溃疡的发病率日益增高,成为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多样,除饮食不当和精神压力以外,幽门螺杆菌造成的感染以及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部黏膜的消化均能导致胃溃疡的发生[3-4]。胃溃疡早期多体现为胃部不适、胃痛、泛酸等症状,进食之后症状可以得到缓解,因而容易被患者忽略,进而发展为比较严重的胃溃疡,严重者会伴发大出血和急性穿孔等,甚至发生癌变[5],因而及时准确地诊断胃溃疡对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影像学诊断方面,X射线造影能显示全胃以及邻近器官病变所造成的影响,且费用低廉,但难以诊断微小的溃疡和轻微的黏膜异常,而胃镜检查具有清晰的检查视野,对发病部位有直观的了解,治疗痛苦较小,治疗时间短,诊断率较高[6]。本研究中,通过胃镜检查,发现胃角和胃体的溃疡发生率较高,116例胃溃疡患者溃疡发病部位依次为胃角49例(42.2%)、胃体28例(24.1%)、胃窦23例(19.8%)、幽门12例(10.3%)、胃底4例(3.4%)。有研究报道,胃溃疡多发于胃角、胃窦和胃体部分[7],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在胃溃疡的病理学诊断方面,通过对样本的显微结构、病理类型和细胞学特征进行分析,对病灶进行准确的判断,因此,临床诊断中,病理学检测通常作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本研究发现,116例胃溃疡患者中,良性溃疡经胃镜诊断92例,病理诊断97例,良性溃疡诊断符合率较高(94.8%),两种诊断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溃疡经胃镜诊断9例,病理诊断15例,恶性溃疡诊断符合率低于良性溃疡(60.0%),两种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疑似溃疡经胃镜诊断15例,病理诊断4例,疑似溃疡诊断符合率较低(26.7%),两种诊断结果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胃镜诊断是针对胃溃疡诊断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但对于恶性溃疡和疑似溃疡的检出率较低,尤其对疑似溃疡的诊断差异明显(P<0.05),并且病理分析发现15例恶性溃疡患者中有1例产生恶性病变。有研究表明,溃疡愈合时有可能产生癌前病变,而胃镜难以观察到这种病变,因而无法分辨早期癌变的病灶[8],而病理诊断可以及时观察到细胞的变化,对癌前病变进行捕捉[9]。因而在临床运用中,应该注意将胃镜检查与病理分析相结合,通过胃镜检查观察病灶的性状,做出初步诊断,再通过病理检查判断是否发生病变,提高恶性溃疡的检出率。
[1] 王虹.慢性胃溃疡患者的针对性护理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4,33(33):167-169.
[2] 张晓红.胃溃疡胃镜检查与病理分析[J].医学信息旬刊,2011,24(8):3939.
[3] 何伟.X线胃肠造影对42例胃溃疡诊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2):195-196.
[4] 唐信科.老年胃溃疡患者及胃镜检查特点分析[J].大家健康旬刊,2015,9(1):47-48.
[5] 钟华,廖爱军,曾斌,等.老年胃溃疡和胃癌超声内镜与胃镜病理诊断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6):1299-1300.
[6] 卢如相.老年消化性溃疡219例胃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6):3768-3769.
[7] 谢晋予.胃溃疡胃镜检查及病理分析82例[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4,23(5):653-654.
[8] 岳淑民.高位胃溃疡20例胃镜检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4):195.
[9] 梁丽,张继新,戎龙,等.8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标本的处理及病理学评估[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6,33(9):589-597.
1006-6586(2017)18-0022-02
R573.1
A
2017-08-09
冯贺艳,通讯作者,研究方向:肝胆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