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来北京追梦的

2017-10-12 12:12文|西
读者·原创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温饱方方小海

文|西 岛

我不是来北京追梦的

文|西 岛

“我觉得北京没什么好的。”

北漂的聚会上,免不了要说两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哪里人?为什么来北京?

轮到方方了。她想了想,说:“我来北京,是因为在老家待不下去了。”

方方的老家在重庆的一个小县城。

方方是女孩。在那个县城里,家里没有儿子,仍是卡在父母、长辈们心中的一根刺。

“我从上幼儿园起,就是在姑姑家长大的。爸妈生了弟弟,计划生育查得严,不得不把我送出去。”

方方的父母都是公务员,为保住饭碗,不得不出此下策。

方方还依稀记得爸爸把她送走那天的情景。天不亮,爸爸一手提着行李,一手牵着方方,带她从家往外走。她那时还小,但也隐约察觉到爸爸要带她去一个很远的地方,而且很久都不会回来。

坐了5个小时的车,方方从重庆来到了四川。走进姑姑家,一切都陌生得很。方方想哭,但她咬紧嘴唇,拼命不让自己哭出来。

“我怕我一哭,爸爸就不会再接我回去了。”

方方安静地在屋里坐了好久,揣测爸爸走远了,才怯生生地抽泣了两下,颤悠悠地叫了一声:“爸爸。”

这时,方方听到有人在敲窗玻璃。她抬头一看,原来爸爸一直在窗外看她,没有走远。

“我看到他,马上擦了把眼泪,把鼻涕吸了回去,冲他挥手。”

方方知道,爸爸也舍不得她。

“但我没有办法原谅他们。从那时起,我对‘家’就没什么依恋了。”

方方在武汉上完大学,然后,义无反顾地离家千里,来了北京。

“我不回去不仅因为这个心结,更因为我……”方方突然拍了下桌子,“你们看得出来吧?我,我喜欢女生。”

那天,方方穿着白T恤、黑短裤,留着利落的短发,脸上不施粉黛。从背后看,活脱脱一副男生模样。

“光这身打扮,留在老家就不知要遭人背后说多少闲话。”

北京没什么好,但足以包容方方这样一个姑娘。

“在这里,我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真的,我只想像个普通人一样生活。”

说到重男轻女,赵小姐一下来劲儿了。

她来自潮汕。

“高二的暑假,我爸很难得地要跟我谈心,谁知一张口就劝我别去上大学了。”

那时恰逢金融风暴,赵小姐的爸爸做生意失败,手头紧张,想方设法节省开支,第一把火就烧到了自己女儿身上。

爸爸苦口婆心地劝说赵小姐:“女孩儿家,读再多书也是要嫁人的。嫁人后无非生儿育女,操持家务,有没有大学文凭,有什么打紧呢?不如趁现在年轻,早早挑个好人家嫁了。要嫁了有钱人,不仅下半辈子不用吃苦,还能帮爸爸解解燃眉之急呢。”

“我没答应他。只是说,从今往后,我不再向他要一分钱。”

赵小姐大一的学费,是向姥姥借来的。

“从上大一起,我就到处打工,什么活儿都干。一年后,不仅还上了姥姥的钱,还攒齐了大二的学费。”赵小姐说起这事,脸上不无得意之色。

赵小姐说她来北京是因为喜欢电影,从高中起她的理想就是做与电影相关的工作。

赵小姐如今在一家影视公司做内容总监,收入不多,工作很忙,不过她做得开心,也从未有过回乡的念头。

“回去干吗?”赵小姐一脸嫌弃,“回去了,无非就是催我结婚,催我生孩子,还非得生出个儿子不可—这种地方,换成你,你能待得下去?”

说起“待不下去”四个字,无人能比小海更有说服力。

“我老家在鸡西,鸡西你们知道吧?对,就是地理书上写的那个产煤的地方……”

2015年,全国掀起削减钢铁、煤炭产能的大潮,拥有近30万煤炭产业工人的鸡西,成了“手术刀”下的重灾区。

鸡西只是东北地区整体衰落的一个缩影,当地人对停业、破产、下岗一类的名词,早已司空见惯。

“没有办法,只能往外跑。”

我们同小海开玩笑:“三亚的东北人可多了,遍地都是东北菜馆和说东北话的人。”

小海苦笑:“三亚是好,阳光充足,空气干净,又很暖和,但毕竟远呀!谁也不想跑到离家那么远的一地儿,对不对?”

相比之下,距鸡西1000多公里的北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不会回去,主要是因为回不去了。要回老家去,只能进煤矿—我们那儿除了挖煤,没什么可做的,”小海埋怨,“就是挖煤,还得家里拼命说关系、花大钱,才有位子。”

小海伸出两个手指头,冲我们比画:“没有20万,根本别想。”

常有人说:“你们这些外地人,千里迢迢跑来北京,赚不到钱,买不起房,还在这儿混着干吗?不如早早回老家去。”

他们没有恶意,只是不理解。

他们不知道,这群人唯有来到北京,才有立足之地。

生活在当代中国的绝大多数人,不会再为温饱担忧,也不再会单纯地为温饱奔波,他们要追逐一些更高级的东西。

他们要逃避的,不再是贫穷和饥馑,而是偏见、歧视和无可奈何。

他们没有什么宏图大志,对买房也没什么奢望。他们的愿望很简单:靠勤劳和智慧生存,不被莫名其妙地歧视,不被莫名其妙的潜规则逼得无路可退。

温饱之外,这难道不也是当代人生存的刚需吗?

在北京,你经常能发现一些特立独行的人。

丁克、同性恋、不婚族、社交恐惧、性别认同障碍、父母对子女无恩论者……随便哪一条,放到中国的三四线城市,都是要被千夫所指的。

但北京不太一样。这些特立独行的人在这里能比较自由地生活,比较畅快地呼吸。哪怕别人有所不满,碍于教养,也很少会当面骂他们“变态”。

在他们的老家,邻里乡亲是不忌讳做这些的。他们甚至还会因自己的行为而产生一些莫名的快感,觉得自己是在替天行道。

北京不是遍地财富的黄金乡,不是上帝许诺的奶与蜜之地。北京承诺不了你存款、房子、期权、股票和公司,北京能承诺的,只有灵魂深处的自由自在和渗透到每个人骨子里的包容。这里能同时拥有全中国最多的顶级富豪与诗人、作家、流浪歌手,不是一个偶然。

当许多人埋怨待在北京发不了财、买不了房时,还有这么一大群人,真心感激北京。

他们来到北京,不为扬名立万,只求谋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他们爱着北京,不管北京是不是同样爱着他们。

猜你喜欢
温饱方方小海
蜘蛛(外一首)
80年代款的媳妇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那些有意思的生活
以一己之力拯救尴尬的都是勇士
酒桌上就不该谈生意的事
圆圆和方方
数说70年
标准保“温饱” 特色促“小康”
圆圆和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