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英
摘要:对素质教学起到关键作用的一个环节,就是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积极的推进。而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教研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怎样进行新课程改革。教师有针对性的对问题进行有创意的设置,在确定辩题之后,确定正反两方的观点,让全体学生进行自主的选择,并且形成一定的组织形式,对于自己的见解,运用一定的事实在辩论课堂上进行说明,以此为基础来反驳对方的论点,以上这种教学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辩论式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充分利用辩论式教学法,就可以更好的体现出新课程价值观,也就是以学生为本。想要在辩论式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就应该改变学生以往被动的接收、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中学;思想品德;辩论式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28-01
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思想教育更加注重的,对学生的参与、活动实践和自主探究进行有效的强化,对教材知识体系则进行了淡化,所以,“思想政治”课就被改为“思想品德”课。而教师在这种变化中就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观念,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改革。解放自己以往知识传授者的形象,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个性的和谐,对學生的人生进行正确的引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当前的时代发展,一味的凸显知识点、讲大道理,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
1.辩论式教学法的作用
1.1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也是教学课堂的直接参与者、合作者和受益者,在课堂辩论中学生也是主要的一个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有效的调动起来,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发现、分析、解决的能力。以往传统“填鸭式”的教学过程,通过辩论就可以变成一种有机、动态的过程,将学生的智慧之光更好的展现出来,优化教学的目的也得到了更好的是实现。
1.2 符合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特点。在对自身和所处社会生活环境进行认知和理解时,学生是这个过程的主体。学生对自身和所处社会生活环境的认知和理解是根据自己的开始的认知所建立的。而当眼前的某些现象和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发生冲突时,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原则进行再次的组织、发展和建立。所以,学生在自己生活过程中不断自觉的形成自己的认知发展,并且这种发展是向前进行的。能够让学生从自己的圈囿中走出来,诚恳、勇敢的接受对方新见解和新观点的就是课堂辩论,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就可以对问题进行更广泛、更深刻的思考和理解。
2.运用的策略
2.1 科学灌输和适当辩论。对于当前辩论和灌输二者不可兼得的错误观念教师必须进行转变。理论灌输使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基础,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方法就是灌输,但是教师对学生也应该坚持做到科学灌输,要讲究灌输的方法和艺术,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正确科学灌输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找准切入点,为了保证有情感的进行灌输,教师就应该充分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应该对辩论式教学方法进行合理运用,使学生能够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讲授式教学对某些教学内容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辩论式教学也是学生感兴趣并且能够踊跃参与的一种教学活动,对学生个体的成长和思想品德课程改革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正向价值。
2.2 促进班级团结。学生们团结互助、互相协作、沆瀣一气的过程就是辩论的过程。而"独生子女"是当前社会的一大特点,初中学生大多也是如此,因此合作分享的意识就比较弱。而通过辩论活动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更好的合作、互助和分享。思想品德教师通过辩论式教学就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交流与沟通,进行共同发展,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进行更好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就可以发现,学生们都在感叹通过一次一次的辩论活动,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拉近了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学生们在进行辩论之前,就会主动寻找搜集相关的知识与信息,学生对这些包含了很多教材外延的知识就会进行主动汲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更好的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在经过辩论之后,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更好的运用学到的知识。
3.注意事项
第一,对学生的素质要进行充分考虑,要求学生在辩论之前进行预习,并且要到位,要做到辩之有备。
第二,在选择辩题时要结合趣味和实践性。从而使辩论过程不会冷场,学生也可以有话可说,胸有成竹。
第三,辩论式教学能够成功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教师在辩论中的宏观调控。
总之,在开展课堂辩论教学时应该进行周密安排,认真组织,切忌表面功夫走过场,要做到切实有效。
参考文献:
[1] 李飞.也谈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J].教教学论坛,2011(7):30-31.
[2] 宋莉芳.以人为本,提高教育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5(47):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