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公石的书法艺术与书法教育

2017-10-11 08:04唐楷之
中华书画家 2017年9期
关键词:法度于右任草书

□ 唐楷之

胡公石的书法艺术与书法教育

□ 唐楷之

胡公石(1912-1997),江苏盐城人,是近代书法家于右任的入室弟子。胡公石以毕生精力从事标准草书的普及推广工作,成为我国著名的草书大家。他八十余年的人生历程都与书法艺术有着割舍不开的情缘。为弘扬和发展书法传统文化,特别是标准草书,胡公石数十年来锲而不舍,历尽艰辛,终于古稀之年,在其师于右任所著《标准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编写出《标准草书字汇》,这在中国草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编著的《胡公石标准草书千字文》《于右任手札》等书,亦为继承弘扬标准草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胡公石不仅致力于标准草书的理论研究,且遵循于右任“威而不猛,亦足发人深省,盖媚如无骨与剑拔弩张者,俱失之也”的论书主张,无论寒暑,临池不辍,力追“法度端严中萧散为胜”的“晋人之妙”,终得“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之韵致。胡公石还将这一艺术思想用于教育教学中。他把培养标准草书的传人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对学习“标草”的弟子,竭心尽力传授书艺,为标准草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君子彬彬 标立风骨

胡公石在书法上博览法书、精勤临池,其书师法于右任,深得于氏之笔墨形神,颇具法度,又以其清婉的风姿和秀逸的神韵,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才情,可谓神融笔畅、法韵两胜。胡公石汲取前人法书中的丰富营养,历经过数十年的刻苦实践和创新,艺臻超妙脱俗的境界。正如清人康有为所言:“若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有成效。”①胡公石在广收博取的基础上,其草书终于涵养成自家风骨。

胡公石“标草”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其一,简洁清雅,法度端严。我国的汉字,有的多达数十笔,胡公石在研究标准草书过程中,把许多笔画繁复的字,根据草书规律,简化成高明的数笔。胡公石特别重视法度,认为:“草书看似流转快捷、笔画简约,实则自有规矩、自成法度;如果不讲法度,信笔为体,聚墨成形,则必将走入‘神仙不识’的误区。”②在写草书时,他尤其强调“准确”两字。所谓准确,就是草书中的笔路必须明确清晰、不能含浑。只有准确,才能易识易写。“凡交笔、触笔处应十分谨慎,宜联则联,宜断则断,而宁断勿联。”③唯此,胡公石的草书彰显出从容不迫、君子彬彬的儒雅气息。

其二,使转灵便,气韵生动。胡公石一贯反对用笔僵死,主张使转灵活。他说:“古人和今人的字,初看笔画相差无几,细视则妍媸自别。”④不同者即“死”与“活”之分。他把“活”作为努力追求的一字金丹,锲而不舍。所以胡公石的字,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毫无牵强做作之俗态。细观胡公石的标准草书,虽通篇上下字字独立,却给人以形虽断而意接、笔不联而气贯,江河奔泻、一气呵成的感受。加之笔酣墨饱,神采飞扬,其书自然显得圆融遒健,气韵不俗。

观胡公石的标准草书艺术,从中可见他不懈致力“于体”书风,追求于右任的法脉真传,但又努力注入自己对“标草”的深切体认与卓识,风规自远而面貌别异。就风格而言,于书老辣雄厚,胡书遒劲俊逸。就用笔而言,于书古拙苍劲,多北魏意态;胡书温润流便,多出几分晋唐韵致。就用墨而言,于书浓淡枯湿跳宕变化强烈,胡书空灵和润泽,过渡平缓。总之,由于二人的地位、性情、禀赋、气质、学养的种种不同,书风各异。书法评论家尹旭评述胡公石的书法艺术个性为:“淡、雅、清、秀。淡者,恬淡无为,自然直率,不造作、不卖弄、不显露;雅者,文质彬彬,雍容闲雅,不粗野、不狂躁、不乖戾;清者,神清气朗,轻松自如,不浊滞、不紧张、不窘迫;秀者,秀丽妩媚,姿致翩翩,不丑怪、不生硬、不狂狷。总之,胡公石的书风不是骤雨狂风、金戈铁马,而是柳浪闻莺、荷塘月色。”⑤其“标草”艺术肥不臃肿、瘦不纤弱,秀而不浮、拙而不俗,于法度端严中得萧疏之胜,得君子坦荡、文气儒雅之神韵,在“标草”一脉特立风骨。

二、标草盖世 静心传代

在书法教育方面,胡公石有着独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他批评书坛“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的不良风气,反对急功近利,主张学习书法应像唐人韩愈所言:“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心专志一,治学严谨,他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们的做人和学艺修为。

明末清初书家傅山所云:“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在教学过程中,胡公石常言,学书要先学做人。做人必须懂得仁爱得心、勤勉得智的道理。在继承优良传统的过程中,强调要脚踏实地,不能投机取巧。他为人恭谦,不争名大誉高,尤不许学生称他大师、泰斗。他反对吹捧过誉,这些今天仍然警醒着我们。

在书法学习上,胡公石将自己的学书经验归纳为四个字:“读、摹、临、创”。他说:“读,可以得其趣;摹,可以得其形;临,可以得其神;创,可以得其新。有了范本字帖,仅在用时临临写写,对原迹的形体、用笔的旨意,是不会有深刻印象的,更谈不上情趣了。古人读帖,往往日以继月,月以继年,始能通其理而得其秘。所以认真阅读和欣赏字帖是很必要的。摹,就是对手迹的结构、如点的高低、肥瘦、轻重;笔画的横竖、枯润、粗细;结体的宽窄、纵敛、松紧;形态的大小、方圆、欹正;气势的苍劲、刚健等,都应一一细加揣摩,务期下笔得其形。临,尤其是背临,是检验自己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是否‘得其理而知其法’,是否由形似而神似。何子贞说:‘书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只有这样,既要入乎古,又要出乎古,能入能出,才能超然入化,推陈出新,达到‘创’之目的。”⑥这不仅是胡公石传授毕生学书的宝贵经验,更是他对弟子们的严格规范要求,从而保证了学书不走歪路、弯路,能够从正脉、经典入手,精勤体悟,心摹手追,入古出新。

胡公石在执运笔法方面也有着独到的体会。他主张“执笔无定法,而以中指不失自然为上”,并提出执笔“六欲”:一、执欲紧。二、掌欲虚。三、腕欲活。四、肘欲悬。五、心欲静。六、身欲端。执紧则有力,掌虚则灵便,腕活肘悬则利劲,心静则气舒字雅,身端既利于书,也有利于生理。旧的说法中,有笔正为首要者。胡公石说草书于使转波顿时,笔有不能正,或不须正,要具体分析,不能绝对化。反映在笔势的欹正上,可灵活处理,凡取正势的,应有意识地欲其欹,取欹势的,可有意识地让其正,往往取欹势的,其风韵较正势更有情趣。“势如斜而反正”就是这个道理。总之,他认为要做到气韵生动,用笔甚为重要。胡公石主张用笔要活,反对僵死。初学草书,首先要辨别方圆,留意使转、起笔和收锋。轻重缓急要适度,避免过轻或过重。过重则浊,过轻则飘,僵死之笔如死蛇挂树,面目可憎,这些都是要努力克服的弊病。这种不纠结于执笔运笔的派系争论的观点,不仅为“标草”的有效普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为由草书书写进而拓开书法艺术的风貌奠定了优秀的技法观。

在标准草书方面最能体现胡公石在书法教育上的贡献。他为继承发展标准草书事业,毕生以草书标准化、规范化为己任,全身心地致力于标准草书的整理、创补与推广和教育教学事业,在标准草书整体上硕果累累。20世纪40年代他与同仁编校出版了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80年代初期,他与屈武共同倡议重建了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并担任社长达13年之久。学社建立之后,在胡公石领导和主持下,取得了很大成绩,对标准草书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胡公石于草书的创作与教学中尤其强调书写准确、笔路清晰、遵循草法和字形正确无误的原则。他认为草书并不神秘。按照旧说,应先从篆隶学起,使方笔、圆笔有了基础,再写楷书,而草书则排在最后。但为了实用和适应社会的发展,也可以先学草书。能草而行,组织不乱;能行而楷,用笔更活。因此,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如能形神兼备,则显韵致。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最具有表现魅力的书体,古人云“世间无物非草书”,胡公石认为,学书者对草书的积累与学习是举足轻重且无可替代的。

胡公石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广博的社会阅历、精湛的书法技艺和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弘扬其师于右任开创的标准草书事业,倾其毕生精力,呕心沥血、潜心精研取得了更加丰硕的成果,为现代草书事业的推广发展开辟了光明大道。在他的引领下,标准草书的发展空前繁荣,培养了大批颇有建树的研究学者和书坛名家,成为当代书坛规模重大的艺术门派。同时,胡公石的草书作品不仅参加全国性、国际性重大书展,还先后在宁夏、苏州、北京、南京、上海、杭州等地举办了个人书法艺术展、中外草书展等,并与其师弟台湾李普同、日本金泽子卿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等地举办了于右任同门书法联展和标准草书中日联展,进一步促进了地区性和国际化的书法交融与合作。

胡公石 张志和《渔歌子》 纸本释文: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张志和《渔歌子》。胡公石。钤印:公石(朱)

(作者为广西艺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郑寒白

注释:

①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第757页。

②易新生《在法度中寻求自我—胡公石草书轴》,《忆公石—胡公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第267页。

③柴建方《胡公石草书艺术初探》,《忆公石—胡公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第238页。

④⑥柴建方《秘诀思传付·翰墨发奇香—记胡公石的草书艺术》,《忆公石—胡公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第257页。

⑤陈默石《胡公石与标准草书事业》,《忆公石—胡公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第234页。

猜你喜欢
法度于右任草书
民国多面奇才:于右任
国学赏析
康里巎巎草书谪龙说卷
望我大陆
畏法度与能自律
自作诗(草书)
《阳泉 草书赋》
素养考查有法度——也论2015年全国文综卷高考历史命题特点
书法欣赏(草书)
法无定法:禅宗法度论的审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