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公石草书艺术初探

2017-10-11 08:04柴建方
中华书画家 2017年9期
关键词:于右任草书符号

□ 柴建方

胡公石草书艺术初探

□ 柴建方

胡公石(1912-1997),江苏盐城鞍湖人。1935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毕业后师从于右任,加入于右任创办的标准草书社。曾任宁夏书画院院长,宁夏文史研究馆馆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宁夏分会名誉主席。著有《标准草书千字文》《标准草书字汇》等。

著名书法家胡公石的草书艺术,在我国当代书坛上独树一帜,名闻遐迩。

有人曾评论胡公石的草书艺术,是日臻通会,渐老渐熟,“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也有人说,胡公石和于右任的标准草书,乃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于右任以朴拙雄浑见长,胡公石则以清新婉美为优”。此论可谓是独具慧眼、一语破的,甚为精当。

胡公石,江苏盐城人,1912年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对书法也很有造诣,是他的第一位严师。家乡的文化熏陶和家庭的环境影响,使他幼年就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学临池,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下,临习锺繇的《宣示表》、褚遂良的《文皇哀册》、皇象的《急就章》及索靖的《月仪帖》《出师颂》等汉碑唐帖,为他日后在书法上的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和《十七帖》是胡公石最喜爱临习的行、草字帖。胡公石一生崇尚王羲之,这或许就是胡公石的书法风格之所以清新俊逸的渊源吧。

然而,胡公石风格形成的真正契机,乃是结识于右任之后。要了解胡公石的书法生涯及其风格特点,有必要对于右任其人、其书以及草书社和标准草书的由来,有所知晓。

于右任,陕西三原人。1879年出生于普通农家。7岁入私塾读书,刻苦用功,24岁(清光绪二十九年)中举人。因写诗“倡言革命”,为清末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容,只身潜逃上海。在流亡日本时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积极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北伐期间,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后来长期出任国民党监察院院长,1964年在台湾逝世。

于右任学识渊博,收藏宏富。他对书法艺术造诣精深,他早期的楷书、中期的魏体行书、晚年的标准草书,是他书法生涯上的三个里程碑。他十分喜爱魏碑书体,曾于军旅之中,“曳杖寻碑去,城南日往还”,“洗涤摩崖上,徘徊造像间”(于右任《民十药王山访碑之作》),苦心搜求散失民间的北魏墓志和造像记刻石。他把290余方汉魏六朝墓志刻石捐献给西安碑林,为保存祖国书法文物做出了贡献。

于右任对草书的研究和贡献,尤其令人敬佩。他认为,草书是我国各种字体中最富有艺术性、最有发展前途的字体。在所作《百字令·题标准草书》中,于右任说标准草书“是中华民族自强工具”,他深为“章、今、狂在沉埋久矣,谁顾”而感到难过,决心“敬招同志,来为学术开路”。遂于1932年,在上海成立了“标准草书社”,聚集有志于祖国书法事业的一些青年人,进行研究和改革。这样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研究草书,在我国草书史上甚至整个书法史上,也是一个空前的创举。更何况他们要“发草书千年不传之秘诀”,“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扬全族传统之利器”,以达“与各国各族竞其优劣”的目的,这是多么雄伟、豪迈的气魄。恰值此时,在上海暨南大学中文系读书的胡公石,结识了于右任。1935年,胡公石进入草书社,成为于右任的得力助手和高足。

在于右任的主持下,刘延涛、胡公石、李生芳等几位青年人,将我国历代草书做了系统的整理。他们认为,一个字有几种甚至几十种写法,组织混乱,形式互异;其次,古代一些书法理论家,把草书说得过于玄虚和神化,致使草书的普及增加了困难;另外,草书的联笔太多,写来虽然迅捷,却使许多人不能认识。有时,只一点之差,便俨然两字。要想普及草书,必须进行规范。为此,他们下决心,找出症结,“为过去草书作一总结账,为将来文字开一新道路”。以广泛流传的《千字文》为蓝本,确定“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条原则(于右任《标准草书·自序》)。经过反复的甄别、推敲,撷取前人的精华,翻阅数十万字的资料,从中筛选出一千个理想的草字,编印出《标准草书千字文》一书。印行之后,立即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欢迎,一度风靡国内外。先后曾再版十次,仍然供不应求。

于右任等人的另一贡献,就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找出了草书的结体规律。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一律用“符号”代替,例如:“赵、知、竭、规、炜、劫、兢、鼓”等字,其左旁部首“走、矢、立、夫、火、去、竞、壴”等,皆可以符号“”代替,简称为左旁的“走”字符。又如“敦、就、轻、矛、縣、朝”等字,其左旁的部首享、京、车、矛、県等,皆可用符号“”代替,简称为左旁“享”字符。全部符号分门别类的详列于书后,前有检字表,后有释例,一目了然。只要牢记符号,便可以自由运用。这样一来,就使草书于“紊乱复杂硙硙之中,求出极其清晰严整之演变规律”(刘延涛《标准草书·后序》),由分歧而趋统一,由玄虚而归实用,彻底揭开了草书的奥秘。

据胡公石的回忆说,开始时,他们每日天不亮就起床,按照《千字文》的顺序,查阅大量的草书文献,将符合四条标准的字,采用双钩的办法摹写下来,注明出处。晚上,于右任公务之馀,一一审定。选中者编入集中,不中者再去查找。同时,以于右任为首,他们边选边临习,直到深夜。数年之内,他们既掌握了草书的全部规律,也练就一手绝妙的标准草书。胡公石在于右任身边达13个春秋,所写的标准草书和于右任如出一辙,几乎可以乱真,曾多次为于右任代笔,而世人难辨真伪。

半个世纪过去了,胡公石虽满头华发,却壮心不已。为继承于右任开创的标准草书事业,数十年来锲而不舍,历尽艰辛,矻矻劳劳,探幽抉微,终于古稀之年,在原来《标准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编写出《标准草书字汇》一书。全书收常用汉字六千多个,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分列代表符号和单独符号的实际应用,下卷是草书标准原则释例。该书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于右任编订的标准草书字数,尤在符号上又有新的发展。根据汉字的复杂情况,除原来代表符号外,又增加了单独符号。这样,凡是能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偏旁部首的,叫做代表符号,只能代表一个偏旁部首的,叫做单独符号。代表符号由,74个增加到87个,单独符号150个,代表的部首由349部增加到384部。这两类符号,基本上概括了全部汉字中每个字的结体部位(左、右、上、下、中、左上、右上)的归宿。全书内容充实、明晰条贯,真正做到了草书结体的系统化、标准化和科学化。这是胡公石有生之年为祖国书法艺术作出的一大贡献。

胡公石 屈原《离骚》句 纸本释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胡公石。钤印:公石(朱)

胡公石一方面致力于标准草书的理论研究,一方面遵循于右任“威而不猛,亦足发人深省,盖媚如无骨,与剑拔弩张者,俱失之也”的论书主张。不论寒暑,临池不辍,力追“法度端严中兼散为胜”的“晋人之妙”。胡公石的标准草书,运笔轻灵圆畅,结体生动稳健,写来如行云流水,洒脱遒劲,令人百看不厌。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简洁、准确、优美、生动。

语言文字是人们表达思想,进行社会交流的工具。说话应言简意赅,形诸文字须简洁明了。同样在书写时愈简单便利,也愈为实用。我国的汉字,有的笔画繁多,书写起来既困难又缓慢。如撬(21画)、鳞(23画)、鑿(24画)、鬱(29画)四字,写成标准草书就变成了一画、三画、三画和两画。另外同一个字,历代草书名家写法很不统一,多的达几十种,优劣混杂,后人莫衷一是。如“虢”和“聲”字如用标准草书写来,该是多么的简便啊。

其次,准确,也是标准草书的标准之一。所谓标准,就是草书中的笔路,必须清晰明确,不能有些许含混。因为草书当中,相似之字甚多,如“守”和“宙”,“奉”和“歲”,“闻”和“宁”和“寂”,“以”“次”“竹”和“比”等字,就颇为相象。因此,在书写时必须十分小心,严格遵守法度。古人云“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初学者尤应注意。细观他的作品,笔笔准确无误,符其所言。

第三、优美是指字形的美丽。书法本身是一种艺术,而艺术就应给人以美的享受。书法的美感是通过字的形体来表现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字形怪诞,使人见而生厌,也就不成其为艺术了。

要想把字写得优美,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倘一点失所,若美女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是指一点一画都不能马虎。“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所谓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则是行笔用墨及功力而言。胡公石的标准草书,“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既刚健笃实又灵秀飘逸。

最后一点,就是气韵生动。我国南齐谢赫提出的画论“六法”,成为千馀年来绘画创作和评论的法则。位列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是艺术(包括书法和绘画)的最高境界。“书之妙道,神采为上”,胡公石的标准草书,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已达气韵生动的境地。

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序》中说“草贵流而畅”,又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书写的迅速流畅,是草书区别于其它书体的主要特点之一,更需要下苦功磨练。但是,并非下笔伊始,就乱绕一通。南宋姜白石在《续书谱》中说:“大凡学草书,先当取法张芝皇象索靖等章草,则结体平正,下笔有源,然后仿王右军申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那种为了单纯的追求迅速,忘却法度,一味地大草和狂草者,似一团乱麻,毫不足取。胡公石常常告诫后学:草书最忌“眼”多,也就是不要绕得太过份了。他说:“凡交笔、触笔处应十分谨慎,宜联则联,宜断则断,而宁断勿联。”细观胡公石的标准草书,虽通篇上下字字独立,却给人以形虽断而意接、笔不联而气贯,如江河奔泻一气呵成的感觉。加之其笔酣墨饱、神采飞扬,其书自然显得丰满遒劲、气韵不俗了。

要做到气韵生动,用笔甚为重要。胡公石主张用笔要活,反对僵死。他说,今人和古人,一般书写者和书法家,其区别则在于用笔的“死”与“活”上。初学草书,首先要辨别方圆,留意使转,起笔和收锋。轻重缓急要适度,避免过轻或过重。过重则浊,过轻则飘,僵死之笔如死蛇挂树,面目可憎,这些都是要努力克服的毛病。

有人问胡公石执笔有什么诀窍。胡公石说,他赞成“执笔无定法,而以中指不失自然为上”的主张。胡公石提出了执笔“六欲”:一、执欲紧;二、掌欲虚;三、腕欲活;四、肘欲悬;五、心欲静;六、身欲端。

胡公石 爱我中华 纸本

执紧则有力,掌虚则灵便,腕活肘悬则利劲,心静则气舒字雅,身端既利于书,也有利于生理。旧的说法中,有笔正为首要者。胡公石说草书于使转波顿时,笔有不能正,或不须正,要具体分析,不能绝对化。反映在笔势的欹正上,可灵活处理,凡取正势的,应有意识地欲其欹,取欹势的,可有意识地让其正,往往取欹势的,其风韵较正势更有情趣。“势如斜而反正”,就是这个道理。总之,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如能形神兼备,气韵也就不难生动了。

草书规范易学是件好事。但是也有人担心:都学标准草书,书法艺术的风格会不会单调,百花齐放是否成为空谈?其实,这种顾虑是多余的。“言为心声,字为心画”,就书法艺术的风格而言,功力的深浅是一个方面,同时,它处处受到书者的思想、性格、襟怀、气质和学识等多方面修养的制约。历史上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的楷书都是宗法王羲之的,但各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胡公石说,同是一篇《兰亭序》,唐代三家(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同时临写出来,却有明显的差异。其原因何在呢?正如宋代晁补之所言:“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何况“穷变态于毫端,含情调于纸上”,笔法为骨干,气韵是灵魂,各人的情况不同,风格必然不同,这是毫无疑问的。

胡公石认为,标准草书学既不难,广为普及也能办到,对我国的汉字简化与改革,定会有所裨益。值得庆贺的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胡公石的不懈努力,“标准草书学社”已经创立。标准草书的研究、推广和交流,必将揭开新的一页。■

责任编辑:郑寒白

猜你喜欢
于右任草书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民国多面奇才:于右任
康里巎巎草书谪龙说卷
望我大陆
“+”“-”符号的由来
自作诗(草书)
《阳泉 草书赋》
变符号
书法欣赏(草书)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