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曦东
【摘 要】在我国传统戏曲教学中,有一项十分关键的基本功,称作毯子功。这门功夫中的顶功更属于基本中的基本。顶功也叫“倒立”,是动作技巧训练的基础。顶功本身具有多种训练方法,且需要加入身體素质训练做辅助,借以训练学生每一个部位的协调度与灵活度。
【关键词】毯子功;顶功;训练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7-0032-01
一、顶功训练的作用
毯子功中的顶功基本上是用手撑地及用脚蹬地,在地毯上往前、往后翻腾及往侧面蹬的动作技巧。这门功夫可以强化学生腰、腿及双臂所具有的柔韧性。戏曲教学中的地面技巧训练内容里,只要涉及在地面滚翻及翻跟头的有关动作,或是用手撑地的动作,均应在此之前接受最基本的顶功训练,如此方可体现单臂、双臂或别的动作技巧的切换。《戏曲表演毯子功教材》中指出,顶功训练主要可以强化双臂及肩膀的柔韧度与支撑能力,放松四肢各个关节,提升关节柔软度,并能有效强化毯子功技巧中的基本姿势和平稳度,有助于促进呼吸及内脏器官血液循环,慢慢适应人体倒立与翻转这两类姿势,这也属于强化腰腹肌力量的一种训练方式。
二、身体素质训练
身体素质训练在许多功法的训练中都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对于顶功也不例外,同样需要身体素质训练为学生身体条件打好基础。对学生辅以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能够强化学生体质,使其在力量、速度、耐力及灵敏性方面有所提升,并使学生的爆发力及持久力得到强化。该项训练可以促使人体每一个部位加快对毯子功各个动作的适应速度。
三、顶功训练方式
不论是选择哪种顶功训练方式,均会涉及上顶、下顶。学生应面对墙壁,若有一定的把握,可以自己一个人进行训练;若训练初期对动作掌握还不熟练,也可以两人一组互为对方训练时的扶顶者。人和墙的距离要根据各个学生身高等不同状况而定,站立应是姿态放松的正步。上顶的动作要领是,先用双手撑住地面,且双手间距要和肩宽一致,接着控制腰部力量,提臀,右腿用力向后上方踢,左腿用力蹬地之后向上摆起,直至双腿碰触到墙面并在其上并拢,绷住脚面,以脚掌接触墙面,仰头、绷直双臂、提臀收腹,使身体维持直线。下顶的动作要领是收腹、提腰,双手推地,双腿先后着地,提气、立腰。
(一)直顶。倒立时,身体状态要垂直,脚尖绷紧、膝盖笔直、臀部收紧,还要注意控制背部及腹部两处的肌肉,腰要立住,还需把肩关节向上提,不能放松,将身体重心向上提到至高点,也就是双脚脚尖位置。这时的身体状态应为静止。鉴于直顶需要学生身体每一处要组成一个整体,还要借助双脚脚尖使全身重心向上提,将全身每一个位置的肌肉收紧,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并加强其每个部位机能的综合训练,重点在于提升了双臂的支撑力、耐力和腰腹肌肉的力量。
(二)拿顶。拿顶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动作训练,该动作的训练应由上下肢合作完成,这能锻炼到身体的各处肌肉及神经,六大关节均会得到锻炼。拿顶训练之前,首先应让学生清楚上顶应倾至哪个位置,如何分开两腿,选择哪个时机向上摆,为何上顶要求两腿并列、夹紧等一系列问题。
(三)塌腰顶。塌腰顶的注意事项和直顶类似,但塌腰顶时应注意上顶距墙要稍远一些,臀部和头呈背屈式与地面垂直,腰部呈半圆状。下顶时,倘若腰部呈背屈式容易压到腹部,因此下顶的过程中应增强提腰、收腹的力度,落至地面推地起身,切勿出现“拉耙”现象。塌腰顶基本上针对的是腰部柔韧性及灵活性的训练。上顶时的“临界状态”和“超等长收缩”会对之后的腾空动作与助力动作“小翻踺子”“出场踺子”等造成极大影响。塌腰顶也属于顶功训练的要点,训练时教师应注意强调其重要性并加强塌腰顶的训练。上顶时重心会出现变化,在此期间,要实现对重心的有利控制。
(四)斜顶。学生要将双脚脚尖搭至训练把杆上,切勿出现勾脚动作,并且两手要撑住地面,两臂应当绷直,脚尖、脚踝、膝盖、髋部成直线,其他形体上的要求和直顶一样。该训练方式适用于初级教学,还能和直顶交叉协同训练。
四、顶功训练注意事项
伴随学生年龄的增长,其身体素质、学习经验各方面均会发生改变,顶功训练的手法也要紧随技巧的变化而予以恰当调整。
教师还要使教学课堂具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这有利于训练的顺利展开,教师的口令传达的也会更加清晰,动作要领应对学生解释清楚,学生注意力要全程集中,动作衔接要前后分明,便于学生识别。顶功训练时,教师应对身体素质较差、心理素质不高的学生给予恰当的保护,防止学生在训练中受伤。
五、结语
顶功是戏曲功法训练中的重中之重,教师应当先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在顶功的各种训练方式中,应向学生讲清楚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之间的衔接要领。倘若学生未经过长期磨练而具备扎实的基础,便会严重影响日后的教学进度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宏.琼剧毯子功教学中的探讨[J].戏剧之家,2014(12).
[2]张哲.戏曲基本功——毯子功的重要性与教学[J].戏剧之家,201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