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流域产业发展差异化战略研究

2017-10-10 11:23王宇波熊丽娟
湖北社会科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同构汉江经济带

张 铮,王宇波,熊丽娟

(湖北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

·中部崛起与湖北发展

汉江流域产业发展差异化战略研究

张 铮,王宇波,熊丽娟

(湖北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

产业带是当今集聚资源,形成引领区域发展的战略支点。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作为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的作用日益凸显,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复兴汉江综合价值正当时。依据产业布局的相关理论,选取汉江生态经济带范围内的14个城市的相关经济发展数据,运用产业同构系数、经济联系强度以及产业专业化水平三个指标对汉江生态经济带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度量和分析。得出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同构现象明显,城市间经济联系不足,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等问题。从而,在产业布局以及政策规划上对汉江流域产业发展战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产业布局;汉江流域;经济联系强度

一、引言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阶段,产业是连接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行为的纽带,产业带流域带等的区域发展平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各地区通过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一体化等发展战略,积极构建产业承接和要素聚集的平台,以此来形成集聚效应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干流流经鄂、陕两省,流域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省市。在长江各大支流中汉江是历史上航运价值最高的河流,近代以来,汉江航运不断萎缩导致利用价值降低。随着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战略实施,汉江作为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条战略通道,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2013年10月,湖北省委在十一届

三次会议上,提出将“两圈一带”战略扩展为“两圈两带”战略,这增加的“一带”即为汉江生态经济带,标志着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正式上升为省级战略。2015年湖北省公布了《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14—2025年)》。2016年3月,国家将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中,标志着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4月和5月,湖北省分别同河南省、陕西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商合作共建汉江生态经济带。至此,鄂豫陕三省联动共推汉江生态经济发展,大力推进汉江流域保护开发。目前,湖北省重点推进与陕西、河南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旅游、交通建设、扶贫攻坚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推进鄂豫、鄂陕战略协作。相关学者也围绕汉江流域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总结了汉江经济带建设的意义和战略,[1](p8-11)对基础设施建设、[2](p435-442)文化旅游、[3](p36-40)、生态保护[4](p38-41)等开展了一些研究,但总体上,现有的研究多体现在理论及宏观战略布局层面,[5](p86-88)涉及流域内城市间、区域间的协作发展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产业布局与合作等的研究更少。

因此,本文以产业布局及贸易协作等理论为依据,以研究汉江流域产业战略差异化布局为出发点,选取汉江流域范围内城市的相关经济发展数据,运用区域产业同构系数、经济联系强度、产业专业化水平等指标,对经济带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测度与分析,探索出汉江生态经济带城市间产业错峰与协调发展路径。

二、汉江流域经济发展现状

汉江生态经济带为汉江主要干支流沿线、经济联系较为密切、以生态经济为重点的带状区域,横跨湖北、河南、陕西三省,涉及到的节点城市划分范围依据为汉江及其主要支流的流经区域。因此,汉江生态经济带在空间上包括湖北的10市(林区)的39个县(市、区)[6](p20-24)以及河南省南阳市,陕西省安康市、商洛市和汉中市,共计14个地级市(林区)。[7]具体城市如下:武汉市、孝感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随州市、荆门市、襄阳市、十堰市、神农架林区、南阳市、安康市、商洛市、汉中市。

汉江生态经济带综合实力较好,如表1所示,第一,经济总量上,2015年末,经济带常住人口约5009.31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816.4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51536.9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228.73元)。第二,产业结构上,流域内产业呈现出“二、三、一”格局,河南、陕西境内第一产业比例较高,第二产业占主导的特征十分明显;湖北境内第三产业发展较快,2015年高出河南4.71%,高出陕西6.06%。第三,主要经济指标上,社会固定投资19923.7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71.36亿元,进出口386.5万美元,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三省的比重超过30%,达到35.19%。目前,汉江流域的经济、人口等生产要素大体上呈现沿江聚集分布状态。

表1 2015年汉江生态经济带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三、区域内产业发展差异化测度

(一)错峰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资源利用效率。

以产业带为平台的区域发展模式是区域内的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使发展要素和资源在彼此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相互分工与合作、协同与共生,从而形成各个区域经济高效协调健康发展的联动过程,促进经济社会更紧密融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整体效应,提高整体竞争力,实现各个城市发展的增值效应[8]。区域经济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错峰发展的关键是区域内产业准确定位和合理布局,即各地区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建立起优势产业,并通过区域间的合作与分工,使得区域内产业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序发展,整个系统优化从而得到全面的协调。

区域内产业发展战略的好坏无法用某一个具体数据在动态上予以准确衡量,但是就产业发展的某一方面,如经济方面数据反映其发展的基本情况是可行的。因此,本文通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经济联系强度和产业专业化水平三个指标分别从区域产业同构、区域产业联系强度和区域产业专业化分工来反映汉江生态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情况。

(二)区域内产业差异化测度。

1.区域内产业相似程度的测度。

对产业同构的测度方法很多,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组织理论中谈到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概念,这个指标是最常用的,在宏观上对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作分析。本文采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法分析汉江生态经济带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同构情况,用sij产业同构系数来测度产业同构程度[9](p168-169)。产业同构系数公式如下:

公式中,两个区域用字母i和j表示,xik和xjk分别表示部门(产业或行业)k在区域i很区域j的产值比重,xik是i区域k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xjk是j区域k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sij为两个区域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其值为0≤sij≤1。sij值越大,产业同构约严重。当区域间的产业结构比较接近,彼此间的竞争就会增大,会导致恶性竞争。本文的i,j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14个城市,k为三大产业。

2.区域内经济联系强度的测度。

目前,经济地理学家引用物理学中的常用的传统引力模型来量化区域内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10](p124-125),其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Rij表示i城市与城市之家你的经济联系强度;Pi、Pj分别表示 i、j城市总人口数量,单位为万人,Gi、Gj分别表示 i、j城市的工业总值,单位为亿元,Dij为i城市与j城市间的最短交通距离,单位为公里,[11](p32-36)距离测度使用百度地图测量。因此,本文采用引力模型来衡量汉江生态经济带区域内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的强度。

3.区域内产业专业化水平的测度。

城市间产业合作以产业分工为基础,产业分工主要通过比较优势进行。因而,本文研究汉江生态经济带区域内产业专业化程度采用区位熵,区位熵是评价区域优势产业的基本分析方法,通过衡量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来评价某一产业部门的优劣势,反映某个地区某一行业在区域产业分工即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差异性[12](p113-118)。区位熵公式如下:

公式中,Gij为i城市j部门的生产总值,Gi为i城市的生产总值,Gj为背景区域j部门的生产总值,G为背景区域生产总值。本文的i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14个城市,j为三大产业。

(三)汉江流域主要城市产业差异比较。

1.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各城市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按三次产业分,2013年14个城市中,天门市第一产业比重最高,为20.3%,依次是汉中市(20.3%)和孝感市(19.6%);潜江市和襄阳市第二产业比重最高,分别是59%和57.3%;第三产业比重排名前两位的是神农架林区(49.2%)和武汉市(47.7%),比其他城市高出很多,第三位十堰(36.2%)。经过两年的发展,到2015年底,第一产业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汉中(18%)、孝感(17.8%)和天门(17.5%),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的变为襄阳(56.9%)和安康(55.3%),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的依然是林区(53.7%)和武汉(51%),且远远高于第三位的十堰(39%)。

表2 汉江生态经济带14个城市2013-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及GDP总量

第二,区域内各城市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可以将流域内城市分为4级梯队。第一梯队——武汉。作为省会城市经济基础雄厚,地区生产总值相对于其他城市遥遥领先,2013年武汉GDP为9051.27亿元,2014年已突破万亿元大关,2015年达到10905.6亿元,占到整个流域地区生产总值的42.2%。第二梯队——襄阳市、南阳市、孝感市、荆门市和十堰市。地区生产总值相对较高,均超过千亿元,而其他城市都在千亿元以下;2015年底,除了武汉市,以上五个地区依然排名前五,且地区生产总值仍保持在千亿元以上,同时汉中市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64.83亿元。第三梯队——随州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安康市和商洛市。可以看出这几个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GDP均在千亿之下。第四梯队——神农架林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经济基础最为薄弱,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8.57亿元,到2015年,神农架林区地区生产总值也仅为20.95亿元,相对于其他地区显得很低。

2.产业同构程度。

通过公式(1)计算得出表3,以明显看出,汉江生态经济带之间的产业同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根据经验判断,0.85是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的点,而以0.9作为对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进行评价时为判断标准。14个城市之间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都超过了0.9,如图1,2015年14个城市中随州和孝感,天门和孝感,荆门和仙桃、潜江,襄阳和潜江,安康和潜江、襄阳、荆门,商洛和南阳,汉中和南阳之间的产业结构系数最高,几乎接近于1。这些充分说明城市之间产业结构趋同度很大,产业同构现象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相邻的城市之间存在着重复生产建设的现象,恶性竞争,阻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资源的高效配置。

表3 2015年汉江生态经济带14个城市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表

3.产业联系强度比较。

通过公式(2)计算得出图1、图2,从而量化汉江生态经济带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可以看出,在2013-2015年间,流域内各城市与武汉,襄阳区域间的产业联系强度不断提升,各城市产业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各城市间产业联系强度存在一定的时空分异现象,不同的城市与武汉、襄阳间的联系强度存在较大的差异,且不同年份的产业联系强度有不断扩大的迹象,在空间上距离趋于缓慢衰减趋势。流域内产业空间协调水平有所提升,但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武汉与孝感的联系强度大大高于其他地区,襄阳与南阳也是如此,这说明交通距离,以及交通的便利程度是影响流域内加强经济联系的重要因素。

4.产业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运用公式(3)计算得出表4,可以看出,目前汉江生态经济带14城市中第一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主要有汉中、孝感、天门、随州、南阳、商洛;第二产业具备比较优势的城市主要有襄阳、安康、潜江、仙桃、荆门;第三产业具备比较优势的城市主要有神农架林区、武汉、十堰。各城市的产业发展各具特色,规模水平及专业化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存在相关互补性为流域内的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一般而言,区位熵大于1就表明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从流域整体来看,第一产业的区位熵几乎都大于1,只有武汉和神农架林区在1之下,而第三产业区位熵大于1的只有神农架林区和武汉,第二产业有一般的城市具有比较优势,可以看出,从整个流域来看,偏向于发展第一产业优势。从具体行业的微观角度来看,目前汉江生态经济带的产业合作协同发展初步形成,基于产业集群自身的协同效应和创新效应以及内部自我强化机制,演进趋势要表现为产业集群化。同时,汉江生态经济带各城市之间的生态合作也正在不断地深化和加强,跨地域产业链的形成是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的表现。

图1 汉江生态经济带各城市与武汉市的产业经济联系强度

图2 汉江生态经济带各城市与襄阳市的产业经济联系强度

表4 2015年汉江生态经济带14城市三次产业区位熵统计表

四、汉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内产业同构现象突出。

汉江流域内产业同构现象明显,产业链的协同能力有待提升,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但对照各地区的优势资源可以看出,这些优势并没有充分被利用,多数优势资源没能发展成为优势产业,比如,汽车零部件的同构性以及农副食品加工等产业同构明显,而产业同构有使得流域内各城市间无法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加上相关地区的优势资源种类不尽相同,依托资源比较优势发展的产业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二)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上下游,左右岸尚未完全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总体上,流域中下游经济发展快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由于自然条件因素,流域上游河谷狭窄;中游河谷较宽,沙滩多;下游流经江汉平原,河道蜿蜒曲折。流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体现了区位因素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即交通运输便利的地区其发展水平就高,其余交通运输优势不足的地区发展水平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武汉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突出;而襄阳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交通要塞,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孝感独有航空区位优势,距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仅32公里,而孝感市临空经济区距离天河机场仅仅5公里,孝感与武汉共享城市资源,体现了汉江中下游的经济走廊特点;而汉江生态经济带其他地区,特别是上游库区段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任务艰巨,原有的依靠水电优势形成的高耗能企业密集的产业结构受到冲击,加上交通运输优势不足,地区发展受到限制。其次,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相比,区域内缺乏能与其竞争的增长极,流域内具有明显的生态条件优势,但目前没能很好地将这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区域水运能力有待提高。

汉江流域具有良好的水运优势,是长江经济带带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通道,是纵贯南北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水运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但水运优势还没能完全转化为交通优势,汉江航道长期缺乏有效治理,通航标准低,运输效益差,陆路交通网不发达等都已成为汉江流域交通运输发展的瓶颈,汉江生态经济带港口码头建设滞后,目前襄阳港、仙桃港、天门港、潜江港、钟祥港和沙洋港等主要港口或港区规模较小、功能较弱、配套能力不强,没有有效对接武汉新港,尚未形成内联外接的一体化交通网络。

(四)生态与产业未能协同配合。

汉江流域生态条件优越,分布有秦巴山地、大别山区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流域内的丹江口水库在维护我国水生态安全方面具有特殊地位,神农架地区是我国生态保护领域的一面旗帜。但这些优势没能很好地融入产业的转型与发展中,区域内仍然以传统的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传统制造业深加工和传统汽车工业发展为主,具有生态特色的有机生态农业,新能源产业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五)区域内合作有待增强。

流域内沿线的基础设施落后,投入不够,以汉江为主轴的综合交通走廊还未形成,水运优势尚未凸显,多数地区陆路交通网不发达,严重制约着流域内产业的分工和协作,导致区域内只有地理上邻近的城市之间合作较为密切,比如神农架林区,商洛等地与其他地区经济联系严重不足。汉江生态经济带已成为湖北区域发展战略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但是仅靠湖北的一省之力,难以推动其有大的发展,2016年。河南、陕西和湖北三省坚定了合作战略部署,希望能早日看到三省合作的实际效益。

五、促进汉江流域产业差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研究结果及问题的总结,可以看出,汉江生态经济带还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从而流域内的系统辐射能力有限,基于汉江生态经济带各城市产业发展及联系的现状,给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实现城市多中心发展。根据产业互补、空间临近等原则,汉江生态经济带区域内应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可以首先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城市,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经济带发展。然后,对于那些经济带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的城市,按照“山区人口向城镇集中、上游人口向中下游集中”的原则,引导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区域性中心城镇集聚,减少居民生活和生产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二,深化合作,共同发展。在区域内创新合作机制,协调好上游与中下游地区的关系,促进整个汉江区域一体化进程。鄂豫陕三省要加强协同合作,三省应组成合作发展小组,建立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联合编制汉江流域发展规划,尽快制定出一套详细的发展规划,分产业、分区域、分功能区的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合作,加快推进汉江流域水源地保护、河流两岸和交通沿线生态廊道建设、建立汉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科技支撑体系,联合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监测的大数据平台等研究。

第三,建立产业联动协同机制,根据比较优势与各地产业基础,实行错位竞争,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实现经济带内各地协同发展。在此基础上按照“产业生态化”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第四,加大与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加强两带的经济一体化。深化产业分工与协调,构建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形成板块经济,整体崛起。加强基础设施对接。将汉江水道、江汉运河纳入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体系,加大对汉江中下游水运建设,引江济汉航运工程的投入,对重要港口进行升级改造。

[1]助推汉江生态经济带保护与发展——省政协常委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J].世纪行,2016,(08).

[2]田玲玲,曾菊新,董莹,刘和涛,罗静.汉江流域经济区与主体功能区布局的协同发展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

[3]田运科,李垣璋,郑妍妍.十堰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生态文化旅游中心城市的优势[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4]张静.将汉江经济带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J].政策,2014,(11).

[5]贾金荣.推动湖北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的路径探析[J].对外经贸,2015,(10).

[6]肖金成,申兵.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发展与合作[J].中国经贸导刊,2016,(08).

[7]李亚.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汉江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D].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6.

[8]王士君.城市相互作用与整合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9]张利菁,吴珂,王筱春.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同构及其对策分析[J].经济师,2015,(07).

[10]瞿伟,刘慧.基于引力模型的成渝城市群经济联系测度[J].当代经济,2015,(20).

[11]董立峰,李德一.黄河三角洲区域城市经济联系分析——以滨州市为例[J].滨州学院学报,2011,27,(01).

[12]张琳彦.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6).

责任编辑 周 刚

F127

A

1003-8477(2017)08-0062-06

张铮(1989—),女,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宇波(1963—),男,博士,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湖北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熊丽娟(1991—),女,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同构汉江经济带
巧用同构法解决压轴题
汉江春晓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汉江,为你梳妆
守望汉江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汉江之歌
多自由度行星轮系机构拓扑表示与同构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