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高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惯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要“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做是指通过教师的科学指导,辅以一定强制措施.让学生形成学习语文的自然约束力.在任何情境下都能科学而自觉学习语文。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无疑是我们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要培养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无声的老师。小学生如能主动借助工具书就能自行解决许多学习上的疑难,提高语文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实际上求助别人远不如求助字典更印象深刻。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近年来涌现了大量的语文知识、各种专业辞典等,如《唐诗鉴赏辞典》、《学生作文辞海》等,有条件的可以向学生推荐几种必备的工具书。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小学生最重要的工具书是字词典。我的建议是:小学生在课文预习时至少查五个生字词;在课堂上尽量选择典型的字词当堂动手查字典,重在义项选择;在课外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词 务必翻阅字词典,逐渐培养孩子们勤查工具书的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培养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培养自主学习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勵、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它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使学习过程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当前,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后要及时复习,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研究发现,人们对学到的新知识,一小时后只能保持44%,两天后只留下28%,6天后只剩下25%。这些数据表明,知识刚学过之后,遗忘特别快,经过较长时间以后,虽然记忆保留的量减少了,但遗忘的速度却放慢了。即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针对这一规律,要“趁热打铁”,抓紧时间及时复习、巩固,才能不断强化已经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因此,当天课堂上学过的新知识,除了该堂课上学过的新知识,当天课后还要及时再复习,绝不能只把老师布置的书写作业做完了事,应看看书,理一理知识的脉络,该背的要背,该写的要写,该想的要想。要经常复习,复习的次数要先密后疏刚学过的知识遗忘得又快又多,所以,复习的次数相对要多一些,间隔的时间也相对要短一些,即是说要经常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加深,每次复习的间隔时间也可越来越长,到了一定的时候,知识就能牢固记忆,不复习也不会忘记了。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复习的习惯,只有及时复习当天学过的东西,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学好语文,光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是不无裨益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时就课文中涉及的某一问题会产生强烈的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动机。指导学生阅读,实现“阅读教学”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从而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成为有机整体。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1.读书必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尽管我们主张广泛阅读,但要想阅读适合个性并有高效率,必须有计划。阅读计划应包括:①每学期大致应读哪些方面的书,读多少书;②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应侧重读哪些书;③每天阅读的时间安排等。
2.读书必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摘要、摘录,就是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等。动笔既是积累、整理素材的功夫,又利于识记和理解,也能改变一些同学读书走马观花和集中不了注意力的弊端。孩子年龄小,只简单的一两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3.读书必思考。波尔克指出:“读书而不动脑,等于吃饭而不消化。”这很形象地说明了边读书边思考的重要。读书与思考是获得知识的完整过程,只强调读书是把知识看成只有书本上才有,既不知道书本上的知识,是写书人思考的结果,知识是属于别人的。也不知道经过思考所得到的知识,是属于自己的,书本上也找不到。这种知识表现的是自己的智慧,别人是不具有的。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边读书边思才有意义,有深度,有内涵的。
4.读书必回想。这是最有用的习惯之一,因为根据遗忘规律,学的东西总会大量遗忘,要想记忆保持更长时间,就必须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读完一节回过头来想一想,等于进行了一次复习,而这次复习又经过概括、整理、理解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能从整体上对阅读对象留下深刻印象。这虽然花不了多少时间,但很少有同学能坚持下去,故要格外下功夫。
5.读书必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课外阅读总量六年不少于150万字,并着重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从而开发潜能,培养个性,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要培养勤写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使用才能练习成熟练技能的。因此,学好语文必须多写,养成乐于写,勤于写的习惯。每一名学生都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实践证明:写日记是积累作文素材,促使学生留心观察的有效方法;是练习作文基本功的最佳方式。写日记不拘文体,字数,写自已的成长经历,写自已的快乐生活,写自己的生活见闻,并注重自我评价。教师、家长给予提示和鼓励,让学生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必将是“好习惯,终受益”,语文教学就真正简单了。俗话说习領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生活中养成的倾向和欲求,能够在学习信号与人的反应之间建立固定的 联系通道,从面节约学习时同和学习中的脑力消耗。也就是说良好的习惯可以节省时,减轻语文学习负担,形成自然的的约束力,保持语文学习的持久性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