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红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3-067-01
中国古典诗歌是星光璀璨的古典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含蓄、典雅传达出了无穷无尽之意味。正因为如此,她让无数人爱不释手,但她让很多人徘徊难前。品析一首诗歌时该如何正确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解读诗人,把握感情倾向
诗人的生平遭遇,人生历练对于其人格养成及作品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鉴赏诗词时重要的一步就是走近诗人,了解诗人。
对于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诗人,如李杜、白居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我们只需要知道作品创作在哪一个阶段,那么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基本就能把握了。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写在安史之乱后,诗人弃官住在了成都的浣花溪边的草堂。此时诗人的生活相对比较安定,所以诗人的心境相对是比较宁静的,反映在诗歌中的就是色彩明丽的春天景象。所以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抒发了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的喜悦心情。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
而对于我们不熟悉,不常见的作家作品,我们在鉴赏时就要对作品特别關注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要看注释。大多数情况下,对于我们不熟悉的诗人,命题者都会给出一些注解,比如作者简介,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这些内容对考生答题非常关键,所以一定要特别关注。例如 在《2015年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领航高考冲刺试卷》中,命题人选用了谭嗣同的《出潼关渡河》这首诗,在命题时题下清楚的注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作者当时的境况以及“击楫”的典故出处。虽然谭嗣同的诗学生很少见,对他的诗风也不了解,但是依据这些注解,结合诗歌内容要把握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感就不难了。
2、看诗题。诗题是一首诗主题,中心的体现,往往先看诗题就能基本把握诗所写内容及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例如选修课本中的推荐作品杜甫的《旅夜书怀》,引导学生自学时从诗题入手,结合写作背景,基本就可以揣摩出晚年杜甫的身世之苦,羁旅之愁以及壮志未酬的苦闷。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中的“览古”二字说明它是一首怀古诗;《出塞》《从军行》则显示此类诗歌应是边塞诗。明确这一点,学生答题就有了针对性。
二、融情入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古人是含蓄的、委婉的,诗人们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往往会借助一些景来表达,鉴赏诗歌时,要将自己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景色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1、把握一些常见意象的特殊含义。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如松,往往寓含坚贞;梧桐,常常表现凄苦,残月,往往暗示凄凉、哀伤。在平时学习中鼓励学生多积累,鉴赏诗歌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例如对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这首词的赏析,分析这首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就必须先了解杜鹃鸟在古人笔下的特殊含义。
2、走进画面,缘景明情。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少作品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在鉴赏这些作品时,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是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三、看关键诗句
关键诗句是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其三),第二题要求回答“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怎样的生活?”只要我们抓住了“最羡渔竿客”一句,写出类似“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的答案就并非难事。
以上是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复习过程中的一点感悟。 人的情感是复杂的,通过这些所能把握的作者的情感只是一部分,更多的需要我们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最好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误解作品的精神,错误地过分拔高或贬低作品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