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彬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优化练习密度的内涵进行重新思考和解读。对目前初中体育课练习密度的现状和影响体育课堂教学中练习密度的因素进行分析,重点在提高优化练习密度的策略上进行了实例研究。以初中篮球实践课堂教学为例,重视练习密度的优化,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篮球教学;练习密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3-041-03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目标的第一条中,就明确提出要“增强体质,发展学生体能,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这也是体育教学的最主要任务之一。体育课是学生增强体质,提高体能,掌握运动技能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练习密度对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练习密度又称为运动密度,是指在一节课中,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目前,初中体育课教学中,普遍存在淡化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过程中,重技术动作和练习形式,轻练习次数、练习时间的精确设计,着重以学生兴趣、玩耍为主,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减少了运动量和练习时间,从而导致体育课练习密度的下降,学生体质得不到提高,体育技能掌握不到位。
一、新课改背景下优化练习密度的新思考
1、浙江省《课程指导纲要》理念下,迫切需要优化课堂练习密度
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指出:本學科要以一定运动负荷的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2015年下发的浙江省《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一堂课的基本要求:课的基本部分练习密度大于20%;全课练习密度大于50%(新授课允许除外)。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优化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充分发挥体育课的学科特性和功能价值。
2、优化练习密度有助于更好构建“技术、体能、运用”单元教学
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是不同的,“技术、体能、运用”单元教学在不同水平阶段的侧重也是不同的。更强调发展学生能力这根主线,而能力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体能。优化练习密度有利于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体能,而适宜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是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和提高体育运动技术和技能的保障,也是达到综合运用的前提。因此优化课堂练习密度能够更好的完善“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单元教学的构建。
3、优化练习密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同时也是评判体育课的重要指标
在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背景下,体育课练习密度已成为一个必须重提也值得重提的话题,只有优化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才能使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内身体机能也能获得更多的锻炼,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练习密度可以清晰的反应出体育课中各个部分、环节所用的时间,让教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课堂中教会了学生什么,学生得到了什么,身体是否得到足够的锻炼。在练习密度监控下也能够反映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有些看似很花哨、形式很多的体育课,其实质上根本达不到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学生体能没有得到发展,因此也就够不上一节好的体育课的标准。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练习密度的数据监测进行反思和改善,完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二、目前初中体育课练习密度的现状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
1、体育课的类型和内容
针对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练习密度是有差异的。体育课一般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在实践课中又主要分为三类:新授课、复习课和综合课。如图1所示:以水平四其中一学期48节体育实践课为例,新授课的练习密度平均在32.7%,复习课平均密度在43.4%,综合课平均练习密度为38.6%。新授课主要是授予新的教学内容,因此讲解和示范会比较多,在固定的课堂时间内,练习时间和次数相对较少,练习密度较小。复习课主要是巩固提高已经学过的内容,主要以学生练习为主,因此练习密度相对较高。综合课就是既要对新知进行讲解教学,又要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反复练习,巩固提高,因而综合课的练习密度在新授课和复习课之间。
由于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差异,练习密度也是不同的。如图2所示,水平四不同教材的平均密度:田径类平均练习密度为37.5%,球类平均练习密度为42.8%,体操类平均练习密度为31.7%,武术平均练习密度为33.4%。田径类教材可能强度大,但是密度不一定高,如跑的教材一般单个练习的强度较大,因此练习的间歇时间必须长,所以次数较少,密度不大。而球类教材主要以集体练习为主,大量的练习能使学生迅速掌握球性,提高技术,加上学生对球类项目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练习密度和效率都比较高。体操类教材由于保护和帮助要求较高,故而练习密度不大。武术在教授单个动作及套路时讲解示范多,所以练习密度也不大。
2、教学设计和方法
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练习密度。设计合理,环节紧扣,内容安排有序得当,课的练习密度和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反之则会下降。
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影响练习密度的重要因素。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练习密度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讲解示范的多了,练习就相对减少;重复和循环练习的多了,练习密度也随之提高。因此教学方法选择的合理性尤为重要。
3、教学组织和调动
教学组织的有效性时刻影响着练习密度。有效的组织和队伍调动能够优化练习密度的提高,而随意、过多的调动队伍,懒散的教学组织则会浪费大量课堂时间,导致学生练习时间和练习密度下降。
4、场地布置和器材安排
精心的场地布置可以避免造成队伍过多调动的时间浪费,也可以使学生练习次数得以增加,从而提高练习密度。笔者曾在初二《篮球直线运球》课中看到这一现象:课堂开始,教师组织学生从球框里拿球,40人的班级依次拿球,从第一位到最后一位,耗时2分35秒,浪费了大量课堂教学时间。因此场地器材安排的充分、合理,可以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有更高的课堂效率。
三、优化课堂练习密度的策略
1、教师讲解精简到位
教师讲解的精炼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时间,从而提高练习密度,优化课堂效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要精炼,在动作技术教学时尽量通过口诀、顺口溜来突出技术动作的重难点,组织语言尽量言简意赅,教授层次清楚,必要时通过挂图、小黑板等辅助教学形成形象直观生动的讲解,避免讲解时间过长,耽误学生的练习时间。
2、教学设计环环相扣
教师要精心的安排和设计每个环节,才不致浪费教学时间。上课前教师要仔细专研教材,将每个环节之间的衔接设计的自然到位,紧密相扣,避免课堂脱节现象。如两节水平四的《双手胸前传接球》,在准备部分的练习密度分别为33.3%和64%,前者教师是先讲解球性练习并示范,随后学生集体练习,因此在5分钟的准备部分,学生真正练习的时间只有1分40秒。而后者在准备活动中,将运球和慢跑结合,并在慢跑过程中进行球感的相关练习,这样一来在5分钟的准备阶段学生练习了3分12秒,提高了练习密度,并且在热身中渗透相关练习。因此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需要围绕课堂的目标而进行安排,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量和练习密度。
3、教学组织调动合理
合理的队伍调动和高效的教学组织有利于提高课堂的练习密度。笔者在参加江干区体育教研活动中观摩了两节水平四的《运球和传接球组合动作方法》,其中都涉及到分组直线运球,4组8人進行练习,两位执教者有很多种不同的组织形式,但是练习密度和效率截然不同。A先组织纵向的练习,4人出发直线运球,其余7人等待,练习密度为1/8。后来又换了种形式,横向的进行练习,8人出发直线运球,其余3人等待,练习密度为1/4。经过计算,A执教的水平四第三课时《运球和传接球组合动作方法》练习密度整堂课的练习密度为35%。而B的组织形式与A不同,横向分4组,每组8人,1人在练习,其余3人原地运球并观察同伴练习,这样一来密度就是100%。两者之间不同的组织形式和队伍调动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差异巨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不必要的队伍调动和不合理、随意的组织。
4、场地器材布置恰当
场地器材的布置是提高练习密度的“后勤保障”。合理的场地布置可以避免队伍过多调动造成课堂时间不必要的浪费,而器材充足的供应更是提高练习密度的有力保障。笔者曾在江干区参加“”教研活动时观摩过一节《篮球:双手胸前投篮》。在投篮课中,最为头疼的就是篮筐不够,学生练习不足。而执教者竟然用滚铁环的铁环作为篮筐,将若干铁环通过绳子固定在两个正规篮筐之间,这样一来就有很多篮筐可以进行练习,趣味性加强,也刺激学生不断的进行练习,学生获得了足够的练习量,教学效果也很好。学校器材如果有限,铁环也可以用长绳替代,将两根长绳平行绑在篮筐上即可。
5、骨干作用充分发挥
教师固然是课堂的主导者,但是更需要学生主体的全员参与,为了保证课堂的高效,就要求教师培养并发挥班级体育骨干的作用。如整队集合、点名、取器材等基本活动都可以安排体育骨干进行协助,还可以在分组练习时,让他们充当“小老师”,做好保护与帮助,组织小组练习。笔者所任教五年级的班级中,有2位校篮球队的队员,因此在篮球课上,笔者给他们分配任务,协助管理本小组队员进行练习,并纠正错误动作,并通过竞赛检验达标的优秀率,这样不但培养了体育骨干的协作管理能力,还能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练习时间,提高课堂的练习密度。
四、教学建议
1、针对不同的教材,预设相应的练习密度
(1)体操类教材,如单杠、滚翻,支撑类等,由于受到场地、器材等因素限制,练习密度可以安排在30%—40%,如果练习密度安排过高,则教师的指导帮助可能无法顾及,安全保障就下降了。
(2)球类教材练习密度应当尽量高点,可以达到50%以上,因为增加练习时间和次数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球性的掌握。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技能的掌握,达成教学目标。
(3)田径教材中短距离项目练习密度通常要稍大,40%是比较合理,因为短距离跑安排在跑道进行,不受器材场地限制,组织调度相对容易,但时间不宜太长,因为学生处于发育期,练习密度太大不以利学生身心健康,如果是中距离跑,则练习密度可以控制在45%左右,跑一组休息片刻,这样间隔密度比较合理。跳跃类教材内容练习密度与短跑相似控制在40%左右,而投掷类教材出于安全性的考虑,讲解示范要相对详实,练习密度控制在25%—30%左右。
2、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练习密度
以初中篮球教学为例:初中阶段的篮球教学主要分为:小篮球游戏活动方法;小篮球基本活动方法;篮球技术动作及组合。在初中阶段主要以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为主,因此在练习密度的设置上可以稍微降低,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为主,学习基本的游戏活动,获得运动的基本知识和体验。初中实践课是以多种形式的活动方法教学为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多种篮球活动练习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游戏的能力。
五、结语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的练习密度是必要的。科学预设练习密度和合理地实施好各项目教材练习密度的策略,以提高课堂练习密度为切入口,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也是体现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更需要我们教师不断钻研业务,积极提高实践技巧,调控好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有效地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体育课堂中教师要合理把握好练习密度,合理利用时间,从整节课中各个环节入手,充分安排练习活动,确保学生有充分的听课、运动和休息时间,达到练习密度的最大化,提高篮球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余立峰.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3] 莫豪庆.新课程背景下中初中体育教材教法和单元教学计划[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上接第040页)
3、在教学评价中渗透德育教育。体育教学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动起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如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再如,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性格等还不够成熟,对自己不良言行缺乏自控能力,常出现在室外体育课中乱丢垃圾等现象,对此老师应该以“教育为主,要尊重学生,以理服人”为出发点进行重点批评,教育学生应该保持卫生。
4、在教师表率中渗透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体育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和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导于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育过程中。所以,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渗透德育。比如,在室外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穿运动服和运动鞋,那么,教师自己首先要带头穿。总之,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并在教学中随时随地注意用自身言行去感召、教育学生,在学生当中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从而收到较满意教学的效果。
三、在初中体育课渗透德育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要完成三项任务: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传授基本知识、技术、技能;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三项任务密不可分。其中,增强学生体质和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学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在体育课渗透德育教育应注意做到四个“吃透”:一是“吃透”大纲。教师应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大纲,明确体育学科的总体德育内容,然后按大纲找出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德育要点。二是“吃透”教材。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广泛,具有鲜明独特的教育性。教师在备课时要熟识、善于挖掘每项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内涵,要使“体育”与“德育”相吻合。三是“吃透”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坚持“差异性、主体性、内化性、整体性、系统性”等原则。四是“吃透”教法。如:暗示法、体验法、发现法、榜样法、评价法、幽默法等,使德育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
总之,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何学科都具有自身的教育功能,体育学科也不例外。实践证明,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是历史赋于每一位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它不仅是在新时期发展中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是更新體育教育观念、培养合格新世纪人才的需要。因此,初中体育教学应以“育人”为目标出发点,紧密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建立合理、客观、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因势利导,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然.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北京: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05)
[2] 吴雪明. 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北京:青少年体育,2014(09)
[3] 邓国昌.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J].昆明:学园,2013(13)
[4] 黄城文.初中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探析[J].成都:时代教育,2013(08)
[5] 张慧珍.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北京:运动,2013(08)
[6] 张建平.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太原:新课程(中学),2013(03)